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3日 星期日

《垃圾車法則》遠離垃圾,所以成功快樂

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免會產生挫折、失落、憤怒、抱怨、擔憂、沮喪等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有如「心靈垃圾」,若未能適當排解、越積越多,自己就成為滿載垃圾的垃圾車。另一種情況是,身旁的人把垃圾往我們身上倒,若我們不加防備,便會受到波及,吸收負向能量,讓自己變成垃圾車。當「垃圾車」朝你開過來,你會選擇收下垃圾,還是不受影響、繼續往前走?當你感覺自己正在製造垃圾,你會不會往別人身上倒,把負向能量散佈出去?你是否意識到自己每天製造多少垃圾、接收多少垃圾,讓垃圾車偷走你的愉悅和自信?和垃圾車打交道不但惹來一身腥,而且轉移我們的注意力,忽略了更有意義的事物。相反地,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讓垃圾車左右自己的生活

《垃圾車法則》一書有別於許多力倡「吸引力法則」的非理性潛能訓練方式,乃以正向心理學與大腦神經科學為學理依據,其內容提到,生活並不是一連串不相干的事件-它是不斷流動的。你和別人的一段互動如何結束,將影響你如何回應下一個人。你如何對待一個人,會影響下一個人,而那個人會把那個能量帶給他遇到的人。當你原諒別人犯下的錯誤,就會啟動一波好的循環;當你用言語和行為懲罰他們,便會啟動一波不良的循環。這就是所謂「出於爾,反於爾」的循環行為,就如SQ一書告訴我們的,人的大腦細胞都有「鏡像神經元」,能夠感知他人及將做出的動作以及感受,並且讓我們立刻準備就緒,模仿對方的動作並且體會其感受。因此,你以何種態度對待別人或是在非言語訊息方面透露何種情緒,尤其是默不作聲的表情暴力更是如此,他人其實都可以感受出來,並且加以複製且回應給你;假如負面情緒不斷的製造且散播,久而久之共處的群體就會累積許多「毒素」。這也就是為何許多大型組織或官僚體制內,員工們很難有快樂的工作熱忱,因他們的存在感其實相當薄弱,在意識行為中他們必須接受許多不合理的剝削與對待,並且學會忍氣吞聲,選擇私下抱怨卻也得過且過;更嚴重的如同富士康跳樓事件一般,當群體中開始有人選擇極端逃離的抗拒行為,其他人自然而然也會產生同樣的情緒與反應,這就是社會心理學所說的「群眾模仿」現象,永遠無人可以改善病態環境。

另外,在顧客經營與行銷心理學研究也呼應「垃圾車法則」的發現,當我們把時間耗在處理或妥協「奧客」或「混蛋」上面,不但浪費掉其他接觸好客戶的時間,更無形中助長他們惡性情緒報復以及增強傾倒垃圾的「霸凌行為」。如同《拒絕混蛋守則》一書所述,對於那些足以影響我們生活的人必須立刻隔絕與他們往來,否則就等同虐待自己!而《垃圾車法則》也認為,當我們排除掉這些垃圾以及垃圾車,工作的愉悅感就會大大提升,而你付出的情緒勞務就會降低,正向能量使得工作會更有成就感,顧客也會更加滿意。當你立下「向垃圾車說不!」宣言,並且努力實踐,你會盡最大的力量,讓無法控制的負向事情從身邊飛過,然後你會用更多的心力,注意到同事、顧客和工作上美好的一面。

作者大衛.波萊(David J. Pollay)並在《垃圾車法則》一書中提出七個個人應努力做到的承諾,包含:讓身旁的垃圾車開走(不要收別人的垃圾)讓你自己的垃圾車開走(別往自己身上倒垃圾)避免成為別人的垃圾車(別往他人身上倒垃圾)幫助身旁的垃圾車(幫助別人停止倒垃圾)向垃圾車說不加入感恩循環並遠離垃圾循環在日常生活力行「向垃圾車說不」以及打造「向垃圾車說不」的工作環境等七項

