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鐘偉晉購書經驗談-教您如何挑選好書

看了這麼多篇我寫的文章,有讀者問過我,可否介紹一些一生受用的好書,對此我當然相當樂意;畢竟我平常也在社區大學以及民間機構、企業團體推展閱讀的理念與運動。而對於有心學習的讀者或學員,我都會盡一切能力去引導他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有句老話說:「與其給對方魚吃,不如教會他如何釣魚!」我雖然在每篇文章幾乎都有提過一些書籍,加加起來也有幾百本了,這些書籍我都有翻閱過,所以值得閱讀的我就會去推薦給讀者;不過,我希望我可以提供一些挑選書籍的判斷指標,讓各位可以真正獲得有價值的知識與智慧。順道一提,以我過來人的經驗,挑選好書與閱讀同樣都是非常專業的事,需要經驗的磨練。也就是說,從一開始的接觸品質就會決定你之後的發展層次。所以,「買錯書」遠比「不看書」的負面影響還要大!其實,好書看多了,心中自然就會有個專業的直覺,知道書店內有哪些是好書或壞書了。以下提供幾個要點供大家作判斷:

一、廉價資訊代價最大

書店內都會有99元、120元、150元的週刊或雜誌,包含資訊類、理財投資類、運動類以及娛樂類;甚至也有理財週刊附上「教你如何用k線看股價」之類為名稱的光碟,一本書只要100元左右。屏除一些運動類或資訊類的專業雜誌外,這些雜誌不是充滿許多廉價資訊就是夾雜很多業者的置入性行銷,市面上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個商業雜誌多半如此。但這些資訊其實都只是「雜訊」,書中免費分享的操盤技巧、實用工具或相關消息其實都有其營利目的;以現在來說,幾乎每個星期的雜誌都有股票或基金、房地產為封面的標題介紹,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去注意;你如果平常沒在學習,就會受其影響而作出不當的決策。世界上有智慧的大師如:大前研一、勝間和代以及《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柏都一致指出,看電視新聞、報章雜誌以及大眾媒體的資訊對我們都是毫無幫助的,只會讓我們賠掉時間和金錢!以「機會成本」的觀點來看,花費在上述活動的時間應該拿來接觸一些系統性的知識,如:閱讀一本經典作品(莊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因此,像我平常逛書店,那些廉價雜誌我頂多翻一下,會讓我想要買的書絕不是這種降低自己IQ的東西。

二、人生重要的課題有「秘密」嗎?

這幾年常在書店佔據前幾名排行榜的書籍,「秘密」、「吸引力法則」、「向宇宙下訂單」等等,而且翻閱且購買的人不在少數。然而,仔細一看,這些書的作者雖然都是國外的某些領域專業人士,但其使用的潛能開發方式都是以傳統NLP為主軸,教導大家「想像自己的未來,讓自己具有力量,就能成功!」在民間許多機構,不論是公司或是傳銷、保險組織,給員工的教育訓練也常以這樣的方式去激勵士氣。但殊不知,站在正統科學心理學的專業角度來看,這樣的激勵方式或技巧只是「短多長空」,你可能一時深受那種正向的所影響而變得亢奮、樂觀,可是這種感覺經常走出會場後,甚至回到第一線業務時就恢復原狀,原本的問題或麻煩仍是困擾著你。所以,狹義來看,這些具體的事物都需要實際的方法來解決,而不是光靠「思想意識」甚至「口號」的激動吶喊就能見效,何況是廣義的人生課題?筆者也看過不少在準備國家考試或是加盟創業的人,也都閱讀過《秘密》等書,但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高度不實的期望帶來極深的絕望。否則,如果大家都看過《秘密》,為何100個人只有1個人成功?但媒體或業者就會找這些百分之一的人不斷打廣告,讓無知的人受騙而採取非理性的樂觀態度。因此,人生最大的秘密就是「沒有秘密」,要自己問自己、自己學習,而不是一味問別人或依靠一些怪力亂神的媒介來激勵你。

三、書籍的內容要與作者學經歷「名實相符」

坊間的書最直接的分類就是「台灣人」作者與「外國人」作者。一般我去書店購書,如果是投資理財類、企管類、職涯發展類或心理學類都會先看看外國作者寫的書籍,反而不是看台灣人作者寫的。我並非崇洋媚外,而是就閱讀的專業來作客觀評判,外國學者或大師寫的書籍內容較公正客觀且較無多餘的置入性行銷(除了富爸爸系列外),而且內容亦較精實。書籍的價格必須反映出它的價值,而不是像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台灣作者,自稱自己是「××講師」、「××理事主席」或擁有「國外××大學的學歷」而寫成一本毫無科學立論的書籍。所以,買書的重要守則就是先看作者學經歷是否與該書籍主題有關;其次,作者學經歷例如醫師、心理師必須經過國家合格考試且正式認可的。任何一項專業絕非只靠單一項經歷或是因緣際會的接觸就會產生突發性的專業結果,一個人的專業成熟度都是長期累積的。例如鐘偉晉從18歲就進入教育學系接受正統科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專業的訓練,才能依此學歷專業背景去累積經驗以及授課,至今也已10年以上了!

四、書籍聳動的標題要注意

書店開店就是要銷售書籍,因此不論是國外或國內引進上市的書,書名的取捨都會以實際的銷售利益為考量。例如國際激勵大師史蒂芬.柯維出版的《與成功有約》按照其原文書籍名稱,應該是「高效能的七個習慣」才符合原本意思,但出版商為求銷售考量,都會以較引人注意的標題作為書名。而通常這類書籍非常兩極化,有些書是真的可以買回收藏,一看再看,雖然標題聳動,但其內容相當精實,此類書籍如《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不看盤,我才能賺大錢》……等書都是。至於有些台灣人或日本人出的書籍,常常只是標題聳動,但內容充斥著與心理學無關的東西,看多了只會被誤導而深受其害。

五、書籍的內容必須與讀者無利益衝突

許多書籍的作者出書經常都有其另外目的,而不是單純分享人生成功的理念或廣結善緣、散播智慧的!例如,我經常看到不少金融業者,包含保險業、傳直銷業、銀行業等等出書,書名名稱都類似「如何挑選飆股」、「如何挑對基金」、「房地產如何賺很大」……等等,裡面雖然寫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細節內容,但全部都是為了要吸引你去購買基金、各種金融商品,他才有好處可以賺取。因此,「學習」雖是我們一生重要的課題,但如果跟錯人、看錯書或是接觸錯誤的資訊,其結果反而會影響你一輩子的理財觀或累積不正確的職涯抱負。所以,挑好書的方法必須是該書作者跟你完全沒有利益衝突,例如有一位醫師暱稱「綠角」,成立了《綠角的財經筆記》部落格網站,在坊間造成轟動,其內容經過筆著的賞閱,與個人理念非常相符,而且也都有不少科學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為基礎的內容作為支持,像這樣的書籍,其作者不可能同時在金融機構賣基金或推銷保險,與你就無侵犯性的利益衝突;況且,以我的專業分析,也大力推薦其書,值得大家去看看。我在此並非特意為他打廣告,而是以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作為引證,教大家以經驗法則去挑好書。

以上提供五項要點,供各位在閱讀以及挑書時可參照的原則。我們平常的時間相當有限,每天也很容易因為一些瑣事浪費掉自己的寶貴時間,因此,我才說,閱讀或學習是相當專業的人生課題,但每個人都可以經由系統性以及長期逐步的改變,去轉化你的負面思想,改造你的大腦結構,促進大腦與心性的緊密調和,這也是我成立一個「非營利性質」部落格網站,藉以助人成長的重要目的之一!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樂當「鷹業家」:每個人都有創業的基因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創辦葛拉敏銀行的故事,成為了話題,也形成一個我們仿效的楷模。我還記得「鄉村銀行」成立後,尤努斯的理念與制度的精神被應用於全世界40幾個國家。而鄉村銀行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收擔保品,呆帳率卻遠比一般金融機構低;沒有就業訓練,收取年息20%,卻能讓全球一億人口脫離貧窮生活。

尤努斯的偉大雖在於他創立「窮人銀行」,但其給我們的啟示在於他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其實都有創業的基因!」在這幾年不景氣的年代,多數人對於工作與經濟的前途相對較為保守且擔憂,怎有心思或多餘的資本去開創事業;其實,也有不少人不甘於現狀而想有所突破,只是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或途徑而自以為自己沒有天份。其實,創業並非我們傳統觀念中想像中那樣難,也不是像20、30年前必須要有一筆大量的資金或土地才能開廠房或辦公司。在網路世代裡,很多創意或市場的開發經常僅憑電腦網路與帶得走的能力就可能讓你完成想做的事,但重點是你必須知道如何去學習!

