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心得與剖析

首先,偉晉因延遲發文,在此向各位說聲抱歉。因為近日浸淫在《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一書中,不斷體會其精華與寓意,所以花一些時間消化並思考後,在此才向讀者們分享心得。不便之處,敬請海涵!

《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作者魯比尼(Nouriel Roubini)主張,「危機」既不是現代經濟學家所認定的那種反常事件,也不是其他評論家所謂的罕見「黑天鵝」事件。相對的,危機是一種司空見慣、甚至容易預測與理解的事件;換言之,危機猶如「白天鵝」頻繁且廣泛的發生、出現在市場與生活中。危機也有點像颶風,它的運作模式相對可預測,但卻可能改變方向,趨於沈寂,或甚至在幾乎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復活。魯比尼採用非傳統的方式,融合了歷史分析和全球經濟學,迫使政治人物、政策制訂者、投資人和市場觀察家不得不面對長久以來一直遭到忽略的一個事實:金融體系生來就脆弱,而且極易崩潰。在魯比尼的影響下,眾多後知後覺的經濟學家和投資人終於漸漸瞭解到不能繼續將危機視為金融史上的「黑天鵝」,這麼做的代價太高了。筆者個人認為,若要深入理解金融危機歷史與箇中現象與原因,不妨閱覽《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此書,還勝過市面上內容滿是基金業者或金融公司置入性行銷的財經雜誌或週刊!

談到「危機」,大家自然會想到2007年的次貸風暴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其實這種百年難得一見的經濟危機與恐慌型態在過去10年、40年、甚至100年都曾有類似的事件;「次級房貸」這種東西的產生並非第一次出現,金融創新的古今差異只是在形式上與精密度的不同而已。早在1970年,美國即發行了第一批以不動產作為擔保品的證券(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拜證券化之賜,諸如此類的很多流動性不足的資產就可組合在一起,轉化為可在公開市場上交易的流動資產。後來,其他政府機關如房地產和房地美(類似台灣的土銀和合庫)也紛紛加入證券化業務,投資銀行、券商甚至是住宅建商也都來分一杯羹,共同將越來越多的房屋抵押貸款組合起來,不僅可以從中獲取高額手續費,還能把貸款的風險轉嫁給其他人。大家都約定俗成的認定房價絕不會跌,投資人買進這些衍生性金融商品可以隨著屋主的逐步償還貸款而獲取固定的收益。事實上,催生這些證券組合的投資銀行並無太多誘因或義務去審查這些貸款能否正常償還,只想一心賣掉這些被綁在一起的貸款,讓這些資產從它們的資產負債表裡消失。因此,在太平盛世裡,大腦受到情緒的激盪就會產生大量的多巴胺分泌,讓我們的大腦前額葉被控制住而失去警戒,無論是投資銀行或是投資人本身都會不禁承擔過多風險,低利率的融通環境讓我們更加寅吃卯糧地舉債與投機;只有在退潮的時候裸泳者才會一一浮現,只有發生事情了大家才驚覺事態嚴重

