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 星期五

下一個泡沫

2008年的金融危機,重創了很多銀行體系、國家經濟與股市,也宣告了衍生性產品泡沫的瓦解。在金融危機暫告緩解之際,大家不免想問:「下一個泡沫在何處?」

「泡沫」之所以稱為「泡沫」,從輝煌至湮滅,皆由人類心理所致;舉凡荷蘭鬱金香事件、美國鐵道熱潮、2000年科技泡沫……等,都是貪婪投機心理讓股價暴漲至無以為繼的局面。激發股市需求的主力應該是二次大戰嬰兒潮的人,亦即目前四十至六十歲的一代,他們炒熱了90年代的股市,當大家一窩峰把資金投入這個供需機器時,股市就不斷飆漲;也有一些大型法人,包括金融業者、投顧公司以及基金公司亦相繼從事同樣的蠢事,跟著將股價推波助瀾,正當所有金融財經專家一致看好後市表現時,往往情況反轉,股市在一天內暴跌,產生歷史上的崩盤紀錄。縱使這次危機解決,難保下一次不會發生類似的事件。正因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市場存在就是迎合人性、製作泡沫;況且以金融專業人員本身的聰明才智,一定會利用財務工程推陳出新,包裝出新的衍生商品;因此,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教訓是:人無法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贏回財富》一書指出,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攸關經濟體系的生存。假如銀行不願貸款,而中小企業與新興企業又想力圖生存,就唯有股市籌措資金一途了;另外,股票上市的大財團如想要增資或開拓新的市場機會,以增加就業機會,亦須在股市中發行新的股票;如此一來,經濟才能成長。然而,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勢必衝擊國家財政負擔程度,甚而影響勞退制度的運作,以及投資於股市的報酬

「人口老化」的結果造成扶養比例與供需比率的轉變。過去的一兩個世紀,許多國家的退休保險制度運作良好,且這套福利制度(由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畢斯麥所創)的基本假設符合當時情況,即人類平均壽命不過五十、六十歲。但是隨著近幾十年來醫療保健不斷進步,人類壽命不停延長,再加上少子化的現象,兩者所造成的直接影響是:國家退休保險帳戶將會入不敷出,政府保險體系可能崩潰。因此,過去所被認同的「終身保障」、「世代契約」面臨現在與未來嚴重的考驗,這亦是法定退休保險制度的一大誤解:許多人相信,他們都是暫時提撥固定金額至退休保險帳戶來供應自己未來的退休生活;但是,事實上,提撥出去的「預定金額」只是拿來支付目前退休者的退休金,說穿了,整個退保體制運作的模式形同「老鼠會」。這些一廂情願冀求未來退休保障的人應該知所警惕了,雖然以前繳納退休基金的人還是相信下一代可以保障上一代的退休金,但未來恐怕不能如此期待了!人口老化所形成的國家財務漏洞,將導致退保制度失去保障人民的作用。

此外,人口少子化以及老化的結果,亦會影響房市運作,導致人民購屋需求降低,景氣面衰落了,亦會影響年輕人財務支應的自由度。想要藉由賣屋以及租屋維生的退休族亦難以找到買主與房客了。由於需求減少,房地產價格不斷降低,都些皆是未來必須面對的投資風險,只可惜很少人有此憂患意識。

人口結構的變化更會影響股價指數。以前老一輩的人相信,從長期來看,股票是最具獲利性的投資工具,平均而言,只要長期持有股票,在十年內獲利都仍維持至少10%。當這些出生率最高的一代進入退休年齡時,他們會逐漸出脫股票以維持退休的經濟所需,於是股市的供應量就會明顯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出生率較低的一代卻無法買足這些市場中的股票,因需求降低,而致使股價自然下跌了。如果人口結構的難題一天不解決,到了幾年後,儲蓄與提款比率將會失衡,使股價容易下跌,賣壓亦容易產生,退休族逐漸改變資產配置觀念,紛而將股票轉至較安全的定存或債券市場。另一個問題是,人們極易聽從理專建議,將錢轉往新興市場,因新興國家年輕人較老年人多,購股意願較強,亦符合投資海外基金的期待。但是,事實上,早在去年或前年進場買新興國家基金者,最近都面臨定期定額贖回風險,甚至帳面損失平均約5成。