《不用再上班了》作者丹.米勒在書中與我們分享「鷹業家」的概念,他認為許多想自行創業的人,常因為創業初期得處理那些看似無止盡的證照、稅務和商業型態等問題,進而打消念頭。接下來,還得面對租約協商、營業登記、聘請員工、銀行借貸或資金籌措等問題。這些事情絕不是妳當初創業時想面對的問題,但你又非常希望擁有自由的工作時間以及個人的自由,並且有依個人努力及工作績效而變動的收入。然而,現在有許多的專業人士是平面設計師、會計師、作家、發明家、公關、銷售人員、郵寄廣告服務、酒席籌辦人員以及設計師等。個人服務業方面,多是提供寵物照護、老人安養、景觀設計、傢俱清潔等服務。這些專業人士不想經營傳統企業,不願把時間或精力耗費在租賃契約、辦公室、貸款還有聘請員工等事情上。如果你正好有這些才能或專門技術為主的新興行業企業家,其實你就是個鷹業家。「鷹業家」的涵義就好比一隻老鷹自由自在在天空飛翔;而簡單來說,個人覺得「鷹業家」和「傳統企業家」的差別主要是:

1.「企業家」發現需求、滿足需求;「鷹業家」則是創造需求。

2.「企業家」需投入資本額與租賃成本;「鷹業家」不須資本,但要投入時

間、精力與創意。

3.「企業家」以提供產品為主;「鷹業家」以提供服務或資訊為主。

4.「企業家」對經營事業有興趣;「鷹業家」對發展事業有興趣。

5.「企業家」希望做大事業;「鷹業家」專注維持小事業。

6.「企業家」在創業後立即開拓事業;「鷹業家」創業後維持原本規模。

7.「企業家」以「利益」為創業動機;「鷹業家」以「目的」為創業動機。

8.「企業家」以公司銷售額衡量成敗;「鷹業家」以人際關係好壞衡量成敗。

9.「企業家」以打敗競爭者為目標;「鷹業家」以尋求組織合作為途徑。

10.「企業家」以獲利為導向;「鷹業家」以付出為導向,知道提供給客戶的價值在何處。

11.「企業家」花時間管理公司人事;「鷹業家」花時間累積與精練創意。

以上摘自《不用再上班了》一書,高寶出版,並適當加入個人意見。

「鷹業家」的概念其實就像我以前所提倡的「自由工作者」的觀念,而這個主張早在管理大師查爾斯.韓弟《大象與跳蚤》《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兩本書中即可看到相關的職涯發展理念。尤努斯提到每個人都有創業的因子,也在提醒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興趣、熱情與能力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找出自己的獨特發展領域。所謂「別人家的後院就是你的門面」,如果我們有經過學習或充分的認識自己,是有可能發展出自己的職趣,而興趣與熱情是可以變成黃金的!就算是當個小型創業家或鷹業家,也須經過一番學習,而不是空有理念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平常不斷引導學員一定要重視「閱讀」或上課以及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因為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以及認識你自己;更何況,多數人想要突破現狀卻因不得要領而退縮。但許多問題都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心智層面」的問題,不論是職涯發展或是個人自修或學習,最好要有好的老師或教練來引導你前進,而且你學習的對象必須要是該領域或是某項學術技能有深厚基礎的人,而不是隨便找一個過去無相關學歷背景或專業認可的恩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事業不論大小,都是一步步長年累積下來的,而且每段發展都有其因果以及連結性。很多人之所以創業失敗,是因只看到商業利益或是講求技術,但忽略自己本身潛力發展的長遠思考,說穿了,你所認識的自己只是「假象」

之所以會特別強調學習的重要,我是希望以我「科學心理學」背景知識的基礎來叮嚀大家,千萬不要誤信任何「速成」且「帶來劇變」的課程或事業。坊間許多記憶、算命、皮紋檢測或潛能開發課程很多都以傳銷方式來吸引你去瞭解,他們表面上有一套深厚的組織系統以及創業模式;但問題是,你真的相信你去上一個月的課程就可以擁有神奇的記憶術或是成為潛能開發專家?姑且不論是何種性質的加盟創業組織,裡面的人員多半皆非具有正統專業認可的學經歷背景,裡面夾雜很多以前是從事餐飲業、服飾業、保險業或是與現在工作毫不相干的出身背景,請問怎有可能上了幾次課程就能變成「老師」,而複製上線的模式再去吸引別人加盟或拉人頭。

每當筆者看到報章雜誌或媒體的一些創業加盟或類似傳銷模式的廣告,就更加確定每天一定有人會被騙,誠如勝間和代所說:「這是一個愚者不斷被智者榨乾的年代」,創業是好事,但有多少真正瞭解自己並且知道自己的天賦才能?有時候,我們經過素昧平生的人開導或交談而去從事某項事業,並不見得對你是好事,很多事情都是「短多長空」的,別人跟你講的福音或資訊是建立在對他有利的基礎上,而不是真正為你設想。在這世界上,不論是找什麼工作或想成為哪種行業的鷹業家,都要靠自己苦學或是找到值得長期信賴的老師去陪伴你以及引導你。但前提是,你必須要先透過學習或閱讀來提升自己的涵養以及層次,讓他人信任你的誠意以及潛力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雖然鐘偉晉不是什麼偉大的教育家,但我平時教學的理念都是秉持「引導學生思考」的精神,讓他們去找到內在的本質以及潛能,透過反省、學習的過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天賦熱情與事業發展的交融處。「鷹業家」的理念並非要搞得轟轟烈烈,而是可以在你原本的職位或工作上逐步去建立自己的品牌以及定為成某方面的「專家」,鷹業家是用創造力去擴展創意和結果,每個人都可以用其學經歷背景來找到出路以及實現夢想的途徑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文章標題修改 + 內容補充

感謝本站部落格讀者的回應,提醒我想到一些事情。由於確實有同學對於「麻煩心理學」一詞有所好奇以及疑問,為免在學術專業以及知識理解上有所混淆或誤會,故在此特別提出澄清以及對上一篇部落格文章標題略作修改,敬請讀者們海涵。參見《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投資心理學家的叮嚀與告白》一文。

「麻煩心理學」其實在正式的科學心理學界目前是無定義以及相關專有名詞的,乃為筆者自行發明的,我必須先對此提出重要解答。該篇文章是我閱讀本田直之《怕麻煩背後有金礦》一書後有感而發的,並結合偉晉個人學習與教學經驗分享給讀者;「麻煩心理學」談論的東西其實是科學心理學應用的一種範疇,這亦與「投資心理學」是有絕大關係的,更是「神經心理學」的延伸活用。基於此,我將上一篇文章標題從「麻煩心理學」改為「投資心理學」,也較符合本人的專業理念與部落格的中心思想。

至於「麻煩心理學」如何與「投資心理學」扯上關係?我們可先從「投資心理學」來一步步瞭解它們的關聯。投資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顯示,人演化下來的原始腦在未經後天深入學習與訓練的情況下,容易隨著原始本能在市場氣氛樂觀時過度亢奮;在市場氣氛低迷且一片恐慌時也會過度焦慮。只因我們的行動很多時後是受制於周遭氛圍情境與非理性情緒所支配,導致常對於事情風險的評估出現嚴重的認知偏誤。同樣的道理,我們平常在生活中也容易被行銷資訊或一些專業人士語言所誤導,他們有些是販賣夢想、有些則是販賣「恐懼」我們會對片面的資訊使用第一本能去反應它;但事實上這些都是未經理性思統(也就是第二認知系統)處裡的我們會不自覺受他人引導進入恐慌情境中而被騙買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很多保險商品就是利用負面恐嚇來加深你對未來麻煩的防範。但有趣的是,這些防範都是過度反應的。我也順便舉例來講,在2001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後,全球對於恐部份子的戒備與提防提升至國際安全防護的最高層級,各國不只在內政或外交以及軍事上都提出一些對應措施;明顯的是,在那一年當中,飛航安全受到了眾人的高度關注,並且大家對此戒慎恐懼。對突發事件的「害怕」心理是人之常情,但這時保險業也特別提醒乘客與接受運輸服務消費者加保「兵險」以及「航空險」……等等,以避免類似事件造成自身以及家人的損失或遺憾。由於大家普遍的恐慌與害怕,不僅在股市投資上作出「賣低停損」以及「恐慌殺盤」的行為,更對於風險認知擴大了恐慌情緒的感受程度,紛而接受業者的建議,能盡量加保多少保險就保加多少。事實上,雖然國際情勢有種族、軍事與宗教的對立導致增加戰亂的可能性,黑天鵝事件也會更加頻繁;但仔細一想,在危機爆發後的那一刻,其實在政府以及犯罪防治組織的戒護下其實是最安全的。人由於害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就會用現在的氛圍情緒去過度揣摩未來的情勢,殊不知這是一種幻覺以及認知偏誤;在你擴大對風險認知的警覺性時,同時你也很容易陷入更多、更大的麻煩當中,就像在2006年買連動債、新興市場基金或相關投資型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人根本沒料到自己雖然提防到「高油價、高通膨」的危機,但卻步入2008年金融海嘯的「雷曼事件」的浩劫當中

