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黑天鵝語錄》箴言摘錄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2008年有名著作《黑天鵝效應》中警告世人:我們是怎樣欺騙自己,以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上知道的還多。我們總是只看到無足輕重的事情,而大的事件卻繼續在你我的驚嘆聲中出現,並形塑著這個世界。而所謂的「黑天鵝」事件具有三種特性,其一是「不可預測性」,其二是「衝擊力強大」,其三則是,一旦發生以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黑天鵝效應》此書是鐘偉晉此生最喜愛的書籍之一,其內容包含了科學、哲學、社會學與投資學;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慣以譬喻方式來闡述一些人生哲理,足以讓我們反覆深思與自省。塔雷伯在最近新著《黑天鵝語錄》中更表示,身為知識有限的人類,我們在面對沒有觀察到、不可見也未可知的事物時,會把生活和世界硬生生擠進界定分明的商業化觀念、簡化的分類、特別打造的辭彙和經過包裝的敘事文章裡,藉以消除內心的緊張。這種種行徑,有時會造成爆炸性的後果;更有甚者,我們對這種削足適履的倒退行徑似乎渾然不覺,就彷彿裁縫師因為交出了完全合身的西裝而洋洋得意,殊不知自己以手術改掉了顧客的手足長短。舉例來說,很少人意識到我們正在透過藥物改變學童的腦袋-我們要他們去順應學科制度,而不是為他們量身打造學科制度。


在閱覽完《黑天鵝語錄》後,摘錄裡面警語,在此加上個人心得如下:



一、要讓一個傻瓜破產,給他資訊就能得逞:


資訊時代的不幸是:資訊的毒害比益處增加的速度快很多。但沉迷於資訊、網路、媒體、報章的人多半都吞嚥不下這個概念:要把垃圾從人的大腦中移除,「知識」才可能進駐。偉晉說過,「資訊」不等於「知識」,更不等於「智慧」;在知識管理的年代,這些「資訊」多半是「雜訊」,電視更是播放給國中程度的人看的。況且筆者認為,花這些時間去看這麼多充斥「置入性廣告」的新聞或電視節目以及雜誌,不如挑選一本經典好書好好閱讀,其收穫絕對比看了100X業週刊或財經節目還要多上很多。但可惜的是,許多成人、甚至年過半百的人卻過分倚賴某些「專業人士」以及這些人所提供給你的參考資訊,殊不知這些資訊早就是經過包裝或根本就是以「賣方」思維不斷鼓勵你如何「聰明消費」或「理財」;但這些資訊根本問題是與我們「買方」有嚴重的利益衝突,無法給我們客觀中立且受用的知識,其結果就是我們不斷讓自己的投資帳戶或退休金一點一滴被榨乾。請看看那些年收入動輒幾百萬的經理人以及投資顧問,他們的錢怎麼產生,以及你的錢怎麼不見的;大概就能體會傻瓜為什麼會破產,而且反覆當傻瓜。在此建議讀者也可參考《我的錢怎麼不見了》一書。



二、真正的飽學鴻儒,滿腹學問但甚少顯露;新聞記者或諮詢顧問則反是。


在《黑天鵝效應》一書中,Taleb曾提到偉大的哲學大師、同時也是《倒退的年代》作者安伯托‧艾可,他擁有一座藏書三萬冊的大型圖書館,其一生不斷追求各種學問與知識,並認為「未讀的書」比「讀過的書」還重要很多。我們所擁有的私人圖書館應該在自己財力許可範圍內,盡量讓藏書包含「你所不知之事物」。隨著年紀愈長,你所累積的知識就會愈多;而書架上讓你感到害怕、沒有讀過的書也會愈多。因此,我們在致力於學習過程中,應當以「反圖書館」思維去看待自己的知識領域;就Taleb看來,有些寡言的人用沉沒來掩蓋自己的聰明才智;但大部分的人不說話多是為了掩蓋自己欠缺的聰明才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必須思考發表的言論究竟對自己或他人帶來多少效用,而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讓自己保持緘默,珍惜自己的智慧,並讓這些知識或智慧用於值得交談的對象或場合中。反觀,我們卻常看到許多打著「顧問」或「諮詢師」名號的人到處宣傳他們自認的「福音」,以突顯他們的專業。但其實,這些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多現實的事是無法用人的理性去提供建議或預測的。況且,顧問行業如果不能以客戶本位或站在「買方」角度去人著想,就失去工作本身原有的意義,「顧問」兩個字恐怕也只是美化而已



三、在傻瓜看來是「浪費時間」的事,往往才是最值得投資的。


「時間」是很公平的生存資源,不論你的財產多寡、身分高低以及資賦愚鈍,每個人都同樣擁有24小時。也因此,大家都認為「時間管理」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但其實,管理時間是無意義的,要管理你的時間,不如先管理好自己的「生命」。多數人在意的是,是否能在規定的期限或是時間內完成某些任務或差事,比如開會送公文、幾點幾分下捷運抵達補習班補習……等等,但這些事情的結果對你的人生影響十分有限;真正決定我們生命品質的不是這些瑣碎小事,而是許多個人的職涯決策或一些生活與學習習慣。偉晉常看到,那些汲汲營營趕著例行差事的人,縱使每次都能完成工作任務,但其實生活以及人生卻是平庸或甚至紊亂不堪,他們忽略許多「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例如:閱讀、深度談話、學習……等等。管理大師杜拉克說過,「做對的事」遠比「把事情做對」還來得重要。筆者以為,聰明人與傻瓜明顯的分野在於「智慧」,傻瓜認為「學習」不重要,於是放棄自我瞭解與自我學習的歷程,導致讓自己生活過得乏味平庸,甚至愈來愈窮。在《花錢致富》一書中也提醒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投資往往是一些「無形」的投資,而非「有形」的消費;偉晉則認為,要評斷一個人的未來成功與否,就看他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何處