人口老化的問題,可能產生下一個經濟與社會的泡沫,造成國家退休保險制度的崩潰,房地產市場的衰敗,以及股市的獲利程度。如果再加上理財文盲的問題無法克服,民眾無法分辨各種財務陷阱與衍生性產品,勢必產生下一次的金融危機。如要有效解決,筆者認為必須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政府必須考慮研擬「人口遷入政策」以紓困目前結構性問題;二方面必須靠民眾自己自省自覺,透過財金知識的瞭解(如:投資心理學、股災療育),才是有效防範金融詐騙之道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快樂企業的代表-台塑王永慶

王永慶先生的猝逝,震驚了國人與企業界。中國歷史名著《萬曆十五年》當中有一章曾以「人間已無張居正」來追悼張居正對明朝末年的遺風夙德;當乍聞王永慶辭世消息,相信不少人亦會心有感觸:「台灣已無王永慶!」王董雖非達官顯宦,但其對台灣的產業貢獻絕不下於任何一位行政院長。王永慶這個三字詞不僅代表一個實業革命者,更是台灣年輕人與創業家引以效法的楷模。

許多人對王永慶的印象都是藉由新聞媒體的回憶錄或街談巷議的傳說,大家都知道他年少時因家境貧寒而中斷中學生涯,遂而到米店當學徒,累積了兩、三年經驗而經營米店當老闆,一直到後來轉而經營木材生意,到開啟石化工業……,中間歷程在在顯示,其旺盛的企圖心、堅強的意志與不屈不撓的精神,無怪乎郭台銘先生以「堅忍卓絕」這四個字來歌誦他的精神。

在公開或私人場合,王董在言談舉止間都是真誠一致、威而不嚴、溫而不厲,在其身上感受到的,完全沒有富豪人家的傲氣與貴氣,卻有著勤勞儉樸的真實性格。不僅其個人在生活起居上節省自律,在公司經營上,不僅他個人以身作則,公司分明、勤苦幹練;甚至對於下屬亦是同樣期待與要求,每件企劃案的報告絕不能含糊,要切實追蹤,戒律與原則必須嚴守。然而,他也堅持「僕人領導」的風範紮根,以行動證明他的理念,例如:員工生病了,為其向長庚掛號。如此的真誠流露,為台塑的企業文化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在鐵血治理下又不失人本精神。

台塑企業能夠穩健屹立著,誠屬難得。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台塑企業能夠經歷台灣經濟建設的重要十年,到達21世紀,期間也是秉持踏實奮鬥、追根究底的精神所致。早在好幾年前,美國的台塑公司曾考慮在美國上市的可能性,但後來上市計畫仍告作罷。原因何在?當然是考慮到台塑文化與企業體質的健全。王董擔心一旦美國人介入公司的股東會與財務高層,或多或少會破壞原有精神與體質;所以,毅然決然決定不上市。由此可見,其對於企業領導的樸實作風與堅持。雖然王永慶這一生有兩個遺憾,其一是礙於李登輝先生戒急用忍大陸政策,無法在大陸市場發展之初把握時間西進拓基;其二是他無法達成8年後的願望-100歲的生日禮物,亦即「越南開發計畫」究竟能否順利進行,恐怕他自己羽化成仙後也無法擔保了!