就像我之前所說,人性都很害怕麻煩,但有時愈怕麻煩愈容易招惹很大麻煩。我也總是不厭其煩的套用管理大師杜拉克的名言:「處理麻煩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開始避免它!真正有長期學習或投入自我投資的讀者或學員,就會較能辨識真正的危機或麻煩並不在那些銷售人員所建構的話術或描繪的夢想與情景當中,而是自己非理性且盲目的一再接受他人的建議或將自己的時間、金錢、婚姻、健康以及人生所有重要事情的決策權交給外在或他人,甚至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手裡。不看書或不學習的結果,會讓我們永遠看不見真正的麻煩在哪裡。人生付出的代價往往到年老那一刻才會憣然悔悟;無奈的是,當我們驚醒時已是浪費掉許多時間、金錢和機會成本了!

其實,誰也不能保證能夠避開人生中所有的麻煩或災難,有時候危機是突發且不可預料的。但人對於事件危機的覺察和處理以及停損的行動,可以充分反映那個人的智慧。平時有規律從事學習或深刻反省的人較能有膽識以及經驗在一開始遭遇麻煩時會懂得處理它,而不會讓事情愈陷入更嚴重的情況當中,就很難去作停損或損失更多機會成本了。而我也知道,人是慣性的動物,「忍受痛苦」永遠比「改變」容易,有不少人在警覺買了不該買的金融商品後,只知道後悔卻很難去作停損;或是從事一項不喜歡作的工作經過好幾年,縱使說過要轉換工作,也只能麻木以對,對自己催眠說:「在忍個幾年,我即將退休,就可以擺脫工作憂鬱的情緒了!」但其結果可想而知,不但我們選擇被動的讓時間流逝,期間的有形或無形的成本也很難衡量。而窮人或有錢人的差別在於,窮人只看到「有形」的成本損失,如:金錢、房子、車子;但有錢人看到的是「無形」的成本損失,如:知識、智慧或時間對成功智富的人來說,最不能忍受的是把時間長期浪費在不喜愛的事務上,白白損失從事其它可以帶來更多無形報酬的機會成本上

「改變」其實是很難的,但在學習、上課或閱讀後是可以幫助自己循序漸進的成長。偉晉最後作出評論:「人生最大的麻煩不是那些有形的資產損失,而是一個人沒有自覺、喪失自我,不知道自己損失的是無形的智慧!」對於長期支持我的理念以及定期觀看我部落格的讀者,深表佩服。也希望大家共同維持學習的習慣,秉持這樣的學習精神,來共創自己美好的未來!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投資心理學家的叮嚀與告白

你怕麻煩嗎?我想,大多數的人都非常怕麻煩。我們總希望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可以用最小的力氣、最少的時間或最少的資源成本來達到最好的效果;並且,也希望竭盡所能的避掉過程中許多變數和風險。但根據我們的觀察,人的心理非常奇怪,有時候我們愈是害怕麻煩,愈是躲不開麻煩;如果我們努力的方法錯誤,或是對於「麻煩的事」過於無理的恐懼與擔憂,就會容易落於思考的陷阱之中。在這個市場上處處都有商人以「節省大家的麻煩」為名義,去說服你採納他們的建議或是營造消費者使用他們產品的動機。當然,很多事情不盡然是買賣或消費的問題,這當中反映了我們自我管理的問題;有趣的是,每個人金錢消費的方式與態度反映了他的智慧,這無關金錢財力多寡問題,而是「品質」問題!所以,許多表面跟財務沒多大關係的事情,學問可大了!

《槓桿閱讀術》《槓桿思考術》《槓桿時間術》等書之後,日本知名的企管經營顧問本田直之於今年又出版了《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一書,她主張,只要把「怕麻煩」當動力,就可以「用1分力氣得到10分收穫」,而麻煩事如果放任不管,就會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書中她把怕麻煩的人分成兩種:一種是「自甘墮落的怕麻煩者」,他們一直在逃避麻煩、閃躲麻煩,但是到後來,麻煩卻愈滾愈大;雖然是怕麻煩的人,也一直努力避掉麻煩,最後卻讓自己捲進大麻煩之中。另一種人則是「未雨綢繆的怕麻煩者」,他們會在第一時間把「小麻煩」解決掉。此時問題還算小,處理起來比較沒壓力,更重要的是日後不會再有大麻煩,可以大幅節省時間,提升工作的成果,過著令人欽羨的輕鬆生活。

以上摘自《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一書,但加入筆者許多的意見,尚請海涵!

照《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一書所說,鐘偉晉自己認為,「怕麻煩」的人通常有極端兩種類型一種就是害怕自己容易犯錯而處處聽取別人建議的人,另一種是對於「怕麻煩」這件事反向思考的人。第一種人的特性是:在財務管理上把自己帳戶交由銀行理專或投資顧問規劃與處理;在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上完全聽從醫生的指示與建議;在職涯發展上不是順從旁人的意見就是過度盲升學或就業補習班的落點或考情分析……等等。其實,生活中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因為怕麻煩而一味將自己的金錢、健康、事業前途或是與個人生命攸關的事物管理權托付給他人,並不是件好事。這樣的做法也就造成了下列的結果:帳戶的錢越來越少,人理財,但財不理你;愈是繁複的檢查身體或是吃各種保健食品,反而造成心理的壓力,因一種病痛就憂心忡忡,在臨床醫學心理病症上有一種名稱叫「慮病症」,即是如此。或是越是相信或採用他人的成功經驗來複製自己的職涯發展,就疏忽去發掘自己潛能以及充分認識自己的機會,最後不但無法如願,也無法有效去看見問題的本質。否則為什麼,每年去補習或參加考試、加盟創業的人如此多卻只有極少數成功?而另一種可以反向思考的人,其實他們並未一定比其他人多成功,但一定真的比多數人避免很多失敗與麻煩。他們對於許多事情都盡量深入瞭解與學習,在去評斷他人意見值不值得參考或聽取;這樣做至少自己能夠掌控一些事情的主控權,也較有信心去應付各種麻煩的事情或危機。本田直之在書中強調:「因為我們怕麻煩,更要自己承擔責任!」人生重要的事都是不假外求或是輕易交給別人支配的。原本我常說:「什麼事情都可以交給專家幫你服務或處理,只有理財不行!」但目前我們所處的世界,除了金融服務業,在其它各行各業卻慢慢有一種趨勢,許多身為專家或顧問的人,憑藉幫別人解決問題或避免麻煩的名義販賣夢想甚至販賣「恐懼」,比如像消防安全協會組織去學校講解消防觀念的目的其實是行銷消防器材;或是環境危機防護小組分享環保觀念也順便推銷臭氧機、排毒器材之類的產品。在此,我不是要去批評或攻擊這些專業組織,主要的重點是:在我們要採取防護或避免麻煩的行動之前,我們是否對自己負責了?你以為你所做的事是在避免麻煩嗎?然而,多數人對自己的狀況未充分瞭解,就隨著他人起舞或做出武斷的決策,也難怪對這些商人或專業組織來說,真的是「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

仔細思考、靜心自省後,人類對危機處理或麻煩防範經常是本末倒置的,造成本來沒有麻煩卻找出一堆麻煩來。原本自己的帳戶和理財方式很安全卻誤信顧問的建議買了許多莫名其妙的金融商品;或是本來自己的健康狀況很穩定,平時都有在運動或充分的休息,卻因為一時的病痛去就醫後,心慌慌的接受各種核磁共振或切片檢查。健康檢查本身不是件壞事;只是,有時候我們會因為無理的恐懼讓我們過度採取防衛的態度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每天都與我們共處,醫生只是提供片面現象的診療,並不見得比我們清楚自己身體的情況與特性;何況是有許多假借檢康檢查的傳銷商利用健康儀器來告訴我們「自由基太多」、「維他命攝取不足」、「身體防禦力過低」……等等,請問那些幫你測適身體機能的傳銷商本身有否經過專業的醫學訓練?就算他們講的道理成立,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自己對健康負責以及財務自主掌控,而不是因為怕麻煩就採信他人的建議

