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自我提昇的八項法則

運動比賽中,能拿金牌的只有一個人。這些頂尖選手在嚴苛的訓練過程中,總是能設定正確的目標、找到正確的方式、達成目標,然後,超越目標。知名金融交易員兼運動教練道格.赫希霍恩(Doug Hirschhorn經過深刻觀察發現,這些頂尖好手身上擁有一個共同的特質:思考方式異於常人。真正的成功往往始於一種心神狀態;但要將這樣的意念轉化成行動,進而得到期望的結果,卻需要一些特定的行動和行為模式才行。《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提到的八個原則,也就是在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所運用的法則,讓他們不管是在體壇、商業界、政治圈、文教界或任何欲征服的領域,都能如願成為箇中高手,簡述如下:

一、找出為何而做:

哲學家尼采說過:「找出自己『為何而做』,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就能夠活下去」。很多人胸懷大志卻希望破滅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他們在知道「為何而做」之前,不斷地問自己「要如何做到」。但當你不斷問這些問題後,是否感到更有決心或活力?《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作者道格.赫希霍恩說:「當你一直專注在『如何做』的相關問題時,只會帶來負面的情緒;這些問題不但讓你無法燃起鬥志,還可能讓你感到挫敗,最後可能因此決定不再去嘗試!」在《動機,單純的力量》一書也說,「目標設定」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必須先找到自己內在的動機,才能知道自己的天賦與使命。

二、了解自己:

鐘偉晉認為,不論是工作、求學或投資,「自我瞭解」是最基本的前提。也許多數人會認為,每個人難免都不能完全看到自己的缺陷或盲點;但其實,「找缺點」並不是自我瞭解最重要的課題;何況,我們若有經過有效的學習,對自我的優勢以及劣勢了解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的意見或回饋不見得是真實反映你的情況。而人生重要的事,如:升學、就業、投資、如何快樂、性格養成……等等,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也不是用聽的,而是自己探尋「內在的自我」。而且,有些人常會去聽外面舉辦的一些講座,但其內容也只是針對一般大眾性;講師對你也不瞭解,他所提供的任何具體建議並不適用你。《問自己,別問大師》以及《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都告訴我們,自我瞭解的第一步,並須暸解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以及老師,我們必須減少對他人以及外界的依賴,多關照自己

三、學會享受過程:

許多只講求工作績效的組織或公司,人們都將「達成業績的目標」視為自己的存在的功用;只有在達成目標的那一刻,我們才能得到放鬆,但在過程中常常倍感壓力以及沉重的焦慮感。《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提醒我們,「瞭解自己為何而做」比「把目標結果當成動力」還重要,在在說明許多人講求績效滿足的謬誤。如果我們是真心喜愛從事的事情,就會在過程中的每一刻享受工作投入的樂趣,如同正向心理學所說的「心流經驗」(flow一樣,這會讓個人持續不斷的專注與精進。

四、提昇自我競爭力:

提升自我競爭力的方式不外乎自己有系統的練習與成長,並且勇於追求他人所無法得到的智慧或技能。其實,競爭力是一種外顯的具體結果,實際上須有厚實的內在能力作為基礎,包含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做出重要且關鍵的事」,如同《我比別人更認真》所述,「不斷練習」不是「瞎鍊」,而是有系統、有計畫的針對自己的弱處加以改進

五、盡自己所能:

「盡自己所能」就是「做你自己」,把自己的優勢以及潛能做最有效的發揮。如果一個人無法在工作或競賽中盡力,是無法將事情做好的;不但無法達到相當的成果,也無法讓內在動機或興趣引導我們。盡自己所能的人不代表就沒障礙或挫折,而反而在過程中會遭遇不少挫折,但都只是激發你努力前進的媒介。我們必須學會與逆境或患難共存,從中得到啟發並獲得征服困境的優越感,而不是一味逃離挫折。

六、保持冷靜:

冷靜的態度是需要穩定的性格與成熟的經驗思想作支撐,就好比專家與生手面對惡劣或充滿挑戰的環境,總是能根據眼前的變化來調適自己的習性,較能以其他方式或思考來予以應變。而生手則因為缺乏學習,所以看到危險情境容易焦慮,專注在眼前障礙,無法辨識隱微的正面機會。這也就是為何筆者平常所寫文章或上課內經常提到「大腦神經科學」的相關內容,就是要讓大家瞭解,投入長期的正確學習,才能促進我們養成健康的大腦,讓我們不隨原始本能所支配,在群眾瘋狂時我們保持警戒,在一片恐慌時我們知道應該冷靜並且大膽作出正確的投資或人生決定,無論是職涯發展或理財,皆然如此。

七、在危機中自處:

頂尖的天才或專家,大腦的皮質活動較靈活,控制喜怒情緒的意志力也較為穩定。當發生危機時,他們會明白自己的情緒反應以及過去經驗,較容易辨識危險情境以及減緩不當的行為反應,甚至將危機視為一種「自我反省」的機會或是自我磨練的不斷練習過程,他們也知道如何去避開更大的災難以及妨害自己前進的麻煩。

八、為自己負責:

不論是投資理財或職涯規劃,都要學會自己做主。我們常會因為別人的態度或期望與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有所顧忌或畏縮;但仔細想想,許多事情只有與你自己本身攸關,旁人如何想、如何做其實都與你無關。管理大師杜拉克曾說過:「正當我們從21世紀回顧20世紀的時候,會發現最偉大的發明不是電腦、電視或原子彈,而是人們擁有當家做主的權力。」不能自己做主的人,容易將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責任歸咎於他人,例如:「是我媽要我這樣做的!」但事實上,你可以選擇是否接受,以及如何回應;但沒有學習的人很容易認為我們自我選擇的空間有限。積極學習且樂觀的人則比較容易改變態度以及經過深思熟慮去做出適當的決策

以上摘自《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部分內容,並加入筆者個人意見;讀者若欲完整瞭解,請自行翻閱原書書籍內容。

鐘偉晉認為,這世界上本來就是頂尖者佔極少數,而平庸者佔近多數99%的比例,尤其是無心投入學習的人更是如此。我們去看看周圍各行業出類拔萃的人,何嘗不是明瞭自己「為何而做」,才能享受過程並且盡自己所能提升競爭力!感謝本部落格讀者的支持,你們用長期的行動力投入學習的過程值得給予高度的敬佩;在新的一年,祝大家事業順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但特別叮嚀各位謹慎應對股票投資,別因失去警戒心把以前獲利的錢都「兔」出來!

1:《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一書,春光出版,2011/1

2:《問自己,別問大師》一書,商周出版,2005/3

3:《我比別人更認真》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9/12

4:《動機,單純的力量》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10/7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理財專家不能說的秘密

著名的廣播節目名嘴、同時也是全美最頂尖的財務醫生路易斯.史嘉堤納(Louis Scatigna在業界擔任投資顧問已達25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曾接觸過上千名顧客,見證過無知所造成的痛苦與折磨。十年以來,他在熱門電台的理財節目擔任主持人,接聽上千位聽眾的call-in,討論他們的煩惱與各種財務焦慮。在此過程中也逐漸發展出一套特有的克服理財障礙方法,於是出版了《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一書。雖然鐘偉晉平時一直叮嚀讀者別輕易相信金融機構的一些「老師」或「理財顧問」,但我瀏覽了他的書中內容後,深覺不因人廢言,於是將書中可供讀者學習之處及個人意見分享如下:

路易斯.史嘉堤納指出,身體與財務的健康同樣重要,而健康財務的重要性其實是僅次於身體的健康;他認為我們應該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善待我們的財富。然而,我們卻常看到很多人在身體出現病痛或不適時,知道要找專業的醫生處置,但在面臨僅次生命健康的財務問題時,卻不把錢當一回事,將全數財產隨便交由素昧平生的「理財專家」保管或採信他們的買進建議。偉晉以為,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都可以尋求專業人士診斷並聽取他們的建議,唯獨「理財」這件事不行;尤其是跟你有利益衝突或與金融機構有利益互惠之實的名嘴、記者、理專、營業員、分析師、講師或是投顧人士則是絕對不能輕易相信。也因此,自從開始講師生涯以來,我一直秉持中立客觀原則,甚至還逐一剖析金融業以及各類產品的陷阱與問題,並且絕不隨便提供具體建議,因為理財需要每個人自己發掘內在的智富潛能,自己尋求對你有利的答案或方法。而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其實可以先藉由學習避免掉一些心理上的理財錯誤,如同股神巴菲特所說:投資最重要的首要原則是「絕不犯錯」。對此,《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一書提供了20項告誡:

一、別把錢放水流:

若你不瞭解自己的理財方向,就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財務目標。先決定你在未來想要擁有多少財富;可能是房屋的頭期款、孩子的教育費、投資、急用基金、你的生活方式或是退休積蓄。其實,重點在於建立自己一套「後設認知」的心理系統,隨時針對自己的過去與現在進行反省,並且絕不能將錯就錯或是得過且過,否則你將會損失更多的金錢與時間成本,最大的損失就是自己優質的人生!

二、買真正需要的,不要因為想買就買:

事實上,多數人分不清楚「必要」與「需要」的差別,更不清楚自己適合的消費工具或生活物質。有些東西或許我們本身需要,例如:名牌包、iphone手機;但靜心反省,這些東西並非我們「必要」擁有的。就好像我們買車只是為了代步方便,並不是拿來炫燿自己的身份地位;投資理財更是如此,我們的目的是穩健獲利,而不是買各種跨國基金或是多元投資來突顯自己的「時尚意識」!

三、別被你的慾望牽著鼻子走:

人如果沒有經過長期有系統的訓練或學習,很容易保留原始的「演化腦」本能機制,受腦島亢奮激素的驅使,而作出衝動的購買決策。尤其很多年輕人年紀輕輕,就輕易的使用信用卡、房貸與車貸,只為突顯自己的「上流」品味;事實上,本身若無相當的理財智慧,瘋狂或無節制的消費只會反映內在的不成熟與空虛感。事實上,根據心理學研究,快樂的人不需要靠物質的刺激來滿足慾望;反而不快樂的人才需要這些外在物質不斷的刺激,就像毒品上癮一樣。

四、別讓自己成為信貸與銀行業者口中的肥羊:

筆者認為,現今的一個「肥羊養肥貓」的恐怖年代,誠如勝間和代女士在《新知識生產術》一書疾呼:「這是一個愚者不斷被智者榨乾的年代!」缺乏財務素養、不肯踏實學習的人很容易重蹈覆轍、一而再的被金融從業人員所矇騙。在我看來,不只是普通百姓,許多有錢人理財失敗案例不在話下!在《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一書中,告訴我們,理財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資金多寡,而是在有否馴服非理性信念的智慧。

五、你的理財態度決定你擁有財富的程度:

財富不只是看我們擁有多少金錢,也是看我們如何生活。找出自己的優先考量,而不是毫無主見的接受傳統智慧與習慣。偉晉在研究「投資心理學」的過程中,也不斷告誡讀者要「追求自己的內在」並且充分瞭解自己,才有可能建立好的理財態度。反觀,許多坊間各種行銷廣告經常都是以「成功投資的理財案例」加以渲染以拉攏人氣、增加業績;事實上,理財並無一套可以追隨的具體方法,遑論是股市明牌了!

