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投資人都以為「選股」或基金的標的可以決定投資的績效。表面上看來,強勢股與弱勢股的比較結果往往是天差地遠,帳面上的成績的確可以高下分明,讓幾家歡樂幾家愁。但事實上,長期來講,投資的標的物對我們的重要性不如想像中大。因為我發現,除了股票之外,台灣投資人最常當成理財工具就是各種衍生性的金融保險商品了;但多數人因為想要長期穩健獲利,又不想花費時間和精神去研究股票或基金,於是把帳戶以及交易權都交給專業人士處理,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東西究竟為何物,於是帳戶的淨值可能不斷被扣除而當了冤大頭。
筆者曾經說過:「假如一個人因為什麼都不懂卻能一時獲利,要教會他其實是很難的!」當大多人都專注在比較商品或挑選基金股票時,他們其實都忽略在投資過程中的「成本」和「流動性風險」的問題,而這兩個問題才是永遠決定投資贏家與輸家的關鍵所在。也許有人會說,如果可以穩健獲利,給理專或金融人員一些錢又何妨?但問題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羊毛一定出在羊身上,等著惡狼去一點一滴生吞活剥。基金或金融業者存在於這個市場並不是以「選股能力」見長,而是靠「酬庸」來吃飯的;意思是說,他們絕對有辦法從任何商品上來獲利甚至吸光投資戶的血汗錢。最現實的狀況是,當你真的贏錢或獲利時,你就必須瓜分幾近幾成以上的錢給他們;但賠錢的時候,同樣必須支付他們高額的成本管理費用。所以,不論你的績效為何,他們永遠都能賺到錢;即便你能獲得優渥的報酬,也因扣除掉這些成本而在實際淨利上大打折扣。再說,像一般國內或國外基金的相關商品,報酬的波動總是瞬息萬變,你在第一年取得40%的報酬並無任何意義,因常會在隔年或後兩年的時間往相反方向下跌,而且讓你感覺判若兩者。偉晉也說過,長期來講,極少有股票或基金可以打敗大盤市場的績效;但因大腦的報酬系統的作用驅使我們甘願冒著風險去追逐報酬。
另一項關鍵就是「流動性風險」。販賣基金或各種理財商品的業者他們幾乎都是靠「感性行銷」或「故事行銷」來打動客戶,讓我們腦中去幻想以及架構美好的未來,以強化購買的慾望和信心。在《快樂為什麼不幸福》一書中提到,人們對未來的憧憬經常都是以現實的心情與情緒去架構,誤以為未來是越來越好的;但從頭到尾,我們都是用現在的情景去遷移到未來,以致讓我們常過度自信而付出代價。偉晉在研究投資心理學領域後,得到一個啟示:「最嚴重的代價不一定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其過程當中充滿了變數!」如果我們知道結局是不好的,我們非常可能不會去買帳;但巧的是,很多事情我們根本無法預料過程中的變數,所以也就失去警戒性,無意中炸燬了自己!「流動性風險」遠比股票或商品波動性風險以及信用風險還重要;假如我們因為一時興起而刷卡付了房屋頭期款或是100萬的投資型保單,就會把自己的金錢自由度封鎖在這10年、20年甚至30年當中;萬一哪天需要支付大筆急難金,我們會更形捉襟見肘!一旦我們的大腦被廣告商或業者操縱時,前額葉皮質就會失去保護功能,而任隨自己的錢被時間以及他人支配,無法做自己的主人。
以上兩點是決定投資贏家與輸家的關鍵,這是我長期研究、教學與實際投資經驗而獲得的啟示。另外,我必須提醒一點,投資是要分散風險沒錯,但別因為自己沒有學習就仿效別人去購買「平衡型基金」等商品去分散風險,誠如《投資人的生存戰役》給我們的提示:「多元性」以及「分散性」無法保護一個笨蛋或傻瓜!
最後,歡迎各位去瀏覽或複習我在部落格發表的兩篇相關文章,謝謝:
1. 《瞭解成本就脫離理財輸家了》發表於2009.11.5
2. 《投資最須注意流動性風險》發表於2009.1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