經濟學的基本守則告訴我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有人輕易的提供你任何預測或建議,只有兩種可能,其一是他想賺取你的佣金或從你身上獲得利益;其二是他雖然沒有想要賺取佣金,但可能他不知道自己並非可以預測金融市場的走向或震盪的趨勢。況且,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許多「免費」或「廉價」的資訊,這些資訊由於容易取得,在同一時間不只有你知道而已,可能地球上很多有電視、有電腦或接觸同一項資訊管道的人都知道了,於是這就形同「垃圾資訊」了,也會第一時間反映在這個市場,就像股價一樣;所以看報紙或聽人預測來買股的人並沒有任何投資優勢,就如我之前不斷跟各位提的:「投資最重要的事,是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說穿了,如果提供預測的大師或老師如此神算,就不須隨便向很多人透露了,而且這樣做並沒有好處!所以,總結一句話:「金融從業人員或投顧老師只是想藉由預測來賺錢,而不是靠精準的買進賣出來賺錢的!」很多道理其實很簡單,無奈的是,我們自願被騙。

弔詭的是,金融市場有個神奇的現象,雖然那些從業人員都以專家自居,但並未見得比你懂理財或投資他們只是很會將銷售話術或產品觀念很熟練的演示給你看而已,但對於諸如「資產定價模式」以及「市場隨機定律」等等知識也搞不太清楚,很多財務工程或工具其實都是投顧公司的高層或研究員發明而交給他們這些銀行員工照做的。另外,就金融市場以外的社會來看,任何的專業雖然可以解決我們生活的問題,也可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但無論如何,你自己才是最認識自己的人;相對於那些只跟你有一面之緣或認識你一時的人卻能給你很多意見或建議,恐怕不見得客觀且正確。況且,在我們害怕惹麻煩而去尋求建議之時,必須搞清楚詢問的對象是否跟你有很大的「利益衝突」或是她可以輕易提供你建議的目的為何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我太過防衛他人,但很多事情的發生與結果經常都讓你意想不到;當我們回溯過去,卻也發現,我們並未曾深入了解自己的理財性格以及個性、潛能和生理狀況,卻也同時付出一些代價了。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的道理不只對那些販賣夢想或恐懼的商人來說很貼切;對我們本身來說,如果真正知道怕麻煩的道理,加上自己有學習以及反思的習慣,我相信你不太可能盲目花錢去尋求建議或接受他人的支配,反而可以逆勢增加我們的智慧資產,久而久之,無形的智慧資產也會帶來實質的金錢結果。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反退休運動》-鐘偉晉邀請您一同參與

別誤會,我不是要集合大家參與什麼特殊盛會或是活動,而是要藉由閱讀《反退休運動》的心得,與各位分享我的職涯發展理念。我想,「退休」這個觀念對多數人來說,就是在業界努力工作個2030年然後辭職過著下半餘生,靠著退休金領到進棺材為止。但其實,隨著時代的改變與醫療健康科技的進步,讓新世代的輕熟族以及四、五年級生有更多的時間、更健康的身體、更豐富的資源,去享受第二個人生。所以,從傳統崗位上退休的人勢必還有一半的人生時間要去經營,如果沒找出自己的生活重心或工作使命,可能會讓自己越老越退化。

《反退休運動》作者塔瑪拉‧艾瑞克森(Tamara Erickson透過嬰兒潮世代的職涯規畫,重新定義退休一詞,告訴我們「退休」這個概念是成為延續人生高峰與享受快樂的生活型態,是薪火相承的技能交接,彈性與多元的工作方式。這些現象對戰後嬰兒潮世代來說,可以延續職涯與累積工作的貢獻;不但是一種「被需要」的價值和使命,更是一種「我想要」的選擇和機會。這種可以真正結合興趣和專業的工作選擇,終於可讓嬰兒潮世代實現他們的職涯理想。但這絕對不是嬰兒潮世代的專利,而是任何人都能掌握的機會。換句話說,你不需要等到退休才來作規劃,而是現在就可開始你的「反退休運動」。

現在的雇主面臨了一個問題:如果嬰兒潮世代離開職場,將會沒有足夠的年輕人可以進到職場接班。而且出缺不只是職務數而已,當有人退休時,連技能和經驗也跟著離開組織。對這些嬰兒潮世代來說,本身的經驗、專業技能和心力可說一定會有市場需求,何況情勢正轉向對我們有利:人才短缺將會讓各位有空間重新和老闆協商自己的工作條件。在這本務實、樂觀的著作中,艾瑞克森闡述了們嬰兒潮世代的選項,包括要如何用突破傳統的方法來留在職場之中。

如果你想要留在目前已經在經營的領域,那麼跳脫常軌的工作條件也愈來愈常見;或者,你可能決定要展開新的職涯、去創業、擔任顧問,或是從事志工服務。無論如何,作者都鼓勵你在向前邁進的過程中,要去體驗、建立人脈,藉此建立起你個人的成就。

以上摘自《反退休運動》一書,商智文化出版。

對於《反退休運動》裡面講的內容與觀念,偉晉也深為認同。「年老」其實是一種優勢,代表你的智慧資產與工作見歷累積到可以再次開發與轉化的境界;就這好像我曾經參與過亞太教育訓練中心辦的講師研習活動,認識了其中某幾位企管顧問與講師組成的「5070」團隊組織,他們這個組織就是專門尋找50~70歲剛從企業組織高階主管退休或是一些企業主來重出江湖,貢獻自己的經驗與智慧。我相信這樣的活動或組織可謂不少,有這股熱情與動力的人大有人在。但其實,一個台灣存在著兩種社會;反觀,也有許多人從年輕時候就想著「退休」,每年總有滿山滿谷的人去考公務人員考試或進去大型組織,想要一輩子領著終身俸,過著極穩定的生活。這樣的人他們的想法就是為求穩定而穩定,只是為了物質條件而去支持他的工作動機;但殊不知,每年其實有不少醫院精神科案例顯示,這種人一到退休後沒事做,就會有突發的體化症、身心症甚至是中年危機。

筆者絕非排斥或反對大家去考試或當公務員,但如果只為了追求外在條件而選擇這樣的「鐵飯碗」職業,就很容易喪失自己內在動機的意識感與工作的價值。況且,景氣不好的情況下大家爭搶著要進去大型組織或公職部門,錄取機會可謂減少許多,花個幾年以上的時間去準備考試也算極為正常的現象了;一旦把風險投注在落榜率極高的考試上,就會喪失發展自我潛能的機會成本。當然,我在這裡強調的重點不在於考試或是不考試,而是不論你在什麼職位或從事什麼工作,都應把自己視為終身的工作家,前提是:你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真心認同且想要從事的,並且你會很享受經歷的過程而產生正向的心流經驗(flow,而不是只是為了它的穩定收入或是致富的商機。心理學研究顯示,多數只為追求外在動機而工作的人,最後只會「窮的只剩下錢」而損失人生的快樂感,或是賺到的錢最後也會留不住

筆者在學習與教授「投資心理學」的過程中常講:「內在智慧決定外在報酬」,就連股神巴菲特的老師孟格也認為,有極力投注內在學習的人往往都能累積財富與快樂的力量。大腦科學研究也指出,大腦就跟手腳肌肉一樣,用則進且廢則退。我也聽過有人講說:「我都活到50歲了,要我去上課、看書,都沒體力和精神了!」事實上,我也有認識某位75歲退休的企業主,他在退休後除了擔任企業協會的理事以及義工外,還經常打聽或找尋可供自修或閱讀的書籍以及課程活動,其好學精神贏過一票20歲以及30歲的年輕人,筆者也深感佩服。

巴菲特之前在其80歲生會慶宴上,宣示自己立志工作到100歲,他承認自己可能「不知老之將至」,希望到時候下台的時間到了,比爾蓋茲可以提醒他一下。除此之外,已故管理大師杜拉克也是一輩子投入研究、演講與著作的工作中,即便在95歲臨終前也是埋首於書桌上敘寫他的著作。舉這些例子並非要突顯他們的偉大,或是鼓勵大家一定要像他們那樣。而是希望讀者去思考,究竟自己的工作價值和人生使命在何處。就如同我之前也說過,不論是組織內部員工、派遣員或是創業族,都要明白且定位自己的「特性」和「角色」,在這個社會上要有其核心貢獻不能樂在工作的人或是察覺不到自己的角色意義的人,他在退休後的40年或50年的生命中,將是一場折磨,不論是回想或是遙望未來都覺得一片空白且單調

我在此建議大家一起參與「反退休運動」,目的是希望大家在透過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潛能興趣與優勢能力,逐步設計自己的人生;但不要一開始就想著退休後的規劃。每個職涯階段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挑戰的價值,只要是可以替你帶來成功智富又快樂的事物,都應勇敢去嘗試,到了年老的時候,你絕不會想要退休,反而會急迫的期待每一天的到來,以讓你繼續貢獻所長和發揮職趣!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行銷人是大騙子》對鐘偉晉教育理念的啟示

在這個資訊爆炸、廣告瘋狂轟炸的時代,消費者對廣告早已練就視若無睹、置若罔聞的功力,行銷人若還是以為只要在電視上密集播放廣告,消費者就會暈陶陶地掏出錢來購買,那早就是上個世紀的舊夢了。現在,要讓消費者行動,必須先讓他們感動。

也因為如此,現代的行銷模式都是走向「故事行銷」為主體,舉凡房車、豪宅、衣服、家具……等等東西,在媒體上屢見不鮮。雖說這本書名為「行銷人是大騙子!」,但事實上讓謊言成真的並不是行銷者。行銷者給了顧客一個情境,消費者在接收訊息後,為自己編織一個符合自我世界觀的故事,給情境加上骨肉與連結的題材,心悅誠服的被騙,而消費者其實才是最會自我欺騙的大騙子!