從上面一些生平歷史,除可見王老先生的風骨與作為外,本人覺得他給我們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訓:「工作可以成就人」。王永慶的一生都在工作,並且時時刻刻充滿鬥志與信心;即便年事已近92,仍為自己力下一個目標,8年後要拿越南工業計畫成品給自己作為生日禮物,如此老而彌堅的工作精神,著實給我們上了一課。然而,箇中所言重點不在他有何雄心壯志,而是在他對於「工作」的看法。在他的認知裡,工作不只是工作,而是一種生活的融合藝術。這種融合藝術可用一句話詮釋:「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他隨時都能樂在工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便少年貧困都能從米店工作體會「生意」的哲學:在商場上,學做生意就是學做人。或許,大家也會質疑,為何要一輩子辛勤工作,甚至連生命也終結在工作舞台上?但是,我要告訴各位,「終身工作」的時代也許正要來臨了!

「終身工作」的必要性其實因人而異。但是其原因絕不是經濟不景氣,大家都要一輩子賺取生活費;而是一種職涯發展的新觀念,他給予人們對於工作有另一番的思考。著名管理大師P.Drucker也是把生命貢獻於著作與演講上,即便臨終前還享受著思考與論述的樂趣;《最後的演講》作者蘭迪.鮑許(Randy Pausch)未曾也在癌末病逝前一刻熱情付出、享受工作?他們的共通點都是發揮活在當下的精神,熱情灌溉工作,讓自己盡其所能奉獻心智、豐富生命

「終身工作」是一種彈性的思考,不見得你要從事同一份工作到死,也不是一直屈就工作當個「工作奴」或「窮忙族」。而是把「工作」當成「學習」,並且體會個人興趣延展的可能性。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企業創建大老,諸如施振榮、比爾蓋茲……等等,他們退休後老而不退,紛紛開啟另一個職業戰場,有人當起基金會顧問,有人負責企業管理訓練,有人更當起企業營運諮詢義工。許多的工作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重點在於你如何定義自己?反之,我常看到許多上班族或大公司資深員工為機構犧牲了半把歲月,每天抱怨老闆、怨懟公司,把自己弄得非常不快樂,卻從未去思考自己是不適合再待下去,只是一味屈就於退休金和固定薪俸,這樣的職涯怎可能成就自己?

從王老先生的事情來詮釋「終身工作」再適合不過了。終身工作意謂著「擇善固執、份所當為」的決心與意志,做自己喜愛的事才能真正輕鬆工作、提升效率。然而,新時代的人類仍有對退休制度有不當的憧憬,甚而將自己侷限在不快樂的工作上,失去職涯探索的樂趣與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此一問題值得吾人深思!


2008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鯊魚投資術》書摘與心得

作者:James Deporre
出版社:理財家

繼《散戶至上》與《散戶投資正典》兩本書之後,《鯊魚投資術》亦是一本以散戶為觀點之著作。多數投資人面對股市的態度,就像面對大海的蝦兵蟹將;如能在淪為大魚美味晚餐之前,先飽餐一頓,已算是幸運。散戶投資人似乎普遍有放棄財富主導權的傾向,把錢放在優質的「藍籌股」或「黃金組合」的共同基金或股票後,就枯坐等待幸運之神的眷顧,祈禱自己能獲取不錯的報酬。散戶們買賣股票憑藉希望與運氣,而非技術或策略;他們只是一群瘋狂的賭徒,缺乏理性的投機意識。

股票市場時時刻刻都有風險,在行情震盪激烈時,應該迅速行動以保護老本的道理人盡皆知,然而,絕大多數投資人卻在行為上出現乖離的情況,不只在風險高、無法掌控的市場大環境選擇繼續被動觀望,甚至還被「誤導」要以不變應萬變,以為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此天真的作法基本上是肇因於我們對於傳統投資觀念未曾質疑。投資機構的經理人或分析師總是告訴投資人:遵循傳統模式是投資致富不二法門,很多專家讓投資人覺得「賣出」是下下之策,結果讓散戶們一直對自己不當的「自我強化」,甚至期待局勢逆轉,股價反轉直上

