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先生的猝逝,震驚了國人與企業界。中國歷史名著《萬曆十五年》當中有一章曾以「人間已無張居正」來追悼張居正對明朝末年的遺風夙德;當乍聞王永慶辭世消息,相信不少人亦會心有感觸:「台灣已無王永慶!」王董雖非達官顯宦,但其對台灣的產業貢獻絕不下於任何一位行政院長。王永慶這個三字詞不僅代表一個實業革命者,更是台灣年輕人與創業家引以效法的楷模。
許多人對王永慶的印象都是藉由新聞媒體的回憶錄或街談巷議的傳說,大家都知道他年少時因家境貧寒而中斷中學生涯,遂而到米店當學徒,累積了兩、三年經驗而經營米店當老闆,一直到後來轉而經營木材生意,到開啟石化工業……,中間歷程在在顯示,其旺盛的企圖心、堅強的意志與不屈不撓的精神,無怪乎郭台銘先生以「堅忍卓絕」這四個字來歌誦他的精神。
在公開或私人場合,王董在言談舉止間都是真誠一致、威而不嚴、溫而不厲,在其身上感受到的,完全沒有富豪人家的傲氣與貴氣,卻有著勤勞儉樸的真實性格。不僅其個人在生活起居上節省自律,在公司經營上,不僅他個人以身作則,公司分明、勤苦幹練;甚至對於下屬亦是同樣期待與要求,每件企劃案的報告絕不能含糊,要切實追蹤,戒律與原則必須嚴守。然而,他也堅持「僕人領導」的風範紮根,以行動證明他的理念,例如:員工生病了,為其向長庚掛號。如此的真誠流露,為台塑的企業文化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在鐵血治理下又不失人本精神。
台塑企業能夠穩健屹立著,誠屬難得。正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台塑企業能夠經歷台灣經濟建設的重要十年,到達21世紀,期間也是秉持踏實奮鬥、追根究底的精神所致。早在好幾年前,美國的台塑公司曾考慮在美國上市的可能性,但後來上市計畫仍告作罷。原因何在?當然是考慮到台塑文化與企業體質的健全。王董擔心一旦美國人介入公司的股東會與財務高層,或多或少會破壞原有精神與體質;所以,毅然決然決定不上市。由此可見,其對於企業領導的樸實作風與堅持。雖然王永慶這一生有兩個遺憾,其一是礙於李登輝先生戒急用忍大陸政策,無法在大陸市場發展之初把握時間西進拓基;其二是他無法達成8年後的願望-100歲的生日禮物,亦即「越南開發計畫」究竟能否順利進行,恐怕他自己羽化成仙後也無法擔保了!
從上面一些生平歷史,除可見王老先生的風骨與作為外,本人覺得他給我們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訓:「工作可以成就人」。王永慶的一生都在工作,並且時時刻刻充滿鬥志與信心;即便年事已近92,仍為自己力下一個目標,8年後要拿越南工業計畫成品給自己作為生日禮物,如此老而彌堅的工作精神,著實給我們上了一課。然而,箇中所言重點不在他有何雄心壯志,而是在他對於「工作」的看法。在他的認知裡,工作不只是工作,而是一種生活的融合藝術。這種融合藝術可用一句話詮釋:「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他隨時都能樂在工作,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即便少年貧困都能從米店工作體會「生意」的哲學:在商場上,學做生意就是學做人。或許,大家也會質疑,為何要一輩子辛勤工作,甚至連生命也終結在工作舞台上?但是,我要告訴各位,「終身工作」的時代也許正要來臨了!
「終身工作」的必要性其實因人而異。但是其原因絕不是經濟不景氣,大家都要一輩子賺取生活費;而是一種職涯發展的新觀念,他給予人們對於工作有另一番的思考。著名管理大師P.Drucker也是把生命貢獻於著作與演講上,即便臨終前還享受著思考與論述的樂趣;《最後的演講》作者蘭迪.鮑許(Randy Pausch)未曾也在癌末病逝前一刻熱情付出、享受工作?他們的共通點都是發揮活在當下的精神,熱情灌溉工作,讓自己盡其所能奉獻心智、豐富生命。
「終身工作」是一種彈性的思考,不見得你要從事同一份工作到死,也不是一直屈就工作當個「工作奴」或「窮忙族」。而是把「工作」當成「學習」,並且體會個人興趣延展的可能性。舉個例子來說,很多企業創建大老,諸如施振榮、比爾蓋茲……等等,他們退休後老而不退,紛紛開啟另一個職業戰場,有人當起基金會顧問,有人負責企業管理訓練,有人更當起企業營運諮詢義工。許多的工作都是自己成就自己的,重點在於你如何定義自己?反之,我常看到許多上班族或大公司資深員工為機構犧牲了半把歲月,每天抱怨老闆、怨懟公司,把自己弄得非常不快樂,卻從未去思考自己是不適合再待下去,只是一味屈就於退休金和固定薪俸,這樣的職涯怎可能成就自己?
從王老先生的事情來詮釋「終身工作」再適合不過了。終身工作意謂著「擇善固執、份所當為」的決心與意志,做自己喜愛的事才能真正輕鬆工作、提升效率。然而,新時代的人類仍有對退休制度有不當的憧憬,甚而將自己侷限在不快樂的工作上,失去職涯探索的樂趣與自我實現的成就感,此一問題值得吾人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