在這裡面,真正成功的故事能夠掌握目標群眾與消費者的想像力。高明的故事給的是一個承諾,可能給消費者快樂或財富、安全或捷徑的未來空間。高明的故事都是用含蓄的技巧讓故事的張力去自行放大。聰明的行銷人很清楚,潛在顧客終究會自欺欺人;與其業者直接說出重點或告之以理,不如讓顧客(及其他目標消費者)自己得出結論和採取行動、散播消息更有效果。而消費者心領神會的那一刻故事便深烙在腦海中,因為第一印象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有影響力。高明的故事未必需要圖文並茂的厚厚文宣或面對面交談與說服,重要的是符合消費者的世界觀,立刻與他們的預期不謀而合。聽得進廣告詞的人自然聽得進,不相信的就是不會相信。高明的故事並非訴諸理性,而是訴諸感覺。基因裡的赫爾蒙是真實存在的,人與人確實可以憑嗅覺與第一生理直覺決定是否喜歡彼此,並且是否能夠持續快樂相處。

這本書的書名其實有些誤導,行銷人並不是騙子,只是很會說故事,真正的騙子是消費者,我們每天都在對自己說謊並且建構夢想-關於穿衣、住所、工作、選票甚至是理財投資決策等等。實際上,成功的行銷人其實就是提供消費者願意相信的故事。這本書談的其實是有關「人性」與「滿足」的心理學,人們習於說故事給自己聽,然後努力讓故事成真。

以上摘自《行銷人是大騙子》一書部份內容,商智文化出版。

偉晉平時不斷提醒各位要注意傳播媒體以及市面雜誌上的各類商業行銷,因為多數的業者本身皆與財經媒體電視台有利益往來或掛勾之嫌,所以立場自然偏頗;現在的問題是,非但說的話、敘寫的內容偏頗外,那些週刊或雜誌也沒作好客觀報導的工作,讓各類基金廣告或商業行銷氾濫的結果,造成大眾麻木甚至反感,就是降低聽眾或讀者續訂的可能性。站在「市場心理學」「行銷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真正沒有道德或詐欺疑慮的東西,自然有其基本的供需買力來支撐,自然不需要每天無所不在的刊登在各類媒體上大肆宣揚,就會有人來買帳了;反觀,讓市場產生兩極化反應的產品(如:劣質傳銷公司、保險商品)為何一再在媒體上打知名度?就是因為公司不是在「找客戶」而是「找人員」,藉以產品或制度的故事行銷來吸引你加盟,你就會無端的融入在美好的未來情境中。而且,群眾也並非永遠的傻瓜,如果買了帳卻造成損失或傷害,並且知道業者欺瞞消費者,就會對東西自然產生警戒性;雖然許多金融或傳銷業者總能夠不斷找到新客戶或新進人員,但久而久之,如果一味用這些手段或行銷方式,誰也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自食惡果的事情來!

《行銷人是大騙子》這本書除了告訴我們商人如何讓我們心悅誠服去編織美夢外,主要還有一個重點,可作為筆者所能認同的教育理念:「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世界觀,信服你的人自然會與你往來,不信服的人不會與你往來的」。以我本身來說,我平常教學或學習、與人交流的題材都是以「投資心理學」為中心,在去結合各種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財務學、職涯發展或各種生活題材的學問,不斷更新並擴展我的知識和智慧基礎,所以與我往來的目標對象大多是對經濟議題或心理成長有所興趣或有心學習的人;我自然不會去認識或去說服不想在投資理財、職涯管理或這些相關領域上有所增進的人,更不會走到南陽街或西門町不斷散發傳單。很多事情是「道不同,不相為謀」,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一旦有所衝突,就應該避開並且去迎合或滿足其他媒合你價值體系的客戶或朋友。就如杜拉克所說:「要滿足客戶就好,而不是去教育客戶。」

在這網路社群發達的年代,你隨時可以在各種部落格網站或頻道找到互相認同或支持的對象或朋友,共組成互相切磋以及共同成長的知識社群,而這樣的結果代表的是彼此價值觀或世界觀的精進與成熟,自然而然就會在吸引認同這個世界觀的人進來,而無需刻意去強求或說服陌生者。也因此,我平時的教育理念也都是對有心學習的客戶或學生給予最多以及最大的服務,讓他們覺得與我共處的品質達到最好,所享受的學習品質或是學習效果能夠物超所值。而對於無法融入學習的人,我會去瞭解他們的想法,並且引導他們離開這個群體,以免妨礙其他愛好者的學習權益,我也從不會勉強不想學習的人繼續處在這個對他來說坐如針氈的社群裡。嚴格說起來,在社區大學或在一般聽講場合所花費的學費其實都是小數,頂多幾千塊,卻能產生終生加值的效果;但多數人往往看到的是學費的支出,卻沒想過平常的理財消費加起來動輒都是學費的幾十倍。很多民生物品花了錢東西用完就沒了,但上課或學習支付的成本卻能讓你養成學習的習慣,帶來無形的智慧以及有形的收益帳目增加,槓桿效果可謂所有的投資標的中最大的

說這麼多,我的目的除了是分享我的教學理念外,也希望各位讀者在平時生活中,不論是工作、交友或學習,都能找到互相牽引以及相輔相成的社群,並且建構出屬於你們的世界觀,停止無的放矢的「傳教」或「行銷」。我想,每個人的任務就是要實現自我,而主要不是去教育別人;如果彼此的世界觀不同,你花了再多力氣或是口才再好,也不見得會留住他會說服他認同你作為上司、父母或是主管的讀者朋友,也是如此,你的目的只是要引導下屬或孩子去自己找出發展自我的天賦,而不是去具體告知「應該做什麼」!很多事情都是要靠自己去歷練,從失敗中學習許多人生的經營哲理;你的經驗活生生套用在他人身上不見得對他是有利的,就像不相容的世界觀永遠不是靠外力壓迫就能相容的。

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投資贏家與輸家的兩項關鍵

多數投資人都以為「選股」或基金的標的可以決定投資的績效。表面上看來,強勢股與弱勢股的比較結果往往是天差地遠,帳面上的成績的確可以高下分明,讓幾家歡樂幾家愁。但事實上,長期來講,投資的標的物對我們的重要性不如想像中大。因為我發現,除了股票之外,台灣投資人最常當成理財工具就是各種衍生性的金融保險商品了;但多數人因為想要長期穩健獲利,又不想花費時間和精神去研究股票或基金,於是把帳戶以及交易權都交給專業人士處理,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東西究竟為何物,於是帳戶的淨值可能不斷被扣除而當了冤大頭

筆者曾經說過:「假如一個人因為什麼都不懂卻能一時獲利,要教會他其實是很難的!當大多人都專注在比較商品或挑選基金股票時,他們其實都忽略在投資過程中的「成本」「流動性風險」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才是永遠決定投資贏家與輸家的關鍵所在。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可以穩健獲利,給理專或金融人員一些錢又何妨?但問題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羊毛一定出在羊身上,等著惡狼去一點一滴生吞活剥。基金或金融業者存在於這個市場並不是以「選股能力」見長,而是靠「酬庸」來吃飯的;意思是說,他們絕對有辦法從任何商品上來獲利甚至吸光投資戶的血汗錢。最現實的狀況是,當你真的贏錢或獲利時,你就必須瓜分幾近幾成以上的錢給他們;但賠錢的時候,同樣必須支付他們高額的成本管理費用。所以,不論你的績效為何,他們永遠都能賺到錢;即便你能獲得優渥的報酬,也因扣除掉這些成本而在實際淨利上大打折扣。再說,像一般國內或國外基金的相關商品,報酬的波動總是瞬息萬變,你在第一年取得40%的報酬並無任何意義,因常會在隔年或後兩年的時間往相反方向下跌,而且讓你感覺判若兩者。偉晉也說過,長期來講,極少有股票或基金可以打敗大盤市場的績效;但因大腦的報酬系統的作用驅使我們甘願冒著風險去追逐報酬

