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的金融危機,重創了很多銀行體系、國家經濟與股市,也宣告了衍生性產品泡沫的瓦解。在金融危機暫告緩解之際,大家不免想問:「下一個泡沫在何處?」
「泡沫」之所以稱為「泡沫」,從輝煌至湮滅,皆由人類心理所致;舉凡荷蘭鬱金香事件、美國鐵道熱潮、2000年科技泡沫……等,都是貪婪投機心理讓股價暴漲至無以為繼的局面。激發股市需求的主力應該是二次大戰嬰兒潮的人,亦即目前四十至六十歲的一代,他們炒熱了90年代的股市,當大家一窩峰把資金投入這個供需機器時,股市就不斷飆漲;也有一些大型法人,包括金融業者、投顧公司以及基金公司亦相繼從事同樣的蠢事,跟著將股價推波助瀾,正當所有金融財經專家一致看好後市表現時,往往情況反轉,股市在一天內暴跌,產生歷史上的崩盤紀錄。縱使這次危機解決,難保下一次不會發生類似的事件。正因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場;市場存在就是迎合人性、製作泡沫;況且以金融專業人員本身的聰明才智,一定會利用財務工程推陳出新,包裝出新的衍生商品;因此,人類從歷史中得到的教訓是:人無法從歷史中得到教訓。
《贏回財富》一書指出,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攸關經濟體系的生存。假如銀行不願貸款,而中小企業與新興企業又想力圖生存,就唯有股市籌措資金一途了;另外,股票上市的大財團如想要增資或開拓新的市場機會,以增加就業機會,亦須在股市中發行新的股票;如此一來,經濟才能成長。然而,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勢必衝擊國家財政負擔程度,甚而影響勞退制度的運作,以及投資於股市的報酬。
「人口老化」的結果造成扶養比例與供需比率的轉變。過去的一兩個世紀,許多國家的退休保險制度運作良好,且這套福利制度(由德意志帝國鐵血宰相畢斯麥所創)的基本假設符合當時情況,即人類平均壽命不過五十、六十歲。但是隨著近幾十年來醫療保健不斷進步,人類壽命不停延長,再加上少子化的現象,兩者所造成的直接影響是:國家退休保險帳戶將會入不敷出,政府保險體系可能崩潰。因此,過去所被認同的「終身保障」、「世代契約」面臨現在與未來嚴重的考驗,這亦是法定退休保險制度的一大誤解:許多人相信,他們都是暫時提撥固定金額至退休保險帳戶來供應自己未來的退休生活;但是,事實上,提撥出去的「預定金額」只是拿來支付目前退休者的退休金,說穿了,整個退保體制運作的模式形同「老鼠會」。這些一廂情願冀求未來退休保障的人應該知所警惕了,雖然以前繳納退休基金的人還是相信下一代可以保障上一代的退休金,但未來恐怕不能如此期待了!人口老化所形成的國家財務漏洞,將導致退保制度失去保障人民的作用。
此外,人口少子化以及老化的結果,亦會影響房市運作,導致人民購屋需求降低,景氣面衰落了,亦會影響年輕人財務支應的自由度。想要藉由賣屋以及租屋維生的退休族亦難以找到買主與房客了。由於需求減少,房地產價格不斷降低,都些皆是未來必須面對的投資風險,只可惜很少人有此憂患意識。
人口結構的變化更會影響股價指數。以前老一輩的人相信,從長期來看,股票是最具獲利性的投資工具,平均而言,只要長期持有股票,在十年內獲利都仍維持至少10%。當這些出生率最高的一代進入退休年齡時,他們會逐漸出脫股票以維持退休的經濟所需,於是股市的供應量就會明顯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出生率較低的一代卻無法買足這些市場中的股票,因需求降低,而致使股價自然下跌了。如果人口結構的難題一天不解決,到了幾年後,儲蓄與提款比率將會失衡,使股價容易下跌,賣壓亦容易產生,退休族逐漸改變資產配置觀念,紛而將股票轉至較安全的定存或債券市場。另一個問題是,人們極易聽從理專建議,將錢轉往新興市場,因新興國家年輕人較老年人多,購股意願較強,亦符合投資海外基金的期待。但是,事實上,早在去年或前年進場買新興國家基金者,最近都面臨定期定額贖回風險,甚至帳面損失平均約5成。
人口老化的問題,可能產生下一個經濟與社會的泡沫,造成國家退休保險制度的崩潰,房地產市場的衰敗,以及股市的獲利程度。如果再加上理財文盲的問題無法克服,民眾無法分辨各種財務陷阱與衍生性產品,勢必產生下一次的金融危機。如要有效解決,筆者認為必須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政府必須考慮研擬「人口遷入政策」以紓困目前結構性問題;二方面必須靠民眾自己自省自覺,透過財金知識的瞭解(如:投資心理學、股災療育),才是有效防範金融詐騙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