四、我信任所有的人,只除了那些自稱值得信任的人。


在管理大師杜拉克有生之年就已說過:「評斷一個人是否可信,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是做了什麼!」並且,《信任的深度》一書也告訴我們,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承諾達成與否,必須端看他過去的軌跡紀錄。以每個人的人格來說,「品德」經常是日積月累的;如果一個人過去「做的」永遠比「說的」還多,且言出必行,則他未來同樣也會像現在這樣令人可信。反觀,我們經常看到某些特定行業的人,經常宣稱「以客為尊」,但經常與人爽約或更改時間;甚至有些時候,銷售的產品出了問題,經常又是態度大轉變,極力迴避責任與藉口不履行承諾,站在消費者立場,與他們交易的成本過大,無形中損失的是我們的時間。弔軌的是,Taleb自己也觀察到,一些最無信用的人反而最常宣稱自己是可信的。我們從他們的一些言行中,就可以窺見他們的人生也是混亂無章的,特別是他們經常在銀行業、傳直銷業、房仲業之間不斷離職與轉職,損失的則是他們自己的品牌形象。



五、不知道騙子有沒有想過,老實人也可能比他們還精!


到底這世界上是先有「傻子」還是「騙子」?筆者認為,市場有個有趣的現象,往往先有「需求者」,才出現「滿足他人需求者」;尤其在金融業以及華爾街,全都是有了傻子才有騙子,肥羊飼養著肥貓!在我看來,所謂的金融專業人士或是惡質的傳直銷商業者,往往都是憑藉一些粗糙的「專業術語」或「行銷話術」不斷針對不同的客人編織同樣的「美夢」,企圖讓你不自覺的替自己畫了大餅,相信自己的投資以及決定是可以造就美好未來的。其實,大家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少人逐漸從「連動債」衝擊中醒了過來,也開始明白那些產品並非如專業人士或投資顧問所言「既保本又能獲利」般的理想,也開始會去思考自己犯了哪些錯誤,這是我們感到樂見並欣慰的。就算是任人剝削的傻子也是會有覺悟的一天,到頭來那些處處由金融投資商品抽佣牟利的人也會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對象。其實,偉晉認為,那些從業人員、分析師等專業人士極度藐視我們的智慧,有些人並不如想像中愚笨;一個不說話保持緘默的人「不代表」他什麼都不知道



六、對古人來說,預測歷史事件是對上帝(或眾神)的侮辱;於今則是對人類的侮辱-對某些人來說,不啻就是對科學的侮辱!


在《黑天鵝效應》一書中在專章提到「預測之恥」,作者Taleb告誡我們:「永遠不要尋求建議,因為建議是很廉價的!」只有在華爾街以及金融機構,我們到處可看到很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理財顧問或金融分析師提供許多對於未來的股價或景氣預測。在Taleb早期的職涯中,也曾擔任過證券營業員,其對於自己的工作必須提供不確定的「預測」,只為了能夠不斷吸引客戶花錢投資各種金融或證券商品,感到相當恥辱。感於「預測之恥」,他自己也從來不跟客戶提供任何預測。偉晉認為,那些僅靠著技術指標或占星術就能預測每天股價漲跌變化的人,其實冒了很大的風險。誠如在《黑天鵝語錄》中所言,很多你認為是隨機的東西其實可以由你掌控,這毋寧是悲哀;更慘的是相反:很多你認為可以掌控的東西其實是很隨機的。但由於人的演化所致,我們常藉由不斷的預測以及尋求認同來消除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致於我們常被「隨機性」所愚弄以及羞辱!



以上簡單舉出鐘偉晉在《黑天鵝語錄》一書中所看到的最有感觸之警語。其實,《黑天鵝語錄》一書值得我們拿來作為人生的「箴言字典」,其書中揭露的道理皆須我們花一生時間去玩味、思考,並以行動去體驗我們的個人智慧與人生哲學。同時,也順便補充《黑天鵝效應》一書今年已有再版,其內容比2008年的原版增訂了50頁內容,是我們一生中不能錯過的絕世好書,故在此強力推薦給讀者以及學員們。最後,也提醒各位,覺知「不確定性」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對抗人生中的許多「黑天鵝」,我們必須以「反圖書館」來建構我們的智慧,避免許多被市場以及現實世界所愚弄!



1:《黑天鵝效應》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08/4。增訂版於2011/6


2:《黑天鵝語錄》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11/7


3:《我的錢怎麼不見啦》一書,博誌出版,2009/5


4:《倒退的年代》一書,皇冠出版,2011/3


5:《花錢致富》一書,時報出版,2008/10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普通常識從來都不普通

睽違數個月之久,鐘偉晉在此跟各位讀者以及學員介紹《窮查理的普通常識》這本書。這本書是繼《雪球》之後,由華倫‧巴菲特的波夏企業同夥人、同時也是他的恩師查理‧孟格(Charile Munger所寫的一部自傳,整理出他自己的一生智慧。巴菲特半世紀以來不斷向人們強調Munger對他的影響無可取代,他曾說:「Munger用思想的力量,讓我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窮得多!」。由此可見,像巴菲特何等成功的企業家都需要一位背後支持他、以及給他最大影響力的老師,何況是我們一般人!在《讓天賦自由》以及《我比別人更認真》……書中,也都提到「良師」的重要性,任何學術或藝能領域都是如此。同樣的,偉晉也認為「閱讀」書籍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除了是「習慣」的培養外,更重要的是有好的老師來「引導」。由於早期的我也曾經被我的老師所引導,深知閱讀與知識管理的重要性;也因此,弟成立部落格就是要結合我本身的專業知識以及經驗,不腆所學的與各位分享心理學相關知識。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中,分享的這些畢生智慧與「普通常識」,其實一點也不普通。偉晉覺得,許多人生道理大家都會講,往往是三歲小孩都知道,但八十歲老翁就是做不到。根本原因在於,大家都忽視「學習」的重要性,於是就缺少智慧去做「對的事情」,無法擁有優質且成功的人生!在閱覽完《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後,大致可分六項要點來看,在此加上個人心得以及專業分析如下:



一、聰明人為何常犯錯(人類誤判心理學)


