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我該學什麼,金錢地位能不請自來》培養自己「不可取代」的品牌力


「金錢」與「地位」是怎麼來的?按照傳統的想法,我們認為都是用勞力換取而來的,自己花多少工時以及用多少力量,就會得到什麼程度的結果。雖說在正常情況下金錢與地位需要我們長期努力,且一點一滴去獲得與建立的,但其實用對方法,金錢與地位可以「不請自來」的。請各位別誤會,偉晉並不是鼓勵大家去做傳直銷業,或是利用什麼「富爸爸賺錢系統」讓錢幫你工作;反而,我同時要提醒各位,小心這種誘導貪婪人性的「輕鬆賺錢術」或「讓錢流進來」的致富系統。理由很簡單,如果這套公式或系統如此好用,天下所有人早就知道了,為何他要告知你?實際上,參加這種致富系統的人可能成千上百,但幾乎沒有人成功靠這套系統賺大錢。偉晉常說,市場上販賣夢想的人往往都是利用大眾恐懼貧窮的心理皆因我們太想成功、太想發財,或不甘落入貧困的局面,而讓別人有機會可乘。

 我今天所要談的金錢和地位為何「不請自來」,反而是希望你要經過有系統的長期努力之後,讓你的品牌與名聲或甚至是客戶幫你推廣與宣揚,讓你在市場上或某個領域上自然產生一定的金錢與地位;如此的「不請自來」絕對不是靠著為人所詬病的騙術或爭議的產品而來。如同日本名經濟學博士原英資先生在其著作我該學什麼,金錢地位能不請自來一書中談到,金錢這種東西不應該自己去追求,而是由世人評斷你的價值後,主動支付你相應的額度,換句話說,錢應該是不請自來的。因此,你必須思考的是:如何擁有讓金錢不請自來的實力。

  原英資在19971999年曾經擔任日本大藏省財務官(相當於臺灣的財政部副部長),主掌外匯事務,被世人稱為日圓先生、外匯之神,曾與金融巨鱷索羅斯、美國前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並稱影響世界經濟最深的財經人士。他在我該學什麼,金錢地位能不請自來一書不斷強調「自我定位」的問題,認為生存在這個世界的每個人都必須先瞭解到,國界幾乎不能限制金錢和資源的流動了,世界已成為一個單一市場,而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市場中買東西,但有時候我們是賣方。當你是這市場中的賣方時,你要把自己當成「世界」這個單一市場當中的「商品」;你得自問:我的能力或勞力可以出售嗎?價位是多少?要如何在市場中得到較高的價位評等?

    所以,你得擁有專屬於自己的賣點或是獨特的專長,設法讓自己在該領域上具備無法被取代的專業能力或優勢智慧,才能維持你的高評等價位。這年代,每個人都能成為某個領域當中的專家;找出自己的優勢,知道自己能夠成為什麼領域當中的專家,是決定你身價高低的關鍵。在瞭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之後,也要看到別人與自己不同之處,然後學習;在評估與比較自己所具備的優勢與劣勢後,找到你擅長的事之後,專心做下去,做到這一行裡頭大家都知道你的能耐。只要能專精某一行,即便是再冷門的行業,金錢或是地位也會不請自來。

   

以上摘自我該學什麼,金錢地位能不請自來》一書,大是文化出版,內文加入一些筆者意見



    偉晉認為,能夠拋棄劣勢或捨棄不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是非常困難的,需要個人自己長時間的學習與改變才有辦法做到。一方面因為我們人類大腦演化的關係,人們的本性總是「以不變應萬變」,並且「一動不如一靜」,因為一旦面臨改變的抉擇,大腦總是會先浮現「萬一……怎樣,就會有……風險」的圖像,讓我們害怕做出改變,而適應在習慣的窠臼中;二方面,人都有從眾的心態或行為,導致讓我們不斷「自我依循」過去的行為模式,因為大家都怎樣做,所以我就跟著怎樣做。也許在過去工業時代行得通,但在現在這個「體驗經濟」「達密經濟」的年代,所講求的是創意與結果。所謂的創意與結果通常是個人「獨特性」所展現出來的不可取代性;如按照過去自我依循的思維,是不可能讓自己在市場中建立獨特品牌的