再者,在投資界經常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迷思,我們對一些觀念深信不疑,例如:「逢低買進,逢高賣出」的觀念其實並非完全適用在投資操作上,雖然這句話邏輯無誤,巴菲特的低買高賣原則亦會帶來獲利;然而,關鍵就在於券商或理專讓我們以為這個原則很容易實現與操作。事實上,股市並非像菜市場,對投資人來說,最料想不到的是,許多時候以高價買進的股票,反而可能是最好的價錢;呈現上揚走勢並且來到高點的股票,相較於處於跌勢並位在低點的股票,還來得安全。舉例來看,以2000年之前高科技泡沫時期,許多潛力股都曾創下將近十年的多頭行情。在投資市場,你應揚棄一些學校灌輸的傳統投資理論,如:本益比法則,同時多加質疑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探尋投資人不知道的事情。以本益比高低作為投資依據,其實風險很大,原因在於「高還有更高;低也還有更低」以2008年台股股災為例,許多投資人套牢在7000點上下,回溯當時,台股本益比幾乎是12,已到達極低位置;豈料,後勢的崩跌令投資人大感震撼、徬徨。

本書作者亦有相同見解,其認為驅動股價最為重要因素在於「企業盈餘」,而非本益比。確切來說,就是公司未來獲利成長速度與目前預期有何差異;企業盈餘獲利成長愈快速,市場預期愈低,股價的漲幅就很可觀。身為一個散戶,不同於法人機構,我們首先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模仿鯨魚行動並不能持續幫助你打敗華爾街巨鯨。一旦你掌握情勢,就可在股票市場中積極進取,隨機應變,有計畫且機動的發動攻擊,做一隻聰穎靈敏的「鯊魚」。最成功的鯊魚瞭解,「如何賣」遠比「如何買」重要,賣出持股是自己最強大的策略,並且不畏懼去使用。有別於投資失敗者的「長期持有」邏輯,每當買進理由失真或題材反應失效,有任何持股疑慮時,就勇敢認賠停損,繼續找尋下一個標的。假如你願意在情勢不佳時迅速賣出持股,就能達到停損效果。積極買股票能讓你獲利機會大增,而積極賣股票則保護你的虧損不致太大。在此,我必須說明,許多投資人之所以操盤績效不佳,純粹難以割捨過去曾讓他們賺大錢的股票,對其動了真情,因而錯失追求更新更好投資題材的機會,在熊市肆虐之際,即便明星績優企業股票,仍不免重跌(如:國泰金、兆赫、台積電……)。記住,別跟股票談戀愛!它僅是投資工具罷了!歡場中並無真愛!

鯊魚投資術在引導我們建立「快速判斷、靈活獲利」的思維。股市是偉大的羞辱者,隨機漲跌,我們無法馴服它。在白熱化股市征戰中,我們無從得知或發生什麼事,但只要在心態上做好準備,就擁有絕對優勢。亦即,股市操作成功與否,並非預測趨勢與否的問題,而是心態正確的問題。你不須浪費時間在追求精確的進出時點,預測最低點或最高點,因為你完全無機會;你要做的是,減少進出時點的風險,依據股價線圖與趨勢變化,「分批買進、分批賣出」才能減少進出場犯下的錯誤與產生的虧損。

偉大的投資人都有極高的情緒智力(EQ),他們對自己的恐懼與貪婪情緒十分敏銳,且能客觀處理這些情緒。瞭解與掌握自己的情緒強弱與傾向,是獲得高度成功的關鍵所在。我們可以說,成功投資者都是業餘的心理學家,不僅因為他們瞭解驅動股市背後群眾的情緒;當自己一股衝動急欲採取行動時,還能客觀分析自己的情緒與感覺,避免立即作出不理性的決策(如:股價崩盤時恐慌賣出),能冷靜以對,權衡風險。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鯊魚投資術」的精隨在於,它是一種心態的建立,而非固定的技術或派別。股票市場並非能靠一招半式長期生存,你必須建立適合你自己的投資方式,讓你能專注發揮自己的強項;唯有透過不斷學習,你才能持續發展特有的投資或交易風格,這也是本人推廣財金心理學的最終目的與企盼。股市投資成功的關鍵,並非對行情的推斷有何過人之處,也不見得是選股能力出眾(當然選股能力也很重要),而是堅持到底的恆心與毅力,更取決於資本累積的速率。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領導的藝術》書摘與心得