其實,我們一般都是所謂的「聰明人」,但如果未經學習與後天教育的雕琢,我們很難降低不理性原始本能的作祟。這讓偉晉想到,在兩年前由哈里南博士出版的《我們為什麼老犯錯》一書曾說過,犯錯乃人之常情。根據「演化心理學」的研究,造物主將人類設計成會犯錯的瑕疵品;「犯錯」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缺陷,我們的眼睛、耳朵和大腦不斷讓我們出紕漏,我們卻毫不知情;於是我們拿信以為真的傳統智慧或是根據我們普通直觀所反應的感覺來思考、去行動;而且,就投資理財的領域來說,並不是擁有美國商管學歷或專業財經知識訓練的人就能在投資績效上贏過一般人,他們反而與一般投資大眾績效相當;但人性卻天真以為,自己是相對別人理性且優秀的。誠如我平時不斷跟學員說過,投資是要幫助我們「智富」,關鍵在於「心理面」;我們必須夠了解自己,才能協助自己克服這些人類的認知偏誤。孟格在《窮查理的普通常識》直言:因人類傾向於累積大量僵化的結論和態度,不去反省、檢討與改變,以致於永遠無法看見自己的錯誤。以偉晉長期受過心理學的專業學識背景來看,Munger是極少數低學歷但靠著不斷博覽各種書籍而參透這些心理學道理的偉大人士,他所謂的「人類誤判心理學」其實就是我常說的「演化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決策心理學」知是結合而成的智慧系統。



二、畫定你的能力圈


「正向心理學」領域中,大多數內容是跟自己個人天賦發展有關的「優勢心理學」,這也是偉晉一路走來結合自己的知識背景以及個人工作經驗所不斷強調的地方,不論是對國中生、高中生、大學生或是一般行業人士來說,我們都有責任和義務來讓自己的天賦自由發展,並且發揮到最大。向來許多社會人士也常有認知上的盲點,總認為別人如果擁有什麼技能,自己就要跟進,以免被淘汰,但這其實是充滿謬誤的誤判思考;偉晉不禁要說:「別人擁有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認不認識自己」。我們如要能發揮自己的天賦,必要條件一定是「認識自己」;假如一個人不夠認識自己,他是無法在該領域精熟專業且出人頭地的,而就算讓他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他也無法擁有持續的心理動能以及天賦所支持的「創造力」!可見認識自己並畫定自己的能力圈是相當重要的,個人的「能力圈」代表一個人的品牌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獨特之處Munger在書中說,你必須弄清楚自己有何本領,如果要玩那些別人玩得好、但對自己來說卻是一竅不通的把戲,那麼就會一敗塗地。站在社會實務面角度,偉晉也看到許多人本末倒置的發展自己的職涯,或是為求穩定而不加思索的考取各種證照;殊不知一個人在該領域的成功不是因為短期的衝刺或努力,而是長期有目的、有系統性的學習與耕耘,不是人人都能成為「吳寶春」的!而以我自己來說,這十多年來,每天無一致力於心理學的學習,並廣閱群書結合社會經驗不斷讓自己的學識精練,才能讓自己品牌更為突出、鮮明。偉晉認為,在畫定自己的能力圈之餘,也要有判斷的智慧去拒絕不適當或負面的機會。因如果隨便的「撈過界」或無系統性的隨便練習,不僅可能影響你原本的天賦能力,還會影響你的個人品牌。就好比我常看到許多藝人、明星、作家以及各領域的名人在本身無相關歷練背景下,去為商人、金融業以及傳銷業代言廣告,現身說明產品的好處,也許會吸引許多消費者上門;但如果產品出了問題,也會影響他們的社會形象!



三、如何使自己生活悲慘


偉晉認為,人生要成功不是要先學「成功」,而是先學「失敗」。我也向來反對許多坊間激勵課程不斷用不敷實際且「治標不治本」的激勵語言來催化人們的一時情緒,以「秘密」「吸引力法則」以及NLP等偽科學知識來說服云云大眾參加激動吶喊的儀式! 但一個人要出人頭地不是靠意志想像以及無條件積極樂觀就能成功,包括巴菲特、查理孟格等在內的許多偉大大師反而跟你說,「避免失敗」才是重要的。Munger曾分享「確保人生悲慘的七大秘訣」,分別有:吸食化學藥品來改變自己的心情感受嫉妒別人的成功憤恨不平的影響自己情緒做個不值得信賴的人盡可能不受教育的全從自己的經驗去學習遇到挫折時就不再奮起了不要反向思考等;而Munger的這些看法也與《拒絕混蛋守則》以及《完全失敗手冊》等書中所提內容幾乎一樣。所以,如果你要過著平庸且失敗的人生,直接複製這些作法,絕對讓你可以不須任何思考的過完悲慘人生。相對的,要想成功,並非是件困難的事,只要避免這些紊亂的生活狀況以及毫無章法的思考邏輯,並致力於看書、學習以及親近成功的人事物,就已經勝過99%的人了!而人生最痛苦的事,除了是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外,還得忍受機車的同事、老闆以及不守信用、自我中心的人;久而久之,我們也容易被感染而成為悲慘人生的主角。



四、普通常識的多元應用


對於多數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他們企圖以一種思維模型來解決所有問題,但其思維往往來自某一專業學科;事實上,你必須知道「各種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才能洞察問題本質。Munger最反對的就是過於自信、過於有把握的認為自己可以憑藉單一知識或信念來決定某次行動是「利大於弊」的,但你要應付的是這世界高度的複雜系統,在這其中,任何事物與其他事物都是相互影響的。他說:「如果你把自己訓練的更客觀,擁有更多領域的知識,那麼你坐在這裡思考,就能超越比你聰明的人,何況還能因此賺到很多錢,我本人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證據!」