就這次的全球金融海嘯來說,大家都歸咎到次級房貸惹的禍;事實上,事情不能光從表面與結果來檢討。面對危機的事後歸因,我們應啟動「後設思考」,去追究「問題背後的問題」(QBQ)。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的風暴或危機都是起於先天制度的不良加上後天政策的失調。在先天上,金融業在公司治理事務方面的缺陷是引發各種危機的根本因素之一,因為每次這些金融機構例如高盛、AIG只要出事了,聯邦政府一定會斥資撥款出手相救,這也加深了業者本身承擔超額風險的意願,這就是我們所稱的「道德風險」,也由於金融服務業優渥的薪酬獎勵制度,道德風險在這個產業特別盛行,因為以大量資金押注衍生性金融商品或不動產貸款證券的交易商或仲介員一旦成功,就可以獲得巨額的報酬,就算失敗也鮮少受到處罰紅利制度變相鼓勵營業員大規模使用超額槓桿去承擔避險基金、抵押證券和層層包裝的債券型基金等無謂的風險。實際上,「大到不能倒」的企業因為有政府資金的挹注與保護反而更助長危機的循環;弔詭的是,這些金融公司對整個社會提供的正面功能只是貨幣與金融的流通,「買空賣空」的投機或仲介行為對國家或社會並無太大的助益,反而比較像是堂而皇之吸取善良百姓金錢的吸血鬼。另外在後天上,政府錯誤的決策也成為金融危機最大的幫兇。例如在1996年開始,股市持續攀升,雖然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提出「非理性繁榮」的警告,但卻沒有採取任何行動來阻止泡沫繼續膨脹,只象徵性的調高聯邦資金準備利率,到了2000年網路科技熱潮泡沫化後,到911事件發生期間,因應市場危機而調降資金利率,甚至在經濟開始浮現復甦跡象後都沒停止降息,直到2004年之後才開始逐漸調升過低的利率,但無可奈何的是,這段期間的低率與大量寬鬆的貨幣政策醞釀了不動產抵押貸款泡沫,也註定了2007到2008年全球的金融危機。

以往的經濟學家或政府官員都抱持著「市場無所不知且絕對不會失靈」的見解,相信人是理性的,市場會自動調節與解決本身的失衡與問題。甚至,葛林斯潘還為次貸的興起來作辯護,他公開認為,次級放款是金融創新的一大進步,可讓越來越多民眾取得信用交易,是一種引領不動產貸款市場成長且呼應市場需求與嘉惠消費者的建設性創新,次貸是自由市場運作下自然的產物。但事實上,2008年的金融災難說明了,群眾是不理性的,只要有一個國家過度舉債或大量利用寬鬆貨幣制度套利,通常會產生不小的投機熱潮,加速貸款商品與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流通與蔓延,一旦某天有哪個地方出現債券償還疑慮,市場就會連帶性崩盤,引發贖回與恐慌擠兌潮。說穿了,2009年到2010年之間為何仍有許多國家如冰島、希臘、西班牙與葡萄牙等發生主權債信危機,乃因國家財政普遍陷入龐大經常帳赤字與預算赤字的有害情境,迫使他們向歐洲各地銀行大舉貸款,高槓桿狀態讓他們成為金融傳染病的潛在根源。違約倒帳或貨幣大幅貶值的結果就會導致民間信用緊縮,這也為何台灣以及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明明沒有次貸問題,但卻受創嚴重的原因,因為仰賴傳統產業與電子零件出口貿易提升經濟主體的國家是經不起進口國債務問題與信用緊縮危機的!

《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是比較站在政府政策面來評論金融危機的發生與預防,魯比尼(Nouriel Roubini)宣稱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人類絕對有能力預測甚至避免這些風暴的發生。偉晉認為,就心理學來看,多數人無法從中學到教訓。且就個人而言,我們可能做到的事其實有限,加上政府政治的運作經常會與財團利益綑綁在一起,難免有失社會公平性,甚至政府的官員多半是學術象牙塔出身的學者,對於危機的辨識或預防很難有效防堵這些災難。因此,筆者以一個投資心理學學者的專業角度來叮嚀各位,雖然災難很難完全避免,但經濟的危機其實可以藉由市場群眾的心理加以辨認;甚至我們觀察到大眾媒體流行什麼投資熱潮,就應反向思考並心生警惕;誠如杜拉克所說:「處理麻煩最好的方法就是一開始避免掉這些麻煩」,因為我們知道什麼金融商品對自己不利、或是沒有真正需要的時候,我們很自然的就不會去接觸。因為避開這些損失,在景氣不好的時候,我們也能穩定持續的投入正常的花費與學習活動上,不會顧忌到帳戶的淨值而自覺綁手綁腳。因此,無論是順境或逆境都應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危機對個人而言其實都有其正面意義,有學習的人以及沒有學習的人所領略的角度或格局絕對不同。因為我們知道如何避免從眾或淪為感官思考的奴隸,就能在危機恐慌加深之際,靜待氣氛與格局的反轉而蓄勢待發、一躍而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