另一項關鍵就是「流動性風險」販賣基金或各種理財商品的業者他們幾乎都是靠「感性行銷」或「故事行銷」來打動客戶,讓我們腦中去幻想以及架構美好的未來,以強化購買的慾望和信心。在《快樂為什麼不幸福》一書中提到,人們對未來的憧憬經常都是以現實的心情與情緒去架構,誤以為未來是越來越好的;但從頭到尾,我們都是用現在的情景去遷移到未來,以致讓我們常過度自信而付出代價。偉晉在研究投資心理學領域後,得到一個啟示:「最嚴重的代價不一定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其過程當中充滿了變數!」如果我們知道結局是不好的,我們非常可能不會去買帳;但巧的是,很多事情我們根本無法預料過程中的變數,所以也就失去警戒性,無意中炸燬了自己!「流動性風險」遠比股票或商品波動性風險以及信用風險還重要;假如我們因為一時興起而刷卡付了房屋頭期款或是100萬的投資型保單,就會把自己的金錢自由度封鎖在這10年、20年甚至30年當中;萬一哪天需要支付大筆急難金,我們會更形捉襟見肘!一旦我們的大腦被廣告商或業者操縱時,前額葉皮質就會失去保護功能,而任隨自己的錢被時間以及他人支配,無法做自己的主人

以上兩點是決定投資贏家與輸家的關鍵,這是我長期研究、教學與實際投資經驗而獲得的啟示。另外,我必須提醒一點,投資是要分散風險沒錯,但別因為自己沒有學習就仿效別人去購買「平衡型基金」等商品去分散風險,誠如《投資人的生存戰役》給我們的提示:「多元性」以及「分散性」無法保護一個笨蛋或傻瓜

最後,歡迎各位去瀏覽或複習我在部落格發表的兩篇相關文章,謝謝:

1. 《瞭解成本就脫離理財輸家了》發表於2009.11.5

2. 《投資最須注意流動性風險》發表於2009.12.4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醉漢走路》投資心理學教你如何掌握機運

知名物理學博士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在去年出版了《醉漢走路》,筆者也曾於其它部落格文章中介紹並推薦過,但感於其對我們人生與職涯管理哲學多所啟迪,故在此詳細說明它的內容大意,並加入筆者個人補充意見:

現實世界發生的許多事,都是隨機的,就像浮游在液體中的花粉微粒,會不斷的讓一個接著一個的隨機事件向左向右、向東向西跳躍或移動;從校園到職場的人生歷程,或是高爾夫球從第一洞到第十八洞的軌跡,股票市場的漲漲跌跌,都是如此。各種出乎意外的事件遲早會發生,但終歸會到達某個位置-這正是「醉漢走路」這個模型代表的涵義。

其實,《醉漢走路》不只是在強調「機運」的特色與本質,更重要的,書中所提的論點也正好與「投資心理學」領域息息相關。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數十年來與特弗斯基(Amos Tversky,1996年去世)合作,一起研究並澄清了大家對「隨機性」的種種錯誤詮釋,這些誤解正是本書中即將談及的許多謬誤的源頭。在了解「隨機性」扮演的角色時,我們會面對的最大挑戰在於,雖然隨機性的基本原則來自日常的邏輯,但由這些原則導致的許多結果卻違背直覺。卡尼曼與特弗斯基的研究,就是因為一樁隨機事件的激發而開始的。 早在1960年代中期,卡尼曼還是希伯來大學的年輕教授,他答應接下一份不怎麼有趣的工作:向一批以色列空軍飛行教官,講解行為改變的一般觀念及其在飛行訓練心理學中的應用。卡尼曼清楚的解釋獎賞有效、懲罰無用的觀念。有個學員打斷了他,提出反駁,就此啟發了他的頓悟,引導了他往後幾十年的探索之路。 「我通常會稱許學生完成的巧妙飛行動作,結果他們下一次總是會退步,」打斷卡尼曼的飛行教官說,「對學生的不佳表現,我會大吼大叫,通常他們下一次都會進步。你怎麼能說獎賞有效,懲罰無用?我的經驗可不是如此。」其他的飛行教官也有同感。 卡尼曼認為,飛行教官的經驗似乎是對的。但是,卡尼曼也相信那些證明了獎賞有效、懲罰無用的動物實驗。反覆思索這個顯然的矛盾之後,卡尼曼突然想到:吼叫斥責只是發生在進步之前,但與表象相反的是,它並非進步之因。這怎麼可能呢?答案就在「迴歸到平均值」(regression toward the mean)這個現象裡;這意思是說,在純碰運氣的情形下,在一連串隨機事件中,緊接在不尋常事件之後發生的,極可能是個普通事件。 當技能經由練習逐步提升時,進步的程度在連續兩次飛行中,很難看得出來。一次特別好或特別差的飛行,多半就只是運氣罷了;也就是說,如果某位學生做了個特別漂亮的降落,遠遠超過他正常的水準,那麼回到正常水準的機會就很大,也就是下一次的表現會差些。如果前一次教官稱讚了他,自然就顯得「稱讚無用」。 這個直覺上的錯誤,刺激了卡尼曼去思考:這樣的錯誤想法是普遍的現象嗎?我們是否也像那些飛行教官一樣,相信粗暴的責罵可以改善孩子的行為、員工的表現?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時,是否還有其他的錯誤想法?卡尼曼知道,人在做判斷時,必然會運用某些策略,來簡化這判斷工作的複雜程度,而與機率有關的直覺,在這個簡化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意思是說,人類只要牽涉到財務管理或職涯管理的決策時,通常都是「機率文盲」,很容易依據表面事實或固有的意識型態去「篩選」對其有利的意見或線索,而忽略掉客觀反例的警示或論證

以上摘自《醉漢走路》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9/4。並在內文加入個人意見。

當然,也因為這樣,我們很容易會錯過「隱微」的正面機會或機運因子;事實上,近年來心理學家發現,讓人面對困境還能夠堅持下去的意志,是和才華至少一樣重要的成功因素。機運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也能控制,那就是要藉由不停的嘗試,才能提升成功的機率。愛迪生所說的一個活例:「生命中的許多失敗在於,當你放棄時,你不知道自己離成功有多近。」而根據偉晉研究投資心理學的發現,人不僅容易錯估事情發生的機率,也很害怕面對不確定但報酬可能極大的未來事件,傾向選擇接受或追求可看見「立即獲利」的現在。也因此,我們常看到在股市中,許多「菜籃族」即是如此,採取著「小贏入袋,大賠才停損」的策略,但結果當然是沒賺什麼錢或是理財失敗;同樣的,在職涯發展上,我們也看到每年許多年輕人與中年人不斷想「求穩定」或想當公務員,只因一心只看到穩定的月薪報酬。而缺乏對未來堅持的「耐心」是人性通病,說穿了其實是沒有在學習,所以侷限住了大腦前額葉的彈性能量與活動品質,導致井底之蛙而以管窺天。在《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一書中提到,「有錢人」追求成長,但「窮人」只求穩定;雖然每個人各有每個人的職業抱負或生活態度,但求穩定的代價經常會錯過發展「個人天賦」的良好機緣;說不定你本來可以藉由機會的碰撞引爆你的個人能力特質與發展趨勢,但因機會成本過度投注在「僧多粥少」的競爭區域中,而喪失成功致富又快樂的機會


偉晉為師範體系「心理學」領域出身的投資心理學講師,自幾年前即不斷由各種工作機會中(含:社區大學、工商企業團體演講、學校推廣教育……等等)嘗試自己適合發展的事業領域,因為我深信主動去迎接正面事件,能夠增加碰撞機運的機會。我的本意並非炫耀我的選擇或成就,而是在於我希望各位睿智的讀者能夠學會再職涯發展道路上當一個「聰明的醉漢」,培養掌握機會的智慧,不斷的透過上課、學習、深度對談或閱讀來提升自己的見識,以智慧和理性屏除群眾一窩蜂的不理性行為。在此祝福各位在投資理財以及職涯發展上隨機漫步、順勢而上!最後,祝您有個愉快的中秋佳節!