五、沒有必定的賺錢公式


偉晉以前常跟大家說,致富沒有捷徑,成功也無法複製。可是我們常在各種場合或電視上看到有人分享許多「致富」的福音或是賺錢的「系統」。在股市投資方面,我們也常看到有老師或分析師教導大家用各種技術指標或公式來預測未來的股市走勢。另一種情況是,那些金融從業人員也總是向一般投資人推銷透明度低、但中間仲介與管理成本極高的商品。但問題是,上述的這些技術分析、致富系統或公式以及金融業宣稱的「高利率報酬」的商品並沒有讓任何人賺到錢;但弔詭的是,仍然不斷有人相信而受騙。而有心人士總是利用看得見的人或證據來說服我們去相信,問題是那些受害或賠錢的人無法站出來警告其他投資人。在《黑天鵝效應》一書中,不斷提示我們,當我們去問別人有何適合投資的東西時,如果有人回答你「不知道」,代表他是誠實的!另外,在《投資金律》一書中,威廉‧伯恩斯坦也警告我們,如果有人輕易向你報明牌或告訴你致富公式,代表他在藐視你的智慧Munger說:「在98%的時間裡,我們必須對股市保持無知,賺錢的道理是愈簡單愈有用!」但問題是,大家反而本末倒置,去追求自己不適合或對自己不利、不熟悉的東西;卻忽略可以為自己帶來穩健獲利的東西或理論法則。但依偉晉觀察,那些輕視簡單智慧的人,從來沒有賺到錢,也使得自己人生極度悲慘。也因此,本部落格是以「買方」立場而非以賣方立場來告誡各位理財偏誤以及陷阱,這是在行銷氾濫的時代中,仍少數保持專業客觀的知識平台



六、耐心等待一記好球


在投資理財以及職涯發展上,「耐心」對我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前提基礎而除了耐心以外,我們也必須培養自己的邏輯與紀律,才足以讓我們長期做對的事情,並提高成功的機會。在投資上,我們也須了解自己的投資性格,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在來決定投資什麼,而不是一心想著想要「賺錢」或是「獲利」。在某個層面上,投資極如同棒球的打擊道理,你不一定要針對每記球路進行揮擊,而是挑選適合你擅長的球路進行打擊,你才有辦法達成你想要的目標。而在職涯發展上亦同樣如此,更需要以耐心堅持自己的努力與選擇;誠如《雪球》一書所說,我們必須不斷滾動與累積自己的「雪球」,找到一條濕滑的道路,讓自己沿著斜坡滾下去許多人生重要的問題,學校不會教,別人也無法回答你,你只能問你自己,靠你的智慧作出抉擇。而聰明的人就是懂得把握隱微的機會並適時一擊,在《黑天鵝效應》也說,我們必須不斷暴露在正面的黑天鵝事件中,讓機運來幫助你成功



容我再一次告誡各位,「普通常識」或「簡單道理」從來不是普通或簡單的很遺憾的,多數人缺乏智慧去判斷這世界的真偽以及作出有智慧且理性的決策。許多事情包含理財、結婚或是職涯發展,都必須充分認識自己,才能做對決斷,Munger也認為「生活決策」比「投資決策」還來得重要。因此,偉晉認為,人生重要的事情都是「智慧」與「選擇」的問題,有學習的人永遠看得見普通常識的重要性;但未經學習的人無法體會這些普通常識比那些微不足道的「瑣事」重要



1:《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一書,商業週刊出版,2011/4


2:《雪球》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8/12


3:《讓天賦自由》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9/6


4:《我比別人更認真》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9/12


5:《拒絕混蛋守則》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09/6


6:《完全失敗手冊》一書,商智文化出版,2008/7


7:《黑天鵝效應》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08/4


8:《投資金律》一書,臉譜出版,2009/7

2011年2月5日 星期六

《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自我提昇的八項法則

運動比賽中,能拿金牌的只有一個人。這些頂尖選手在嚴苛的訓練過程中,總是能設定正確的目標、找到正確的方式、達成目標,然後,超越目標。知名金融交易員兼運動教練道格.赫希霍恩(Doug Hirschhorn經過深刻觀察發現,這些頂尖好手身上擁有一個共同的特質:思考方式異於常人。真正的成功往往始於一種心神狀態;但要將這樣的意念轉化成行動,進而得到期望的結果,卻需要一些特定的行動和行為模式才行。《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提到的八個原則,也就是在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所運用的法則,讓他們不管是在體壇、商業界、政治圈、文教界或任何欲征服的領域,都能如願成為箇中高手,簡述如下:

一、找出為何而做:

哲學家尼采說過:「找出自己『為何而做』,知道自己為何而活,就能夠活下去」。很多人胸懷大志卻希望破滅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他們在知道「為何而做」之前,不斷地問自己「要如何做到」。但當你不斷問這些問題後,是否感到更有決心或活力?《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作者道格.赫希霍恩說:「當你一直專注在『如何做』的相關問題時,只會帶來負面的情緒;這些問題不但讓你無法燃起鬥志,還可能讓你感到挫敗,最後可能因此決定不再去嘗試!」在《動機,單純的力量》一書也說,「目標設定」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必須先找到自己內在的動機,才能知道自己的天賦與使命。

二、了解自己:

鐘偉晉認為,不論是工作、求學或投資,「自我瞭解」是最基本的前提。也許多數人會認為,每個人難免都不能完全看到自己的缺陷或盲點;但其實,「找缺點」並不是自我瞭解最重要的課題;何況,我們若有經過有效的學習,對自我的優勢以及劣勢了解只有自己最清楚,別人的意見或回饋不見得是真實反映你的情況。而人生重要的事,如:升學、就業、投資、如何快樂、性格養成……等等,都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也不是用聽的,而是自己探尋「內在的自我」。而且,有些人常會去聽外面舉辦的一些講座,但其內容也只是針對一般大眾性;講師對你也不瞭解,他所提供的任何具體建議並不適用你。《問自己,別問大師》以及《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都告訴我們,自我瞭解的第一步,並須暸解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以及老師,我們必須減少對他人以及外界的依賴,多關照自己

三、學會享受過程:

許多只講求工作績效的組織或公司,人們都將「達成業績的目標」視為自己的存在的功用;只有在達成目標的那一刻,我們才能得到放鬆,但在過程中常常倍感壓力以及沉重的焦慮感。《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提醒我們,「瞭解自己為何而做」比「把目標結果當成動力」還重要,在在說明許多人講求績效滿足的謬誤。如果我們是真心喜愛從事的事情,就會在過程中的每一刻享受工作投入的樂趣,如同正向心理學所說的「心流經驗」(flow一樣,這會讓個人持續不斷的專注與精進。

四、提昇自我競爭力:

提升自我競爭力的方式不外乎自己有系統的練習與成長,並且勇於追求他人所無法得到的智慧或技能。其實,競爭力是一種外顯的具體結果,實際上須有厚實的內在能力作為基礎,包含對自己的認識以及「做出重要且關鍵的事」,如同《我比別人更認真》所述,「不斷練習」不是「瞎鍊」,而是有系統、有計畫的針對自己的弱處加以改進

五、盡自己所能:

「盡自己所能」就是「做你自己」,把自己的優勢以及潛能做最有效的發揮。如果一個人無法在工作或競賽中盡力,是無法將事情做好的;不但無法達到相當的成果,也無法讓內在動機或興趣引導我們。盡自己所能的人不代表就沒障礙或挫折,而反而在過程中會遭遇不少挫折,但都只是激發你努力前進的媒介。我們必須學會與逆境或患難共存,從中得到啟發並獲得征服困境的優越感,而不是一味逃離挫折。

六、保持冷靜:

冷靜的態度是需要穩定的性格與成熟的經驗思想作支撐,就好比專家與生手面對惡劣或充滿挑戰的環境,總是能根據眼前的變化來調適自己的習性,較能以其他方式或思考來予以應變。而生手則因為缺乏學習,所以看到危險情境容易焦慮,專注在眼前障礙,無法辨識隱微的正面機會。這也就是為何筆者平常所寫文章或上課內經常提到「大腦神經科學」的相關內容,就是要讓大家瞭解,投入長期的正確學習,才能促進我們養成健康的大腦,讓我們不隨原始本能所支配,在群眾瘋狂時我們保持警戒,在一片恐慌時我們知道應該冷靜並且大膽作出正確的投資或人生決定,無論是職涯發展或理財,皆然如此。

七、在危機中自處:

頂尖的天才或專家,大腦的皮質活動較靈活,控制喜怒情緒的意志力也較為穩定。當發生危機時,他們會明白自己的情緒反應以及過去經驗,較容易辨識危險情境以及減緩不當的行為反應,甚至將危機視為一種「自我反省」的機會或是自我磨練的不斷練習過程,他們也知道如何去避開更大的災難以及妨害自己前進的麻煩。

八、為自己負責:

不論是投資理財或職涯規劃,都要學會自己做主。我們常會因為別人的態度或期望與自己的想法不同,而有所顧忌或畏縮;但仔細想想,許多事情只有與你自己本身攸關,旁人如何想、如何做其實都與你無關。管理大師杜拉克曾說過:「正當我們從21世紀回顧20世紀的時候,會發現最偉大的發明不是電腦、電視或原子彈,而是人們擁有當家做主的權力。」不能自己做主的人,容易將自己人生重要的事情責任歸咎於他人,例如:「是我媽要我這樣做的!」但事實上,你可以選擇是否接受,以及如何回應;但沒有學習的人很容易認為我們自我選擇的空間有限。積極學習且樂觀的人則比較容易改變態度以及經過深思熟慮去做出適當的決策

以上摘自《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部分內容,並加入筆者個人意見;讀者若欲完整瞭解,請自行翻閱原書書籍內容。

鐘偉晉認為,這世界上本來就是頂尖者佔極少數,而平庸者佔近多數99%的比例,尤其是無心投入學習的人更是如此。我們去看看周圍各行業出類拔萃的人,何嘗不是明瞭自己「為何而做」,才能享受過程並且盡自己所能提升競爭力!感謝本部落格讀者的支持,你們用長期的行動力投入學習的過程值得給予高度的敬佩;在新的一年,祝大家事業順利、身體健康、萬事如意!但特別叮嚀各位謹慎應對股票投資,別因失去警戒心把以前獲利的錢都「兔」出來!

1:《為什麼只有少數運動員能奪得金牌》一書,春光出版,2011/1

2:《問自己,別問大師》一書,商周出版,2005/3

3:《我比別人更認真》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9/12

4:《動機,單純的力量》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10/7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理財專家不能說的秘密

著名的廣播節目名嘴、同時也是全美最頂尖的財務醫生路易斯.史嘉堤納(Louis Scatigna在業界擔任投資顧問已達25年之久,在此期間,他曾接觸過上千名顧客,見證過無知所造成的痛苦與折磨。十年以來,他在熱門電台的理財節目擔任主持人,接聽上千位聽眾的call-in,討論他們的煩惱與各種財務焦慮。在此過程中也逐漸發展出一套特有的克服理財障礙方法,於是出版了《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一書。雖然鐘偉晉平時一直叮嚀讀者別輕易相信金融機構的一些「老師」或「理財顧問」,但我瀏覽了他的書中內容後,深覺不因人廢言,於是將書中可供讀者學習之處及個人意見分享如下:

路易斯.史嘉堤納指出,身體與財務的健康同樣重要,而健康財務的重要性其實是僅次於身體的健康;他認為我們應該像愛惜自己的身體一樣,善待我們的財富。然而,我們卻常看到很多人在身體出現病痛或不適時,知道要找專業的醫生處置,但在面臨僅次生命健康的財務問題時,卻不把錢當一回事,將全數財產隨便交由素昧平生的「理財專家」保管或採信他們的買進建議。偉晉以為,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都可以尋求專業人士診斷並聽取他們的建議,唯獨「理財」這件事不行;尤其是跟你有利益衝突或與金融機構有利益互惠之實的名嘴、記者、理專、營業員、分析師、講師或是投顧人士則是絕對不能輕易相信。也因此,自從開始講師生涯以來,我一直秉持中立客觀原則,甚至還逐一剖析金融業以及各類產品的陷阱與問題,並且絕不隨便提供具體建議,因為理財需要每個人自己發掘內在的智富潛能,自己尋求對你有利的答案或方法。而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其實可以先藉由學習避免掉一些心理上的理財錯誤,如同股神巴菲特所說:投資最重要的首要原則是「絕不犯錯」。對此,《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一書提供了20項告誡:

一、別把錢放水流:

若你不瞭解自己的理財方向,就無法達到自己想要的財務目標。先決定你在未來想要擁有多少財富;可能是房屋的頭期款、孩子的教育費、投資、急用基金、你的生活方式或是退休積蓄。其實,重點在於建立自己一套「後設認知」的心理系統,隨時針對自己的過去與現在進行反省,並且絕不能將錯就錯或是得過且過,否則你將會損失更多的金錢與時間成本,最大的損失就是自己優質的人生!