    以筆者自己來說,創業至今已有五年時間,在十八歲時後進入師範教育體系就讀,在畢業後也曾自我迷失位來發展的道路;但慶幸的是,我平時培養的閱讀、上課、學習的習慣,讓我在省思中檢討自己的職涯方向,評估未來教育市場的脈動與趨勢,發覺在那時候一般中小學教師工須其實已有飽和了,更遑論等到自己畢業後再投入,更是沒有競爭優勢;加上自己在社區大學任教的經驗,發現社會教育與成人教育有我切入的優勢之處,本身可以利正向心理學的知識智慧去形成我在投資心理學職涯發展心理學領域的主張與邏輯,因此從很早時候就完全切斷依循傳統師範模式的路徑,也很慶幸多年的努力,讓我從演講以及教學中得到更多學生的認同,也順勢建立自己的品牌與名聲,所以很能體會「金錢與地位不請自來」的意義了。

    傑佛瑞.克拉姆斯(Jeffrey A. Krames《聽彼得杜拉克的課》一書中指出,杜拉克每每在人生面臨抉擇的時刻,都能果斷的捨棄舊有的道路,而讓自己在陌生的道路中不斷試煉與嘗試自己。其實偉晉平常在教學場合也不斷強調這樣的觀念,你要建立品牌,首先就是要走「少有人走的」道路,並經過有系統的學習與自我瞭解後,明白自己的優勢潛能,是自己曝露在正向的「黑天鵝」事件與機運之中,才能進一步在市場奠立你的名聲和服務的價值性

    我想,金錢和地位不請自來的結果其實不是空談的概念,而是一種你願意嘗試與試煉自己的獨特能力後,在市場上得到他人的認同,金錢與地位都是自然的附屬物。偉晉所不斷強調的品牌力,不僅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即便今天你只是一位上班族,仍然要有『品牌力』的思維,想想自己如何在位置上創造他人或公司無法取代你的優勢能力,建議讀者可參閱上一篇著作《用三種有意義的轉變,走出自己的路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未來工作在哪裡》用三種有意義的轉變,走出自己的路


現代人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片段化,工作過量和時間高度壓縮的情況在未來幾十年會越演越烈,將會降低我們的專注力,破壞我們實際去觀察和學習的能力。可以預期的是,如果這種情況未改變,我們和下一代的工作生活將更瘋狂、更聚集於工作,也就失去隨興創造和玩耍的樂趣。這樣的結果,可能讓我們過於窮忙,成為未來的「新貧族」,不但無法變得很有錢,還可以損失我們生活的品質和淨損心靈貨幣。最近偉晉甫看完《未來工作在哪裡》一書,作者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在書中提出,有三種有意義的轉變來走出自己的路,將心得分享給讀者:

   
轉變一:從淺薄的通才到跨領域專才
    在高度連結的全球化和科技化世界,有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人和你具備相同的知識背景,他們拿比你低的薪水,卻能以更快的速度,運用相同的知識,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你必須更懂得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加強自己的專業深度,投入時間和資源建立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換言之,你必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和高手。
   
然而,只專精單一領域是很危險的,你的位置和專業領域有可能某天會被他人取代;一旦遇到經濟不景氣、大家一起放無薪假的時候,你很可能就是被列入資遣的人選之一。因此,你必須先在一個領域深度紮根,之後再跨越到相關領域,讓自己真正具備「不可取代性」的優勢。例如,同樣是電子工程師,每個員工們都是生產線上的「機器」,每天固定用同樣的模式組裝同樣的東西,大家看起來都是平凡且規格一致的小螺絲釘;但假如你擁有比別人多一項的優勢技能,具備「管理」或是「策略開發」的能力,就樹立了自己在公司的品牌定位。在這跨領域的發展過程中,你必須積極開發和運用自己的知識資本,這也就是偉晉平時所說的,藉由上課、閱讀、學習以及深度對談等方式,去累積自己多元廣博的知識,才能淬鍊自己的智慧。如果你過度侷限自己原來的領域或在你的岡位上疲於奔命,就會無形中喪失瞭解自己潛能或持續學習的機會
   
未來十年,除了一向深具價值的職業生涯外,包括微型創業、開創社會企業及推動草根運動在內的職涯發展方向將變得很重要,愈來愈多企業將重要工作外包給獨立作業的個體戶。個體戶的工作模式是提供你運用與結合領域專才以及建立個人品牌的機會,比如媒體應對訓練師、創意顧問、家庭教育顧問……等等。
   
