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為什麼我們需要建議或預測?

「投資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人性厭惡「不確定性」,所以我們害怕置身於失去掌控與感覺渺茫的情境中。尤其在金融理財方面,我們常覺得需要專家或有經驗的人來指引,讓我們有個明確的依靠,知道如何選股、買基金或購置房地產。同樣的,在職涯發展上亦然如此,經濟不景氣的結果讓我們充滿不安。其實這種本能需求所反映的是「匱乏」狀態,表面看似真的需要尋求脫離不安的方法,但其實因為我們缺乏學習,所以才需要具體的預測或建議

提供建議與預測的人,通常是你的老師、父母或一些長輩。他們比我們有優勢的地方是「人生的經驗」;如果我們在一些人情世故的處理上能汲取他們的智慧,會對我們很有幫助,但人生有兩件事是無法真正透過「替代學習」的,第一件事是「投資理財」,第二件事就是「選定職涯方向與目標」。任何再高明的人都無法確保自己的成功之道可以被輕易複製到他人身上而再次成功。這就如同股神巴菲特的投資方式經常是中段價位介入而經過3~4成套牢部位的「痛苦期」,這對一般投資大眾來說也不見得有如此風險承受能力或心理堅韌力。由於提供建議的人經常沒有法律責任,也不需負任何形式的責任。因此,「預測」或「建議」經常是廉價的,真正好的建議或智慧是無法透過大眾媒體或群眾聲音來傳達的。相對的,聽取建議的人要自行負責,一味怪罪他人或政府並無法解決任何事情;比如一些連動債的受害戶,在憤恨之餘,若能重新將心態歸零並投入長期的上課、閱讀或學習,相信他們一定會在心境與經濟狀況上有所轉變與成長。

管理大師杜拉克說過:「我從不預測,我只是望向窗外,看看有什麼可看見,但尚未被看見的東西。」我在學習與講授「投資心理學」的過程中也逐漸明白這樣的道理,許多人生的重要大事並不是用「聽」的,而是要親身實踐去「學」,有時候甚至是邊做邊學。因此,偉晉在課堂上也能站在學員的長遠立場來思考,究竟給予太多具體建議有何好處?我個人認為,我不是什麼「選股大師」也不是什麼頂尖的領導大師,因此會很謹慎的去應對同學、朋友或學員的問題。這也讓我想到《黑天鵝效應》一書曾告訴我們,回答我們「不知道」的人才是智者,也是一個真正值得我們信任的對象。這世界上有三種人,一種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第二種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第三種人則是知道自己「不知道」還去騙人的人。平心而論,我自認我是第一種人,很多事情我並不是能有所知,可能提升或進步的地方就去努力參與與學習,對未知的領域則採取謙卑與保留的心態去面對(例如:預測明天股市的漲跌或是指數的高低);真正讓我們害怕的是,社會上經常出現第二種人與第三種人,他們本身不是「笨蛋」就是「壞蛋」。所以,偉晉一直告誡大家,謹慎過濾他人的建議或意見,我們無法封住他人的嘴巴或對你的奚落或批評,但你可選擇自己的態度,與自己好好獨處與自修。同樣的,也不要隨便給人建議,縱使一些事情你自己很能掌握且看透一切,對方也不會感激你的,甚至要買終身險或海外基金的人會覺得你在破壞他的春秋大夢!

在此我也歡迎讀者參閱我在去年發表過的一篇文章,天下沒有神準的選股魔法師,敬請直接點閱,謝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