二、買真正需要的,不要因為想買就買:

事實上,多數人分不清楚「必要」與「需要」的差別,更不清楚自己適合的消費工具或生活物質。有些東西或許我們本身需要,例如:名牌包、iphone手機;但靜心反省,這些東西並非我們「必要」擁有的。就好像我們買車只是為了代步方便,並不是拿來炫燿自己的身份地位;投資理財更是如此,我們的目的是穩健獲利,而不是買各種跨國基金或是多元投資來突顯自己的「時尚意識」!

三、別被你的慾望牽著鼻子走:

人如果沒有經過長期有系統的訓練或學習,很容易保留原始的「演化腦」本能機制,受腦島亢奮激素的驅使,而作出衝動的購買決策。尤其很多年輕人年紀輕輕,就輕易的使用信用卡、房貸與車貸,只為突顯自己的「上流」品味;事實上,本身若無相當的理財智慧,瘋狂或無節制的消費只會反映內在的不成熟與空虛感。事實上,根據心理學研究,快樂的人不需要靠物質的刺激來滿足慾望;反而不快樂的人才需要這些外在物質不斷的刺激,就像毒品上癮一樣。

四、別讓自己成為信貸與銀行業者口中的肥羊:

筆者認為,現今的一個「肥羊養肥貓」的恐怖年代,誠如勝間和代女士在《新知識生產術》一書疾呼:「這是一個愚者不斷被智者榨乾的年代!」缺乏財務素養、不肯踏實學習的人很容易重蹈覆轍、一而再的被金融從業人員所矇騙。在我看來,不只是普通百姓,許多有錢人理財失敗案例不在話下!在《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一書中,告訴我們,理財成功的關鍵不在於資金多寡,而是在有否馴服非理性信念的智慧。

五、你的理財態度決定你擁有財富的程度:

財富不只是看我們擁有多少金錢,也是看我們如何生活。找出自己的優先考量,而不是毫無主見的接受傳統智慧與習慣。偉晉在研究「投資心理學」的過程中,也不斷告誡讀者要「追求自己的內在」並且充分瞭解自己,才有可能建立好的理財態度。反觀,許多坊間各種行銷廣告經常都是以「成功投資的理財案例」加以渲染以拉攏人氣、增加業績;事實上,理財並無一套可以追隨的具體方法,遑論是股市明牌了!

六、夫妻同心、點石也成金:

根據婚姻幸福的相關研究,夫妻伴侶關係長期的維繫在心理的溝通與契合度方面,而非外在的物質條件或環境,如:名車、豪宅、服裝……等。就心理層面上,除了夫妻兩方需要共同一致的擁有共同的價值觀以及學習型心態外,財務的素養以及理財觀念的一致更能讓自己的家庭、孩子與婚姻的生活充裕且無憂慮。

七、養成記帳習慣並時常回顧瀏覽:

投資理財最難的就是「維持紀律」,如同停損停利的掌控一樣。養成隨時對自己的資金與帳戶有清楚的數字瞭解,並且隨時掌握記帳以及開銷狀況。偉晉認為,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資產狀況都不知道,或是他的財務掌控權在父母以及他人手中,絕不可能成功致富

八、找個值得信任的理財顧問:

雖然路易斯.史嘉堤納提出這樣的建議,但偉晉認為每個人應該如墨基爾博士在《穩健理財十守則》中所說:開除自己的理財顧問,並且永遠將他們列為拒絕往來戶!事實上,理財這件事嚴格來說,並無所謂的「專家」,只有「贏家」與「輸家」

九、「儲蓄」與「投資」傻傻分不清楚:

多數人在一開始決定投資時往往觀念不正確,加上業務人員的言詞激勵,而作出讓自己後悔的決策。就如同我們購買保險的目的是為了預防「萬一發生」的災難衝擊,絕非「投資」甚至「致富」;而多數保險商品本身也無「儲蓄」功能。一般人在未經學習的狀況下,很容易被數字報表以及話術所影響。事實上,理財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儲蓄歸儲蓄,投資歸投資」;而可以讓我們穩健獲利的產品通常不會從業務員的嘴中說出,因為些微費用對他們無利可圖!

十、別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如果你決定要投資,記得要避險,不要賭上你所有的一切。而購買ETF指數型基金就是一種分散一般股票市場波動風險的方式,猶如台灣50乃是集台灣50大企業的權值組合而成,避免了單一個股漲跌的極端風險;除非是像2008年金融海嘯事件,否則在一般情況下,指數型基金的波動遠小於各種計算複雜且成本難以掌握的衍生性產品。記住,投資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單純化」、「簡單化」。其實,不管你把雞蛋放在不同或同一籃子裡都不是重點,多數人常犯錯誤是把雞蛋放在別人籃子裡,傻傻的等待「預期報酬」!