作者:Max De Pree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領導」是一種藝術,需要長時間砥礪與學習。本書作者認為領導猶如部落文化,並非藉由科學辯證與蒐集資訊而來的結果,而是需要編織「關係」,確保組織裡人人皆能發展潛能,如此的領導精隨亦是「僕人領導」所強調的「以人為本」精神層面,儘可能以最有效而符合人性的方法將人們解放,做他們自己該做的事情

有個特殊的技能是領導人在工作中必須為人表率的,即必須有能力建立並培養關係;我們的生活與工作中的各種團體與組織都是相互依存的,這種情況在今日更甚於以往。這意謂著我們在運用本身的天份與專長時,會受到我們在生活中所共事的人們天份與技能的影響;因此,我們發揮潛力的機會,就是從人際關係開始。真誠的領導者會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引導一個團體或組織,去打造成員需要的社群樣貌。

在資本主義最初運作的兩百年,它是個排他性強烈的制度,依照合約關係建立的,並且不論在過程中或依貢獻分配結果時,都會將大多數人排除在外。其中的問題不僅只是金錢的報酬,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機會有意義地參與制度的運作。在實務或理論上,資本主義運作的目標並非只是改善結果(雖然這很重要),但最重要的目標應該是體現「個人」的概念,作為一個兼容並蓄的制度,必須尊重人的多樣化與內含的真實價值,建立「包容性」的制度,是現在與未來改善資本主義弊端的唯一出路。其方法有三:
1.塑造組織內成員相互依存與「被需要」的認知,有意願冒險投資教育訓練的領
導人能賦予員工發展到極致的機會。
2.領導是一種「負債」狀態,有包容態度的領導人會覺得自己有所虧欠,至少有
下列自覺虧欠的項目。
(1)可以成就天賦的空間
(2)服事的機會
(3)迎接挑戰的天賦
(4)產生意義的天賦
3.每個人都要有「付出」的責任感,才能得到組織的親密感與歸屬感。有下列幾
項重點:
(1)表裡一致,對自己信仰的「忠誠」重於外在的成就。
(2)企業應以「人道救贖」的目的去衡量實際,畢竟發揮潛力重於達成目標。
(3)要有冒險的意願與心理準備,規避風險無法帶來成長。
(4)「歸屬感」需要「親密感」的建立,做為內部的人不能旁觀,要能融入貢獻,
讓彼此有發展潛力的機會。
(5)組織需要「一同學習」,穩定的轉變過程必須持續進行。

因此,高明的領導人都希望人際關係能跳脫出「契約關係」,接受「盟約關係」的人到氛圍。真正的包容他人,是意謂著包住他們瞭解,幫助他人有機會做到最好。透過盟約關係的建立,領導者了解到,「關係」比「組織結構」重要,有效的影響與了解來自於成員間高品質的人際關係,以參與為前提,讓每個人在不同時候都有機會貫徹「流動性領導」,以不同方式表現能力。

以往,對許多工作者而言,我們眼中作為「個人的自己」與作為「職場工作者的自己」,存在令人惱人的差距。我們需要消除差距感,恢復生命中的一致性。誠如《真相、傳言與胡扯》一書中指出,「工作」與「生活」其實並非截然劃分,在生活中你能夠時時享受工作的樂趣;好的工作是會讓你有生產力又充滿報償,有意義且令人成長,充實又滿足,既能療傷又增加喜悅的。我們能成為怎樣的人決定於我們的內在,因為我們無論做什麼,都會表現出一種特性;而我們就是公司,我們的特性就是公司的特性。企業之所以是一個存在的實體,乃因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與精神、天賦、心與尊嚴結合起來,帶給企業同樣的質感。