以上摘自《垃圾車法則》一書部分內容,並加入個人意見;讀者若欲完整瞭解,請自行翻閱書籍內容。

筆者認為,《垃圾車法則》雖然提供我們遠離垃圾以及拒絕垃圾車的教條原理,但對於負面情緒的處理其實探討不足,且眾人對「情緒管理」一直存在著相當的迷思。事實上,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壓抑或控制自己的情緒,正負面的情緒無關對錯,這點是一般人對高EQ的極大誤解,認為EQ高就是不能生氣。事實上,一個完全不生氣、不和人吵架的人,反而其情緒管理是有問題的,和別人的溝通也不一定良好,因為吵架有時是一種激烈的溝通。所謂的情緒管理,針對的重點不在於情緒本身,而在於引發情緒的人事物。如果把重點放在情緒本身的管理,教導人們一些放鬆的技巧以及娛樂方式或轉移注意力得動作等,都只是治標不治本;甚至一些不當的情緒吶喊或宣洩,反而會因為生理回饋,使自己陷入極深的負面循環中。情緒管理的重點還是必須回到問題的解決、檢討和預防。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是習於容忍環境刺激的動物,尤其東方人更是如此,很多激烈衝突的形成都是因為我們選擇屢次接受別人的垃圾,等到垃圾車載滿了垃圾才採取激烈手段去回應他人。事實上,我們不是不能生氣,而是要在不合理事情一開始發生且情緒還能控制時明確向對方指出你的感受與結果;一味姑息且容忍絕對是破壞人際關係最大的元兇!

除了上述所說以外,鐘偉晉必須在此強調,改變他人之前必須先改變自己但很多人對他的批評或要求經常是反映他們自己該方面的不足,事實上最應改變的反而是自己,我們很難觀察到自己每天開著垃圾車隨便倒垃圾給他人。許多人際溝通的衝突經常肇因於不對等的語言與精神虐待,太過自我缺乏同理心的結果,就會使得關係更加惡化,自然會以互相傾倒垃圾作為報復手段。其實,每個人都有「選擇環境」的自主權力,當我們遇到不對的人或事物,我們可以選擇遠離並且不理會,再根據你與他的關係思考如何去化解衝突或是乾脆一走了之。因終究有一些人事物及環境是我們無力去改變的,這時候就必須堅決作出隔絕的動作,而這需要透過學習和具備相當的勇氣;因為在不學習的情況下,對一般人來說,忍受痛苦永遠比改變容易。但你一定要做到,因為負面情緒對你的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免疫力的影響出乎你的想像,甚至對週遭的人的影響也很大。也因多數人沒有學習正向與人際溝通心理學,所以會以較多的本能以及大腦低階路徑的反應去處理事情;其實不但「同理心」需要長期的學習與磨練,連同「跳脫環境框架」的自主能力更是如此,唯有當我們透過學習、閱讀或上課,才能意識到自由與快樂的正向感受,我們就比較容易去適當拒絕他人,展現高度的健康自尊

偉晉認為,負面的抱怨偶一為之其實是可被接受的,因人難免有情緒需要找到適當的管道宣洩一下,但如果養成習慣就會傷害到他人。也許會有讀者認為,既然我們極力去遠離這些垃圾與垃圾車,那麼這些垃圾誰來收拾?事實上,筆者認為,只要我們遠離負向的毒素環境,自然就與那些垃圾因子隔絕了,也不必擔心與你不相關的問題。也請恕我直言,那些垃圾就留給長期不快樂且天天抱怨的人,讓他們自行互相埋怨與攻訐,也許可以藉由心理的防衛機制讓自己當下好過一點,但事實上這都是錯覺,除了負面言語與行為的表達,任何存在的問題都無法有效解決;反觀我們一旦選擇正向的成長環境與啟動情緒的復原力,自然就會在正確的循環中產生一連串的漣漪效應,最後物以類聚的結果將能使正向積極的人愈來愈幸運,而負向痛苦的人藉由不斷倒垃圾卻反而累積愈來愈多的毒素。最後,也歡迎讀者參考鐘偉晉在2009/11/22所發表的《盡可能遠離抱怨或工作不快樂的人》一文,謝謝!

1:《垃圾車法則》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11/1

2:《SQ》一書,時報出版,2007/9

3:《拒絕混蛋守則》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09/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