也因此,你可以把你熱愛從事的事情當成是你工作,在結合你的技術,就可以是這塊市場領域的賣點。而追求自己的志趣對於未來工作生涯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找到自己愛做的事,就比較可能堅持下去,而且把它當作有意義的經驗;到了此種境界後,工作背後的驅動力不再是獲取高報酬和滿足消費慾望,而是創造性的體驗和意義。在傳統官僚體制或公司中,我們習慣根據別人付我們多少報酬,而不是自己生產了多少,來定義自我價值和工作的價值,這使得我們對於自己越來越疏離,在找不到自己熱情或興趣的時候,你的工作就不可能展現明顯的創意結果。偉晉自己也是微型創業者出身的,所以在此較能愷切的將我的看法說出來。


轉變二: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對於如何成為贏家,我們必須有不同的思考。你渴望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群眾智慧有助你出人頭地。這正是未來你要成功的第二個重大轉變: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在我們職涯與人生過程中,社會資本,也就是所擁有的人脈,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人脈有兩種:一種是與你志同道合的親密戰友,你們的關係緊密穩固,能帶給你莫大喜悅。150法則》一書中告訴我們,我們的大腦一生中只能最多容納150個人際關係,但是真正與你有真誠且親密互動大約只有15人,你可以把這些親密朋友視為你的人生導師,大家透過共鳴的交集,才能讓關係更加和諧、信任與融洽,你們是互相影響且能共同成長的。另一種則是你的創意智囊群,你們雖然關係比較淡薄,但他們能讓你連結到各種不同的群體;而這些關係和網絡的深度及廣度未來將變得愈來愈重要,你必須刻意建立並經營人際網絡。例如平時我們在某個場合或在網路facebook認識的人,也許你跟他不是很常往來,但這樣的關係聯結卻可以發揮很長期且微妙的作用;如同之名企管顧問理查‧科克(Richard Koch《超級關係》一書中告訴我們,構成我們人際關係網路的人有三種,一種是「強連結」,又一種是「弱連結」,第三種是「社群」,其中強連結是指我們的親密朋友或家人,弱連結是與我們泛泛之交、不太熟識的人,但是弱連結卻可以帶來寶貴的知識、機會與創新,他的人際力量有時後可以超越強連結關係。所以,就《未來工作在哪裡》一書所說,我們平時必須要創造、培養並利用這些弱連結關係,縱使對方只是你facebook朋友名單的一員,你仍然可以從平時的「按讚」、「轉分享」或討論與回答問題中,知道對方是不是認同你,你也能判斷在某些方面直接或間接互動中可以得到什麼收穫,而說不定哪天你的發展機會就是從這些弱連結關係中產生的。
   
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發現,求職的主要資源來自朋友的朋友,或不太熟的泛泛之交。這些人往來的圈子和你不一樣,反而能提供不同的資訊。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只和熟人、鄰居、同事在一起,他們的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他們不太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因此,維持一個龐大鬆散的泛泛之交的網絡有個好處,你的資訊來源會變得更寬廣,因為你認識的人背景愈多樣,你的資訊來源就愈廣泛。你就可以利用這樣的關係連結來交換彼此經驗、知識並結合人脈社群之中共有的資源,求取創新的機會。
   
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認為,想建立創意智囊團,不能只有「推力」,只是一味地想多接觸一些人、多記幾個名字、廣結人脈;也必須有「拉力」,讓不同的人都對你產生興趣,把他們吸引過來。偉晉個人認為,人脈的締結主要不是靠路上或社交場合不斷發名片,不斷推銷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與外在修養,自然會吸引一些與你同頻率以及有共鳴層次的人過來


轉變三:從貪婪的消費者變成熱情的經驗創造者
    情感資本對我們職涯發展過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心靈力量,情感資本關係著我們自我暸解的程度,以及夠不夠勇敢採取行動。你必須認真思考你想過什麼樣的工作與生活。偉晉平時常在說,我們必須夠瞭解自己、同理自己,才能找到我們真心想要過的生活,並且努力實踐。
   
過去幾十年來,如何讓工作與生活變得更平衡,一直是備受重視的議題。許多人漸漸領悟到,工作最重要的是累積經驗,而非賺取更多的金錢與物質。未來我們將逐漸揚棄金錢與消費至上的心態。傳統工作觀追求的是高薪酬和高消費,過去二十年來,已開發國家中許多人愈來愈貪得無厭,拚命花錢和消費。這種工作觀帶來的後果愈來愈明顯;拚命工作賺錢,把賺來的錢拿來消費,從中得到滿足與快樂,這樣的傳統工作觀已不合時宜。
   