我們必須做個謹慎的企業僕人,在經濟不景氣樽節開支的同時,不能犧牲完善的長程規劃與品質良好的環境。領導者最主要的任務是「負責未來」而非日復一日的管理運作,成熟的參與式領導,必須相信彼此都能為承擔的任務負起責任;睿智的企業家善於給予個人與企業的空間,以及創造成就自己的空間!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職場必備的典範-自我關係心理學

「在職場中,我們習慣如何看待自己?」這個問題牽扯到心理學的一個概念:「自我概念」。所謂自我概念,是指個人從過去的生活成敗經驗、別人對他的看法、自己對自己的看法以及社會期望等因素統合而成的主觀評價。一般來說,我們談「關係」,經常把自己放在與他人的互動網路中,去觀察、去評價、去體會;但卻忘記自己是個怎樣的人,如何調適自我,然而這些往往決定了我們掌握「關係學」的程度,以及發揮職場影響力的範圍。

不論你是誰,在工作中歷練多少,是否順遂快樂,人最終還是要面對真實的自己。你必須充分認識自己,才能適應自己的特質與現狀,才能與自己和諧相處。當我們翻閱歷史典籍或是借鏡現代企業家,總發現一個亙古不變的事實:事業有成的君主或企業家,都是善於「自處」與「獨處」的人。在你心靈澄淨之刻,你才有可能理性看待自己;培養自我關係的第一步,不外乎「認識自我」,以後方能探索自我的潛能與優勢,用之於職場上。何以認識自己,如此關鍵呢?

原因是你若想適性適所在職場中發光發熱,你先得問自己適不適合作什麼樣的工作?這個問題很大,卻很重要。有時你很難立即判斷自己適合從事的領域,就必須先想:「我不適合作什麼?」或是「我不喜歡作什麼?」把這些不適合你或不為你所愛的項目屏除掉,你可經由其他領域的相關工作逐漸探索自我,縮減自己喜好範圍與獨門專精的工作。在選擇職業上,我必須套一句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先生所言:「人要想清楚自己的天賦與喜好是什麼,把所有資源集中在上面,才能事半功倍。」過去的社會價值觀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環境與經濟情況了,例如我們都只看到「機會」在哪裡就往何處鑽,哪種新興行業或證照考試為人宣傳,很多人就一頭熱參與進去,耗費很多時間與金錢換取一張時效性短與汰換率高的「紙張」,或是對於父母與長輩言聽計從(一輩子學周董「聽媽媽的話」),對於自己未曾試煉,也未真正認清自己,一畢業就進補習班專攻公務人員考試。以現在來說,國家考試是錄取率低、一翻兩瞪眼的東西,即使考上了,假若你只是為了穩定的月薪,也會工作不快樂的;而一位在專業領域內不快樂的人,是很難顧客與同事感覺親切與優質服務的。

所以,聰明的你,應當反其道而行,先明白自己的優勢在何處,由內往外,找到興趣與趨勢的交集,可能就是你成功致富的決勝點提昇職場「就業力」,就要永續實現自我,實現自我的前提在於「敢夢想」,勇敢面對自己,走少有人走的路。自我關係心理學所強調的是,你如何自處,如何整合你自己,決定了職場的專注力與貢獻程度。此外,你也必須堤防自己過度專研在本行的專業上,許多白領階級工作憑空消失,突遭遣散,尤其是航運業、金融業,這些從業人員可以說「愈專業、愈危險」,若沒有從事本業外的跨領域學習,就很容易淪為企業裁員的開刀對象。

作為一個未來等待的人才,你必須不斷認識自我,並且實現自我,培養自我僱用與創新思考的精神,時時擁有快樂健康的自我,才是亂世求生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