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鐘偉晉推薦兩本必看的職涯管理書籍

在寫了將近200篇的文章後,鐘偉晉感於讀者不只希望在投資理財上有所成功外,也期許自己在職涯發展與管理的路途上有所成長,因此我也儘可能協助並引導讀者如何有效的閱讀、上課或學習。雖然我自認不是什麼多麼成功的人物,但在職涯發展上也得到不少的啟示與收穫;由於自己是「心理學」專業背景出身的知識工作者,所以在過程中我特別能夠體會到一個道理:「別人的成功經驗或人生模式是無法複製到你身上的,人生很多重要的事都是自己學了才知道!」同時,也希望讀者能夠知道,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學習的品質」對每個人來說更加的重要,如果「看錯書」或「學錯東西」比「不讀書」還糟糕

每當我看到許多坊間出版的一些職場勵志書籍,諸如《秘密》、《吸引力法則》等書教導人要樂觀想像就可以實現夢想,或是《感謝折磨你的人》、《如何成為老闆的心腹》……等書都在教人要成為企業或是公司裡有用的「棋子」或「工具」,我就為此感到憂心與惋惜。雖然這些書籍講的內容都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實有許多似是而非的「傳統智慧」或是缺乏科學心理學理論依據的「偽心理學」誘導我們去樂當組織裡的奴才,因而喪失培養自我優勢能力的抱負與持續學習的動機。也難怪管理大師杜拉克說了:「傳統智慧有傳統但沒有智慧!」為了引導大眾步入正途,就我教學的心得以及擔任過「職涯輔導講座」講師的經驗,我必須誠心推薦兩本必看的職涯管理書籍,以供各位讀者反思與參考:

一、《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天下遠見出版,2007/7。
查爾斯‧韓第是世界知名的組織管理大師,也是繼彼得‧杜拉克之後算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大師了!但若要更正確描述他的身分,「商業哲學家」更名符其實。在這本書中,他回顧自己一生中面臨的許多課題、走過的許多轉折,毫不遮掩自己所犯的錯、曾經存在的疑惑。例如,他曾被殼牌石油公司派去做無關緊要的郵件收發員,結果以積壓郵件表達自己的憤怒,這讓他了解,組織最下層的人的「負面力量」有多大。
  藉由讀他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影響甚鉅的組織管理理論從何而來。他從自家廚房更改了七次位置,談到組織應是為人所用,而不是叫人去屈就組織;父親的離世,讓他放棄穩定的教職,開始人生的「第二條曲線」,接著又離開組織,成為活躍的「跳蚤」,身兼教授、作家、企管顧問、廣播主持人等多職,身體力行他提倡的「組合式生活」(portfolio life)。也由於偉晉受他的啟迪很深,從幾年前就明白並貫徹「跳蚤式生活」的工作哲學;我平常的工作不是研發投資心理學教材,就是到處於社區大學、民間學校或工商企業團體從事演講服務,最近這一年又嘗試新的工作領域,專門指導一些工作忙碌又在學校無法專心學生的EMBA在職社會人士撰寫學術論文,可說是收穫不少!
在這知識經濟的時代,只有個人的能力與智慧才是成功致富又快樂的關鍵所在,而不是組織給你的職位或任何的物質薪酬,所以我常跟大家講「個人品牌大於企業品牌」的道理,就是要讓大家思考,你這一生中到底拿什麼東西去定義自己。而又為何每次當我這麼一講,許多長年待在大組織的人就會不以為意、甚至嘲諷我們不食人間煙火,但問題是,這些人也沒解決他們人生中一項重要的問題與障礙-每天工作不快樂,弄不清楚自己為誰而活!

二、《不用再上班了》,高寶出版,2009/10。
這本書我之前也跟讀者介紹過,並發表過感想。但因實在足以作為職場新鮮人或是各個想要在職涯發展上重新學習或增長智慧的人終身的良好教材!作者丹.米勒本身為職涯諮商臨床心理師,跨足商業領導領域中發現,如果找到並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就會讓人提昇自我價值意識。但作者並不是要大家現在立即向公司辭職或不用再上班,用意則是教大家以「鷹業家」的思維去發展自己的職涯,用創意和熱情創造自己的新收入。其實「鷹業家」有別「企業家」模式,鷹業家有個優勢就是不需創業資本,只需專注在一項小事業上穩定規模,持續不斷的投入精力與創造力來創造自己的動機與市場的需求

當筆者看過《不用再上班了》後,深深體會到一般上班族或薪水族為何無法賺到穩定收入又能得到快樂的原因,因這些人只是因為經濟的穩定而漠視這份工作對自己能否有加值且源源不絕的深層意義。在知識經濟邁向體驗經濟的年代裡,需要的事智慧與創意來決定我們的未來,但這些特質在忙碌、高壓力且吵雜的職場環境是無法有效培養出來的,你需要的是找到一份符合個人能力、特質與興趣的事物。但我們的社會讓我們誤以為依照個人本性找工作或追求夢想,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作法,根本養不活自己。但事實上正好相反,那些從事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的人,常是面臨經濟困境、面容疲憊不堪且身心不愉快的人,不知道讀者有否發現?

一般來說,為什麼大家如此害怕轉職或改變工作模式,乃因人性「一動不如一靜」所致,大家無法想像失業後的恐懼與痛苦。我們只看到失業後必須節省開銷或降低慾望的痛苦,卻沒想過被開除工作後其實反而可以嘗試投入對我們有意義且真心喜愛、符合自己風格模式的工作,其實是一項繼續增加收入的投資活動。偉晉結合職涯管理與投資心理學的研究認為,讓一個人穩賺不賠的投資就是真心投入學習並且不斷追求所愛

以上這兩本書是鐘偉晉閱覽後覺得可作為教學推廣的極佳好書,並且國際管理大師寫的書通常較客觀中立,不像有許多自稱為「激勵講師」的老師寫的書,都教導人家專注在想像就能成功,或是竭盡一切所能去安穩的爬上公司高階位置,無疑的都是站在「企業主」或老闆的立場講話,誤導人們百般去剝削自己或是參加不當的成功潛能開發課程而延誤解決重要事情的時機。也希望藉由這兩本好書的推薦,能夠讓讀者們對自己的職涯有所啟發與反思,祝福大家成功、致富又快樂!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投資人對風險評估經常是盲目的

「風險評估」的概念,我們在中小學的時候就已學會,只要計算機或簡單的乘除法則就可以把某件事或某項計畫的勝率或賠率計算出來。然而,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卻常發生一些自己事後來看都無法理解的事,例如買了長年期的保單或金融商品,原本的預期利率卻縮水,或是甚至「穩賺不賠」的錢都拿不回本金。這是為什麼?何以致此?根據投資心理學的研究,投資人對數字是沒有概念的,也因此我們常因看到或聽到電視或金融機構的廣告,螢幕上換算出來的「1年期、5年期利率數字」或是20年區間的投資報酬率報表,就會被引導去幻想自己未來的美好情景

人類的特性是:在「非常微薄的機率之下會有大批財富滾滾而來,卻有絕大的機率會遭受些微損失」與「有極高的機率可以獲得些微獲利,卻有極低機率會蒙受大幅損失」這兩種情況相較之下,即使期待報酬相同,大家也會壓倒性的偏好前者。

各位讀者,「有0.1%的機率可以得到100萬元,卻有99.9%的機率會被沒收1000元」和「有99.9%的機率可獲得1100元,卻有0.1%的機率會賠掉100萬元」這兩種彩券,你會選擇哪一種?

