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我不是要集合大家參與什麼特殊盛會或是活動,而是要藉由閱讀《反退休運動》的心得,與各位分享我的職涯發展理念。我想,「退休」這個觀念對多數人來說,就是在業界努力工作個20、30年然後辭職過著下半餘生,靠著退休金領到進棺材為止。但其實,隨著時代的改變與醫療健康科技的進步,讓新世代的輕熟族以及四、五年級生有更多的時間、更健康的身體、更豐富的資源,去享受第二個人生。所以,從傳統崗位上退休的人勢必還有一半的人生時間要去經營,如果沒找出自己的生活重心或工作使命,可能會讓自己越老越退化。
《反退休運動》作者塔瑪拉‧艾瑞克森(Tamara Erickson)透過嬰兒潮世代的職涯規畫,重新定義退休一詞,告訴我們「退休」這個概念是’成為延續人生高峰與享受快樂的生活型態,是薪火相承的技能交接,彈性與多元的工作方式。這些現象對戰後嬰兒潮世代來說,可以延續職涯與累積工作的貢獻;不但是一種「被需要」的價值和使命,更是一種「我想要」的選擇和機會。這種可以真正結合興趣和專業的工作選擇,終於可讓嬰兒潮世代實現他們的職涯理想。但這絕對不是嬰兒潮世代的專利,而是任何人都能掌握的機會。換句話說,你不需要等到退休才來作規劃,而是現在就可開始你的「反退休運動」。
現在的雇主面臨了一個問題:如果嬰兒潮世代離開職場,將會沒有足夠的年輕人可以進到職場接班。而且出缺不只是職務數而已,當有人退休時,連技能和經驗也跟著離開組織。對這些嬰兒潮世代來說,本身的經驗、專業技能和心力可說一定會有市場需求,何況情勢正轉向對我們有利:人才短缺將會讓各位有空間重新和老闆協商自己的工作條件。在這本務實、樂觀的著作中,艾瑞克森闡述了們嬰兒潮世代的選項,包括要如何用突破傳統的方法來留在職場之中。
如果你想要留在目前已經在經營的領域,那麼跳脫常軌的工作條件也愈來愈常見;或者,你可能決定要展開新的職涯、去創業、擔任顧問,或是從事志工服務。無論如何,作者都鼓勵你在向前邁進的過程中,要去體驗、建立人脈,藉此建立起你個人的成就。
以上摘自《反退休運動》一書,商智文化出版。
對於《反退休運動》裡面講的內容與觀念,偉晉也深為認同。「年老」其實是一種優勢,代表你的智慧資產與工作見歷累積到可以再次開發與轉化的境界;就這好像我曾經參與過亞太教育訓練中心辦的講師研習活動,認識了其中某幾位企管顧問與講師組成的「5070」團隊組織,他們這個組織就是專門尋找50~70歲剛從企業組織高階主管退休或是一些企業主來重出江湖,貢獻自己的經驗與智慧。我相信這樣的活動或組織可謂不少,有這股熱情與動力的人大有人在。但其實,一個台灣存在著兩種社會;反觀,也有許多人從年輕時候就想著「退休」,每年總有滿山滿谷的人去考公務人員考試或進去大型組織,想要一輩子領著終身俸,過著極穩定的生活。這樣的人他們的想法就是為求穩定而穩定,只是為了物質條件而去支持他的工作動機;但殊不知,每年其實有不少醫院精神科案例顯示,這種人一到退休後沒事做,就會有突發的體化症、身心症甚至是中年危機。
筆者絕非排斥或反對大家去考試或當公務員,但如果只為了追求外在條件而選擇這樣的「鐵飯碗」職業,就很容易喪失自己內在動機的意識感與工作的價值。況且,景氣不好的情況下大家爭搶著要進去大型組織或公職部門,錄取機會可謂減少許多,花個幾年以上的時間去準備考試也算極為正常的現象了;一旦把風險投注在落榜率極高的考試上,就會喪失發展自我潛能的機會成本。當然,我在這裡強調的重點不在於考試或是不考試,而是不論你在什麼職位或從事什麼工作,都應把自己視為終身的工作家,前提是:你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真心認同且想要從事的,並且你會很享受經歷的過程而產生正向的心流經驗(flow),而不是只是為了它的穩定收入或是致富的商機。心理學研究顯示,多數只為追求外在動機而工作的人,最後只會「窮的只剩下錢」而損失人生的快樂感,或是賺到的錢最後也會留不住。
筆者在學習與教授「投資心理學」的過程中常講:「內在智慧決定外在報酬」,就連股神巴菲特的老師孟格也認為,有極力投注內在學習的人往往都能累積財富與快樂的力量。大腦科學研究也指出,大腦就跟手腳肌肉一樣,用則進且廢則退。我也聽過有人講說:「我都活到50歲了,要我去上課、看書,都沒體力和精神了!」事實上,我也有認識某位75歲退休的企業主,他在退休後除了擔任企業協會的理事以及義工外,還經常打聽或找尋可供自修或閱讀的書籍以及課程活動,其好學精神贏過一票20歲以及30歲的年輕人,筆者也深感佩服。
巴菲特之前在其80歲生會慶宴上,宣示自己立志工作到100歲,他承認自己可能「不知老之將至」,希望到時候下台的時間到了,比爾蓋茲可以提醒他一下。除此之外,已故管理大師杜拉克也是一輩子投入研究、演講與著作的工作中,即便在95歲臨終前也是埋首於書桌上敘寫他的著作。舉這些例子並非要突顯他們的偉大,或是鼓勵大家一定要像他們那樣。而是希望讀者去思考,究竟自己的工作價值和人生使命在何處。就如同我之前也說過,不論是組織內部員工、派遣員或是創業族,都要明白且定位自己的「特性」和「角色」,在這個社會上要有其核心貢獻。不能樂在工作的人或是察覺不到自己的角色意義的人,他在退休後的40年或50年的生命中,將是一場折磨,不論是回想或是遙望未來都覺得一片空白且單調。
我在此建議大家一起參與「反退休運動」,目的是希望大家在透過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潛能興趣與優勢能力,逐步設計自己的人生;但不要一開始就想著退休後的規劃。每個職涯階段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挑戰的價值,只要是可以替你帶來成功智富又快樂的事物,都應勇敢去嘗試,到了年老的時候,你絕不會想要退休,反而會急迫的期待每一天的到來,以讓你繼續貢獻所長和發揮職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