十一、善用通貨膨脹的衝擊來賺錢:

雖然儲蓄應該是你整體理財規劃的一部分,但把所有的錢都存起來並不是個聰明的決定,因為你賺取的利息往往低於稅金及通膨率。事實上,通膨問題無法避免,但金融業卻利用很多似是而非的恐怖謊言來唬弄大眾,希望大家購買終身制保險或儲蓄險,「繳了幾年,每3年領回多少…..」的話術形同欺騙,而且那些金融商品有極大的流動性風險;所以筆者平時常力倡投資人購買ETF,就是這樣的道理,非但避免災難,還能與大盤指數同步向上,更能抵銷通膨結果;反觀房屋投資,所獲得的實質報酬率頂多比通膨多一些而已

十二、善用稅務規劃財務,退休免煩惱:

逃漏稅是違法的,但盡可能減低賦稅的金額,應該是每個想要累積財富之人的目標。由於政府設立了多種方式讓我們延徵、減少或免除本身的所得稅,因此好好地利用它們很重要,特別當你身處高稅率族群時。偉晉也在此補充,一般人財力有限情況下,並不需要相信「保險避稅」的說法,應將目前的定期勞退基金提撥至上限,盡量縮小未來的衝擊。

十三、不需金窩銀窩,只要舒適就是好窩:

除非你有辦法支付足量的頭期款,大約20%上下的金額,否則不要買房子。如果你付不起20%的頭期款,無法在未來30年內,按月繳交固定的房貸款項,你還沒準備好要購屋。等待、儲蓄、累積更多錢、購買較便宜的房屋、或更簡單的方法-租賃。可是,多數人因為崇尚流行或自卑無自信,聽從「有土斯有財」的老舊觀念而讓自己生活與財務品質大大降低了

十四、別讓汽車貸款跟你一輩子:

其實,不光是汽車貸款,連同房貸亦是如此,應該謹慎為之。然而,多數人卻忽略了長年期貸款的金錢自由度問題;甚至沒有相當的財力卻承擔極高的信用槓桿風險,而把自己變窮了!如果我們因為買了實際上並非絕對需要的東西而把錢都卡在貸款上,就與其它正向智富的機會成本絕緣了

十五、貴不一定好,買你真正需要的保險才重要:

無論是壽險、車險、健保、或是其他任何形式的保險,都是重要的。沒了它,你可能大量損失自身的淨值,並且當毀滅性的事件發生時,你可能會深陷債務之中。但筆者必須在此補充,市面上99%業務員販賣的保險商品非但可能有理賠問題,甚至還讓你白白繳了數十萬、幾百萬,但資金全被體系業者的酬傭瓜分了!因此,《平民保險王》作者劉鳳和才會叮嚀大眾買成本低、非長年期且經濟實惠定期壽險,才是彰顯保險社會救濟的功能。

十六、不要儲蓄金錢在無法受到保障的地方:

在國際普遍實行會計40號公報制度下,未來銀行以及金控公司必須提撥相當數額的存款準備金;端看台灣國內金融公司自有資本額約只有8%,根本不足以維持長期的生存,更何況還有保險公司並購與轉售的情事屢屢發生,而每年卻還有數以萬計的善良老百姓願意相信自己的儲蓄型投資或保險商品絕對沒問題,這其實很不理性。

十七、為孩子準備教育基金,愈早愈好:

當你儲蓄和投資時,你的金錢會成長並累積;反之,當你為了支付教育費用而借貸,你必須支付利息、且債務增加。就長期的理財面來看,累積資金比借貸更值得你去做。然而,偉晉覺得,多數人並非缺乏及早儲蓄的概念,而是錢放在不該買的金融商品上而喪失財富自由度,導致無法往正向複利的方向累積

十八、別忌誨作遺產規劃:

「遺產說明書」或許對你的家屬們很重要,決定由誰繼承什麼物品的過程可能產生家庭衝突。你最不想要的就是家人在你走之後彼此鬥爭、分崩離析。

十九、換間小房,退休生活更悠閒:

退休之後,你的生活必須隨著需求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想要擁抱人生,作出調整是必然的過程。因為收入將會縮減,你也要跟著縮減生活中不再需要的部分。縮減能幫助你省下金錢、時間、防止情況惡化。首要必須縮減的項目,就是你的住家。站在心理學角度,人到了一定的年紀,「心靈貨幣」以及內在幸福感對我們的重要性會更為提高,我們對物質的倚賴並不需要太多。

二十、賺錢不盲目,那才是真正的財富:

誠如《人生轉投資》所言,我們的人生才是最值得我們去投資的,務必要投資時間在對你而言最重要且有意義的事物上。通常「時間」比金錢來得重要,特別是當你把時間花在陪伴家人與朋友之上以及作喜愛的事物時。

以上是摘自《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一書部分內容,並加入很多筆者補充意見,讀者若欲完整了解原書內容,尚請自行查閱。

最後,再次說明,鐘偉晉因本身不是金融機構從業人員,亦無與善良投資人利益衝突之處,更無受惠於媒體或金融機構,故振筆疾書皆能暢所欲言、客觀中立分析金融營利陷阱,並且提醒投資人的盲點與心理偏誤。也因如此,讀者可以毫無顧忌的在部落格交流與吸收知識,也感謝讀者長期的支持。本篇文章為2010年農曆歲末最後一篇著作,希望讀者謹記教訓,迎向美好的未來!

1:《會理財的狠角色才能賺大錢》一書,意識文化出版,2011/1

2:《新知識生產術》一書,商周出版,2009/5

3:《穩健理財十守則》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5/2

4:《人生轉投資》一書,高寶出版,2001/1

5:《平民保險王》一書,時報出版,2009/11

6:《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一書,寶鼎出版,2010/12

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用心法則》避開瞎忙紊亂的不用心生活

不管是工作、學業、或創作,老一輩的人總是告誡我們要用心,多用點心。但到底要怎麼用心,不用心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倫‧南格博士(Ellen J. Langer在心理學領域縱橫多年,她在《用心法則》一書中提到,用心與不用心的差別除了造成有差異的結果外,也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品質與命運。「用心」的意義在於,個人表現出提升自己心靈層次以及外在物質或財富結果的決心與行動;真正有心想要產生正向改變的人,不會光說不練或是對別人虛應故事,他會勇往直前去做自己自認有意義且熱愛的事情

