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9日 星期六

《用心法則》避開瞎忙紊亂的不用心生活

不管是工作、學業、或創作,老一輩的人總是告誡我們要用心,多用點心。但到底要怎麼用心,不用心又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倫‧南格博士(Ellen J. Langer在心理學領域縱橫多年,她在《用心法則》一書中提到,用心與不用心的差別除了造成有差異的結果外,也會決定一個人的生活品質與命運。「用心」的意義在於,個人表現出提升自己心靈層次以及外在物質或財富結果的決心與行動;真正有心想要產生正向改變的人,不會光說不練或是對別人虛應故事,他會勇往直前去做自己自認有意義且熱愛的事情

成功的人會對每個所處情境清楚辨認行動的內在意義,不侷限於框架或慣性陷阱中;然而,失敗的人難以透視環境中的潛在機會與障礙。這個道理就好比在《幸運的配方》裡面所談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經常是導致好運與致富的主因。運氣不佳的人比較緊張、焦慮,這意味著即使幸運就在眼前,他們還是會眼睜睜錯過,且倒楣的人會錯過稍縱即逝的機會,因為他們滿腦子專注在尋覓別的東西或一意孤擲在紊亂的生活模式中;反觀,運氣好的人心靈較為放鬆,不固執己見,所以他們所見的視野更廣,而不是只看到特定的目標而已

艾倫‧南格博士在一九七八年與心理學家班查諾維茲(Benzion Chanowitz布蘭克(Arthur Blank合作進行的一個實驗中,仔細的探究了這種不用心行為的本質。實驗環境是在紐約市立大學的研究中心。我們去找正在使用影印機的人,並且問他們是否可讓我們先用一下影印機。我們給的理由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是合理的,另一種是沒道理的。如果受試者對合理可能的或是沒道理的兩種理由都是同一種反應的話,那表示他們根本沒思考過我們說的話。我們的問句有三種,第一種是「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第二種是「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因為我要印東西。」以及第三種是「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因為我趕時間。」第一種和第二種的問句在實質內容上是一樣的,畢竟有誰用影印機時不是要影印?因此,當人們有考慮我們說的話時,前兩個問句應該會產生同樣的作用。然而,兩者的語句結構卻是不同的。那個顯然是廢話的第二個問句(「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因為我要印東西。」)跟第三個問句(「不好意思,可以讓我用一下影印機嗎?因為我趕時間。」)聽起來比較類似,因為它們的結構都是提出要求並給了理由。如果人們順應後面兩個問題的次數是一樣的,就表示大家比較注意問句的結構,而較少思考實際上的內容。而這正是我們所發現到的。我們發現,當我們有說明理由時,有較多人順應我們的要求,不論這個理由是合理的或是愚蠢的。人們似乎傾向於不用心的回應他們所熟悉的語言結構,而不是用心的注意內容。當然,這也有限制。如果有人提出一個比較大的要求,或是他給的理由很荒謬(例如「因為有隻大象在追我」此類理由),人們就會思考那些所說的話。所以,這樣的實驗結果並不表示人們沒聽到問話,而只是顯示出他們沒有積極主動地去思索它。而在實際日常生活中,多數人選擇過著紊亂且不經思考的生活,對自己的偏誤或痛苦視而不見,難怪投資大師麥可‧薛莫(Michael Shermer《為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中表示:「無意視盲、視而不見的人是最盲目的!

社會心理學家通常會尋求造成某種行為的脈絡與前後關係。然而,當不用心時,人們看待資訊的態度,就宛如該資訊是完全獨立於脈絡之外(context-free)、就宛如該資訊是永遠正確而和週遭環境無關一樣。舉個例子來說:海洛因是危險的,但對一個痛苦難堪的瀕死病人來說是否真的讓他感覺危險?當我們盲目的遵循例行事務,或是不經意地接收無意義的命令,我們的行為就像機器人一樣,但此時卻隱藏著足以影響我們自己及他人的嚴重後果。而對我們造成長期戕害的莫過於「窮忙」、「瞎忙」,例如:毫無抗拒的加班、花很長時間講手機、排隊搶購名牌包……等等。哈佛醫學院資深心理醫師愛德華.哈洛威爾醫師(Edward M. Hallowell, M.D.《瞎忙》一書告誡我們:「忙碌就像抽菸一樣讓人上癮,是一種慢性自殺。」也因為人類是文化式情境動物,我們很容易依據原始本能去反應外界刺激或是追隨群眾做一樣的事情;但正當我們經歷了之後,即便有再多的委屈或不快樂,也會忍受痛苦而不願改變。就如同窮忙族,他們也永遠不會知道到底是生活那個環節出問題,因為他們一開始對問題視而不見,且不願去面對以作出正向、有意義的改變。

以上摘自《用心法則》一書部分內容,並加入筆者許多的個人意見;讀者若欲完整瞭解,請自行翻閱書籍內容。

鐘偉晉在以往學習或授課的經驗與反省中,常發現人如果未經學習,極易耽溺在許多無意義的生活瑣事以及例行性生活模式中,而陷入行動貫性的陷阱中。也因此,我主張如果我們要脫離不用心的生活,必須有系統且長期的投入學習、閱讀、深度對談或上課中,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模式與心理謬誤。其實,對每個人而言,有意義的正向「改變」並非很難,但必須找到跟個人心理層面有力的聯結媒介或是好的教練以及專業老師來引導你前進,以幫助我們自我蛻變與覺察改變的過程與結果。而學習「投資心理學」不光是明瞭如何幫助自己自我瞭解投資性格與行為外,必須把時間與心力長期投資在自己的人生以及正向的事物上。

「用心」與「不用心」的人生結果猶如天壤之別,用心的人自然會把個人優勢能力、時間以及資源投注反覆投注在有意義的樂趣、生活與工作中,久而久之也會累積巨大「心靈貨幣」的複利結果;也因為那些不用心的人週而復始的在原始模式中不斷匆忙、焦慮且失敗,我們才有機會去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優勢與信任感。此外,人生很多有意義的改變絕非一時的激情或宣言,而是我們必須展現有與自己思想高度對等關係的外在行為,並作出有意識的自主行動來拓展自我的人生格局。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卡尼曼驚訝於大多數人在追求幸福時,所呈現出來的矛盾與言行不一。卡尼曼說:「極少數人真正願意投入擁有幸福所需花費的時間與金錢好好學習,以便從根本上去改善個人的行為決策心理品質!」因此,各位讀者應該很慶幸,能夠長期持之以恆的學習一套心理學知識,因為你們已經脫離普通人貧困紊亂的生活了!

1:《用心法則》一書,木馬文化出版,2007/12

2:《瞎忙》一書,高寶出版,2008/1

3:《急迫感》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9/2

4:《幸運的配方》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08/5

5:《為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一書,大是文化出版,2008/1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