應該也是前者佔多數吧?也就是省下一塊蛋糕的錢來買一個「夢想」。而且,沒有人會為這區區1100元而冒著可能損失100萬元的風險。然而從期待值來看,後者其實是稍微比較有利的。那為什麼大家卻是選擇去冒一個實際上較大的風險,這就是所謂的「彩券效應」(lottery effect,經常被金融機構應用來開發那些可以剝削客戶的保險商品。

舉例而言,壽險商品的保戶幾乎都無可避免的要損失一些保費,然而一旦不幸身亡,家屬就可以領取大筆的理賠金。與保險公司支付的理賠金相較之下,即使保費設定得高一點,商品照樣熱賣-這都是拜「彩券效應」之賜。事實上,人們對風險的評估都是被感性與非理性的「原始腦」所支配與掌控,以致於為了未來的預期報酬率而忽略其中過程的變數,例如:萬一有天繳不出費用或是金融機構產生倒閉或經營權變更之事。況且,理財或投資的基本原則應該是「簡單化」更要「透明化」,除了要搞清楚商品的成本以及仲介人員從你身上所得到的費用以外,更應瞭解「錢的價值永遠是現在最大」,不管以後可以領多少%,那些數字都是人為砌造的,實際情況是:金融市場充滿著無常,「危機是司空見慣的」

以上內容部分引自《投資專家為什麼會輸給猴子》一書,時報出版,2008/2。加入鐘偉晉之見解,敬請海涵

也由於沒有學習投資心理學的人不瞭解自己的投資性格,也不懂得如何駕馭非理性的大腦情緒,因此金融市場上「贏家」與「輸家」或「有錢人」與「窮人」的間隔簡直天壤之別。但也因這樣,我們才能利用市場的非理性指標來保護自己的財產與資金,甚至在適當的時候有效的投資,以換取最大的回報;誠如有「女大前研一」之稱的勝間和代所言:「這是一個愚者不斷被智者榨乾的年代!」偉晉認為,榨乾的不只是「金錢」,甚至是「時間」、「機會成本」與「智慧」。也因此,我們常看到市場上有永遠賠錢的輸家,即使他們已經在股海或其它投資市場漂流20年,也有可能長期不知道自己為何總是理財失利。說穿了,「經驗」不見得對你有用,只有「智慧」才能幫助人們遠離失敗!在此,也誠心請各位讀者瀏覽本人在9911日所發表之文章《你是不是機率文盲》,謝謝!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四本簡單實用的投資理財入門書籍推薦

寫了這麼多文章後,筆者感於許多人對「投資心理學」有興趣,卻又不知從何開始,於是在今天決定獨家披露基礎入門的書籍。首先偉晉必須聲明,我並沒有開書店賣書,欲購書的讀者請向各大書局(如:誠品、金石堂、政大書城、水準書局……等等)洽詢並購買;同時,也別想太多,我也跟這些書局無任何利益掛勾!在此,我想要把這些年來研究與教學的心得分享給各位,在閱歷約500多本書籍後,本著我的經驗和熱忱,希望可以幫助一些讀者穩健的進入學習階段。以下介紹的這4本投資理財的入門書籍,個人覺得非常適合有心學習「投資心理學」的讀者朋友們;尤其是對初學者而言,倘若您過去很幸運的並沒有遭受「財經媒體」或「銷售人員」的荼毒或洗腦,鐘老師在此必須很誠心的恭喜您,藉由部落格的閱讀或自己的學習,你將會循序漸進進入學習的軌道。

很多人都知道投資理財要成功,必須「作好功課」。不過,相當弔詭的是,我常看到很多人愈是專注在基本面與技術面的分析,愈有可能常常賠錢。在你們進入金融市場前,一定要記住,股市永遠是偉大的羞辱者許多汲汲營營的投資人以為作好一些功課,就可提高勝率;但在我看來,這是很危險的事。如果要證明我說得沒錯,把時間拉長到10年、20年甚至50年為區間來觀察,我們經常可以找到很多突如其來、激烈震盪的「黑天鵝事件」令人無法想像的是,原本市場一片看好或溫和上漲的股市,表面上來看,技術線型也都呈現各種分線、日線、5日線、月線上彎狀態,卻會在隔天甚至下一個鐘頭裡瞬間崩盤或反轉。身為正常的投資人,本來就應看清「市場」有其本身的智慧,任何基金或股票很難長期超越大盤指數的績效。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其實不感意外,因為90%的人學到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財知識,被金融人員或媒體誘導卻渾然不知!因此,我必須告訴你們一件事:「學錯知識」比「不學任何知識」還糟糕,不僅浪費金錢更浪費掉很多時間成本!以下就直接簡列四本書籍,供各位參考:

一、《穩健理財十守則》,天下文化出版,2005/2

這是一本經典書籍,也是本人在幾年前剛學習投資理財時所看的第一本啟蒙書籍。作者是美國非常有名的金融學者與華爾街大師-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他另外有本強力之作《漫步華爾街》,亦被視為不可錯過的精采好書,但因《漫步華爾街》較有深度,因此先向讀者推薦《穩健理財十守則》此書。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10個理財守則,提醒我們首要原則就是「開除你的投資顧問」,並且在書中不斷的說明,為何投資指數型基金ETF可以長期與大盤績效齊等,就是因為它少掉許多坊間90%投資人慣常投資海外或國內基金的高額「手續費」與「管理費」,讓我們免於被投顧公司或理專人員剝削。

二、《買對基金賺大錢》,商周出版,2008/5

這本書作者是美國先鋒集團創辦人約翰.伯格(John Bogle所寫的經典作品,John Bogle真是一位名副其實具有遠見與專業良知的基金經理人。他在1975年所成立的先鋒500指數型基金堪稱為史上第一檔ETF,仿造並追蹤美國S&P500指數(台灣每天晚上10點打開奇摩股市都能看到即時指數變化)。個人覺得這本書算是延續《穩健理財十守則》的要義,將整個指數型基金ETF作一個非常徹底且中肯的介紹。真正的指數型基金ETF是不需要透過基金經理人操作,它是隨著每天大盤指數變化而起伏波動的,不僅手續成本低且交易稅也低。所以,這類理財標的對金融營業員沒有什麼鉅利可言,他們也就不會跟客戶或頭資人介紹了,甚至讓偉晉覺得好笑的是,居然有半數以上的營業員或理專完全不知道ETF為何物。在台灣,可幫助我們穩健理財的標的就是股票代碼00500051,分別代表大型50檔權值股(如:台塑、鴻海、台積電)與100檔中小型股(如:洋華、中石化、億光……等)的組合型股票基金。也請別誤會,我也不是在此報明牌,且我自己也不相信明牌這件事;投資理財是要自己親自學習與判斷的,自己要對自己的投資行為與決策完全負責。在此,我只是提供我的研究與教學經驗罷了!

三、《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商周出版,2008/5

這本書是日本投資大師山崎元先生寫的。書中主要告訴我們18項關於投資常識、投資情報與群眾流行的質疑,並矯正我們所認為正確的概念迷思。我之所以推薦此書,除了書中內容平實簡易外,主要藉由許多生活題材與實際的理財商品舉例,來告訴我們所看到或聽到的金融工具或商品其實都有風險與投資陷阱的,例如:有誰能靠不動產賺錢?事先真能判別優質基金嗎?每月配息的基金就對我們有好處嗎?定期定額投資法可讓我們避開風險嗎?免手續費的金融商品一定好嗎?黃金能避通膨又能賺錢嗎?鐘偉晉誠心建議尚未閱讀此書的讀者都應買來看看,以理解這些實用且流行的理財方式對我們是否真有好處。其實說穿了,山崎元希望我們投資每一項商品錢都應養成質疑習慣,徹底清楚賣方(金融人員、投資顧問)到底從我們身上獲得哪些好處。但偉晉必須補充,不宜直接向對方反問,因你很容易又被說服或洗腦;比較務實的情況是:當你跟與你無任何利害衝突的人學過或看過書籍之後,往往較能理性且正確的作出決策

四、《金融界不告訴你的真相》,漢湘文化出版,2008/6

這本書特別之處在於它是台灣人寫的,萬瑞君先生本身是報社記者、也有當過財經顧問的經驗,她把自己在金融界所觀察的社會現象寫成一本書,告訴我們到底哪些事情是金融界刻意隱瞞善良投資大眾的。這本書一開始也是先引導你認識金融機構靠什麼吃飯以及你也多認識金融市場運作的道理;接著開始談台灣的保險業問題,包含:核保從寬、理賠從嚴;業務單位口頭承諾經常都有變數投資型保單是精心設計的坑錢陷阱很多人買保險的目的經常「發財」先於「保障」……等等。而比較特別的是,這本書也專章提到信用卡升級、折扣以及紅利點數的行銷陷阱,迷惑我們對數字概念的理解;不意外的是,這本書也與前面幾本不約而同提出對一般高額成本與仲介費的「共同基金」的批評。除此之外,也提醒我們注意各種金融機構與我們簽訂合約的實際陷阱。因為非常生活化且有許多案例教學,適合讀者親自一覽!

以上這4本投資理財的入門書籍,我也早在以前就以閱覽過,且在社區大學以及各種演講場合中介紹給我的許多學生與聽眾。主要是這些投資大師跟各位讀者完全沒有利害衝突,且經過本人研究並嚴選過後,證實內容符合本人教學理念與精神,故相當認同其可作為「投資心理學」的學習教材。也再次提醒各位,切勿向金融相關從業人員或有與金融機構利益掛勾的媒體主持人學習理財,這種行為猶如「引鬼入宅」在這個市場上,你不可能聽到完全客觀且中肯的建議,幾乎沒有人會主動告訴你「不要買…...」,因這樣做毫無利益可圖。但因鐘偉晉是以「教學」為本業,因此樂於以「金融詐欺獵人」與「反行銷心理學」學者自居,也在此膽敢向各位說出心中的話,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