六、夫妻同心、點石也成金:

根據婚姻幸福的相關研究,夫妻伴侶關係長期的維繫在心理的溝通與契合度方面,而非外在的物質條件或環境,如:名車、豪宅、服裝……等。就心理層面上,除了夫妻兩方需要共同一致的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以及學習型心態外,財務的素養以及理財觀念的一致更能讓自己的家庭、孩子與婚姻的生活充裕且無憂慮。

七、養成記帳習慣並時常回顧瀏覽:

投資理財最難的就是「維持紀律」,如同停損停利的掌控一樣。養成隨時對自己的資金與帳戶有清楚的數字瞭解,並且隨時掌握記帳以及開銷狀況。偉晉認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資產狀況都不知道,或是他的財務掌控權在父母以及他人手中,絕不可能成功致富

八、找個值得信任的理財顧問:

雖然路易斯.史嘉堤納提出這樣的建議,但偉晉認為每個人應該如墨基爾博士在《穩健理財十守則》中所說:開除自己的理財顧問,並且永遠將他們列為拒絕往來戶!事實上,理財這件事嚴格來說,並無所謂的「專家」,只有「贏家」與「輸家」

九、「儲蓄」與「投資」傻傻分不清楚:

多數人在一開始決定投資時往往觀念不正確,加上業務人員的言詞激勵,而作出讓自己後悔的決策。就如同我們購買保險的目的是為了預防「萬一發生」的災難衝擊,絕非「投資」甚至「致富」;而多數保險商品本身也無「儲蓄」功能。一般人在未經學習的狀況下,很容易被數字報表以及話術所影響。事實上,理財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儲蓄歸儲蓄,投資歸投資」;而可以讓我們穩健獲利的產品通常不會從業務員的嘴中說出,因為些微費用對他們無利可圖!

十、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如果你決定要投資,記得要避險,不要賭上你所有的一切。而購買ETF指數型基金就是一種分散一般股票市場波動風險的方式,猶如台灣50乃是集台灣50大企業的權值組合而成,避免了單一個股漲跌的極端風險;除非是像2008年金融海嘯事件,否則在一般情況下,指數型基金的波動遠小於各種計算複雜且成本難以掌握的衍生性產品。記住,投資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單純化」、「簡單化」。其實,不管你把雞蛋放在不同或同一籃子裡都不是重點,多數人常犯錯誤是把雞蛋放在別人籃子裡,傻傻的等待「預期報酬」!

十一、善用通貨膨脹的衝擊來賺錢:

雖然儲蓄應該是你整體理財規劃的一部分,但把所有的錢都存起來並不是個聰明的決定,因為你賺取的利息往往低於稅金及通膨率。事實上,通膨問題無法避免,但金融業卻利用很多似是而非的恐怖謊言來唬弄大眾,希望大家購買終身制保險或儲蓄險,「繳了幾年,每3年領回多少…..」的話術形同欺騙,而且那些金融商品有極大的流動性風險;所以筆者平時常力倡投資人購買ETF,就是這樣的道理,非但避免災難,還能與大盤指數同步向上,更能抵銷通膨結果;反觀房屋投資,所獲得的實質報酬率頂多比通膨多一些而已

十二、善用稅務規劃財務,退休免煩惱:

逃漏稅是違法的,但盡可能減低賦稅的金額,應該是每個想要累積財富之人的目標。由於政府設立了多種方式讓我們延徵、減少或免除本身的所得稅,因此好好地利用它們很重要,特別當你身處高稅率族群時。偉晉也在此補充,一般人財力有限情況下,並不需要相信「保險避稅」的說法,應將目前的定期勞退基金提撥至上限,盡量縮小未來的衝擊。

十三、不需金窩銀窩,只要舒適就是好窩:

除非你有辦法支付足量的頭期款,大約20%上下的金額,否則不要買房子。如果你付不起20%的頭期款,無法在未來30年內,按月繳交固定的房貸款項,你還沒準備好要購屋。等待、儲蓄、累積更多錢、購買較便宜的房屋、或更簡單的方法-租賃。可是,多數人因為崇尚流行或自卑無自信,聽從「有土斯有財」的老舊觀念而讓自己生活與財務品質大大降低了