成功的人會對每個所處情境清楚辨認行動的內在意義,不侷限於框架或慣性陷阱中;然而,失敗的人難以透視環境中的潛在機會與障礙。這個道理就好比在《幸運的配方》裡面所談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經常是導致好運與致富的主因。運氣不佳的人比較緊張、焦慮,這意味著即使幸運就在眼前,他們還是會眼睜睜錯過,且倒楣的人會錯過稍縱即逝的機會,因為他們滿腦子專注在尋覓別的東西或一意孤擲在紊亂的生活模式中;反觀,運氣好的人心靈較為放鬆,不固執己見,所以他們所見的視野更廣,而不是只看到特定的目標而已

艾倫‧南格博士在一九七八年與心理學家班查諾維茲(Benzion Chanowitz布蘭克(Arthur Blank合作進行的一個實驗中,仔細的探究了這種不用心行為的本質。實驗環境是在紐約市立大學的研究中心。我們去找正在使用影印機的人,並且問他們是否可讓我們先用一下影印機。我們給的理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是合理的,另一種是沒道理的。如果受試者對合理可能的或是沒道理的兩種理由都是同一種反應的話,那表示他們根本沒思考過我們說的話。我們的問句有三種,第一種是「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第二種是「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因為我要印東西。」以及第三種是「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因為我趕時間。」第一種和第二種的問句在實質內容上是一樣的,畢竟有誰用影印機時不是要影印?因此,當人們有考慮我們說的話時,前兩個問句應該會產生同樣的作用。然而,兩者的語句結構卻是不同的。那個顯然是廢話的第二個問句(「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因為我要印東西。」)跟第三個問句(「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因為我趕時間。」)聽起來比較類似,因為它們的結構都是提出要求並給了理由。如果人們順應後面兩個問題的次數是一樣的,就表示大家比較注意問句的結構,而較少思考實際上的內容。而這正是我們所發現到的。我們發現,當我們有說明理由時,有較多人順應我們的要求,不論這個理由是合理的或是愚蠢的。人們似乎傾向於不用心的回應他們所熟悉的語言結構,而不是用心的注意內容。當然,這也有限制。如果有人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要求,或是他給的理由很荒謬(例如「因為有隻大象在追我」此類理由),人們就會思考那些所說的話。所以,這樣的實驗結果並不表示人們沒聽到問話,而只是顯示出他們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它。而在實際日常生活中,多數人選擇過著紊亂且不經思考的生活,對自己的偏誤或痛苦視而不見,難怪投資大師麥可‧薛莫(Michael Shermer《為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中表示:「無意視盲、視而不見的人是最盲目的!

社會心理學家通常會尋求造成某種行為的脈絡與前後關係。然而,當不用心時,人們看待資訊的態度,就宛如該資訊是完全獨立於脈絡之外(context-free)、就宛如該資訊是永遠正確而和週遭環境無關一樣。舉個例子來說:海洛因是危險的,但對一個痛苦難堪的瀕死病人來說是否真的讓他感覺危險?當我們盲目的遵循例行事務,或是不經意地接收無意義的命令,我們的行為就像機器人一樣,但此時卻隱藏著足以影響我們自己及他人的嚴重後果。而對我們造成長期戕害的莫過於「窮忙」、「瞎忙」,例如:毫無抗拒的加班、花很長時間講手機、排隊搶購名牌包……等等。哈佛醫學院資深心理醫師愛德華.哈洛威爾醫師(Edward M. Hallowell, M.D.《瞎忙》一書告誡我們:「忙碌就像抽菸一樣讓人上癮,是一種慢性自殺。」也因為人類是文化式情境動物,我們很容易依據原始本能去反應外界刺激或是追隨群眾做一樣的事情;但正當我們經歷了之後,即便有再多的委屈或不快樂,也會忍受痛苦而不願改變。就如同窮忙族,他們也永遠不會知道到底是生活那個環節出問題,因為他們一開始對問題視而不見,且不願去面對以作出正向、有意義的改變。

以上摘自《用心法則》一書部分內容,並加入筆者許多的個人意見;讀者若欲完整瞭解,請自行翻閱書籍內容。

鐘偉晉在以往學習或授課的經驗與反省中,常發現人如果未經學習,極易耽溺在許多無意義的生活瑣事以及例行性生活模式中,而陷入行動貫性的陷阱中。也因此,我主張如果我們要脫離不用心的生活,必須有系統且長期的投入學習、閱讀、深度對談或上課中,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模式與心理謬誤。其實,對每個人而言,有意義的正向「改變」並非很難,但必須找到跟個人心理層面有力的聯結媒介或是好的教練以及專業老師來引導你前進,以幫助我們自我蛻變與覺察改變的過程與結果。而學習「投資心理學」不光是明瞭如何幫助自己自我瞭解投資性格與行為外,必須把時間與心力長期投資在自己的人生以及正向的事物上。

「用心」與「不用心」的人生結果猶如天壤之別,用心的人自然會把個人優勢能力、時間以及資源投注反覆投注在有意義的樂趣、生活與工作中,久而久之也會累積巨大「心靈貨幣」的複利結果;也因為那些不用心的人週而復始的在原始模式中不斷匆忙、焦慮且失敗,我們才有機會去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優勢與信任感。此外,人生很多有意義的改變絕非一時的激情或宣言,而是我們必須展現有與自己思想高度對等關係的外在行為,並作出有意識的自主行動來拓展自我的人生格局。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驚訝於大多數人在追求幸福時,所呈現出來的矛盾與言行不一。卡尼曼說:「極少數人真正願意投入擁有幸福所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好好學習,以便從根本上去改善個人的行為決策心理品質!」因此,各位讀者應該很慶幸,能夠長期持之以恆的學習一套心理學知識,因為你們已經脫離普通人貧困紊亂的生活了!

1:《用心法則》一書,木馬文化出版,2007/12

2:《瞎忙》一書,高寶出版,2008/1

3:《急迫感》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9/2

4:《幸運的配方》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08/5

5:《為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一書,大是文化出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