十四、別讓汽車貸款跟你一輩子:

其實,不光是汽車貸款,連同房貸亦是如此,應該謹慎為之。然而,多數人卻忽略了長年期貸款的金錢自由度問題;甚至沒有相當的財力卻承擔極高的信用槓桿風險,而把自己變窮了!如果我們因為買了實際上並非絕對需要的東西而把錢都卡在貸款上,就與其它正向智富的機會成本絕緣了

十五、貴不一定好,買你真正需要的保險才重要:

無論是壽險、車險、健保、或是其他任何形式的保險,都是重要的。沒了它,你可能大量損失自身的淨值,並且當毀滅性的事件發生時,你可能會深陷債務之中。但筆者必須在此補充,市面上99%業務員販賣的保險商品非但可能有理賠問題,甚至還讓你白白繳了數十萬、幾百萬,但資金全被體系業者的酬傭瓜分了!因此,《平民保險王》作者劉鳳和才會叮嚀大眾買成本低、非長年期且經濟實惠定期壽險,才是彰顯保險社會救濟的功能。

十六、不要儲蓄金錢在無法受到保障的地方:

在國際普遍實行會計40號公報制度下,未來銀行以及金控公司必須提撥相當數額的存款準備金;端看台灣國內金融公司自有資本額約只有8%,根本不足以維持長期的生存,更何況還有保險公司並購與轉售的情事屢屢發生,而每年卻還有數以萬計的善良老百姓願意相信自己的儲蓄型投資或保險商品絕對沒問題,這其實很不理性。

十七、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愈早愈好:

當你儲蓄和投資時,你的金錢會成長並累積;反之,當你為了支付教育費用而借貸,你必須支付利息、且債務增加。就長期的理財面來看,累積資金比借貸更值得你去做。然而,偉晉覺得,多數人並非缺乏及早儲蓄的概念,而是錢放在不該買的金融商品上而喪失財富自由度,導致無法往正向複利的方向累積

十八、別忌誨作遺產規劃:

「遺產說明書」或許對你的家屬們很重要,決定由誰繼承什麼物品的過程可能產生家庭衝突。你最不想要的就是家人在你走之後彼此鬥爭、分崩離析。

十九、換間小房,退休生活更悠閒:

退休之後,你的生活必須隨著需求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想要擁抱人生,作出調整是必然的過程。因為收入將會縮減,你也要跟著縮減生活中不再需要的部分。縮減能幫助你省下金錢、時間、防止情況惡化。首要必須縮減的項目,就是你的住家。站在心理學角度,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心靈貨幣」以及內在幸福感對我們的重要性會更為提高,我們對物質的倚賴並不需要太多。

二十、賺錢不盲目,那才是真正的財富:

誠如《人生轉投資》所言,我們的人生才是最值得我們去投資的,務必要投資時間在對你而言最重要且有意義的事物上。通常「時間」比金錢來得重要,特別是當你把時間花在陪伴家人與朋友之上以及作喜愛的事物時。

以上是摘自《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一書部分內容,並加入很多筆者補充意見,讀者若欲完整了解原書內容,尚請自行查閱。

最後,再次說明,鐘偉晉因本身不是金融機構從業人員,亦無與善良投資人利益衝突之處,更無受惠於媒體或金融機構,故振筆疾書皆能暢所欲言、客觀中立分析金融營利陷阱,並且提醒投資人的盲點與心理偏誤。也因如此,讀者可以毫無顧忌的在部落格交流與吸收知識,也感謝讀者長期的支持。本篇文章為2010年農曆歲末最後一篇著作,希望讀者謹記教訓,迎向美好的未來!

1:《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一書,意識文化出版,2011/1

2:《新知識生產術》一書,商周出版,2009/5

3:《穩健理財十守則》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5/2

4:《人生轉投資》一書,高寶出版,2001/1

5:《平民保險王》一書,時報出版,2009/11

6:《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一書,寶鼎出版,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