傳統工作觀的核心概念是:工作是為了賺錢,但當我們前瞻工作的未來時,我們必須問:工作真的只是為了賺錢嗎?當然無庸置疑,金錢在工作中扮演關鍵角色。如果我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報酬根本不敷所需,工作可能帶來的其他體驗就變得毫無意義。然而我們開始明白,更多的金錢根本買不到更多的快樂。那些受傳統工作觀影響的人會高估金錢和地位的重要,低估豐富的體驗帶來的快樂,但實際上工作和生活中的許多樂趣都無法用價錢來衡量。工作生活中能帶給你最大樂趣的部分往往是非賣品,幾乎都無法在市場上用金錢買到。
   
沒有人強迫我們非得每個週末加班不可,或只花很少的時間陪小孩,正如同其他人也不是被迫買豪宅和名車一樣。如果我們想行使自由意志,就必須做出選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總是找得到替代方案。因此,在思考工作的未來時,我們必須深思熟慮後審慎抉擇,而不是在不自覺或被動度日的情況下,遵照老闆的指示或遷就他人的期望而讓選擇自然發生,卻始終不肯好好自己承擔責任,如此只會導致在我們需要勇氣的時候表現怯懦,在應該自我克制的時候卻有勇無謀。
   
我們已經看到愈來愈多Y世代年輕人希望工作的目標不只是為了賺錢和消費。反而當選擇增多,選擇的後果也愈來愈清楚之後,許多人將選擇既能實現個人抱負、又能保有平衡生活的工作方式。未來我們將不再拚命追求大量消費,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志向與熱望,例如家庭生活品質、對朋友的深度關愛,或開創既有趣又有意義的工作生涯,或重新聚焦於創意和藝術。  
 
  正向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如果從事自己熱愛且有意義的工作,就會較能享受工作的歷程,才能產生忘我的「心流」(flow)效應。偉晉認為,一旦真心投入自己的工作,就會提高工作的創造力,也會不斷有成就自己與突破自己的經驗發生。
   
以上三種有意義的轉變是由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在《未來的工作在哪裡》一書所提出,內容加入偉晉個人見解,希望可以讓各位從中獲得一些啟示。在「達密經濟」時代來臨之際,每個人都能力利用自己本身「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來組織自己的樂趣、工作或生活。你對任何一項領域的事物越能熱衷且專注,你就越能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呈現你的本能、專業與生存的方法。讀者可參閱筆者在2011/6所發表的文章《達密至上的年代來臨了》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為什麼你無法致富》投資心理學教你洞悉10項心理偏誤


每個人投資的目的往往都是為了要「致富」或讓自己有餘裕的
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但長期下來,根據統計結果,市場上只
5~10%的人有賺錢,大約90~95%的投資人都是賠錢的。研究投資心理學多年,筆者在很多講課地方都會不斷強調,我們要先學會「智富」,再來談「致富」,因為你要先充分認識自己,才能知道觀照自己的內在需求以及投資性格,進而才能知道自己不適合投資什麼,避開一些錯誤的理財商品或投資方式,才能把心力放在對的事情上面。

    正如美國知名投資大師兼精神科醫師理查.彼得森(Richard L. Peterson《投資人的大腦革命》一書中所說,當投資人明白投資最重要的關鍵就在「心理面」時,就是你的獲利來源了肯恩.費雪(Ken Fisher《投資最重要的3個問題》一書也說,在今日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投資成功的最佳方法是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事。可是有許多人,不論專業或業餘,都認為自己不可能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於是繼續根據「傳統智慧」來進行市場操作,但這些傳統智慧往往只有「傳統」而沒有「智慧」。什麼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什麼又是大家都不知道的事?偉晉認為,大家都知道的事包含媒體新聞或報章雜誌上面的企業新聞或財報結果,或是單憑各種技術指標來研判股市的漲跌價位或預測未來,這些東西一旦大家都知道,你就沒有任何優勢,股價也會立即反映出來,何況股票的主力難道不知道你在想什麼?因此,許多人的投資失敗,不是在於技術指標或財報看得不夠清楚,而是根本不瞭解自己,也就不能夠看到自己的心理偏誤以及與投資的悲喜情緒共處。尤其股市常有超漲或超跌,違反市場效率性是常有現象,但我們的演化腦(蜥蜴腦、爬蟲腦)經常讓我們在焦慮的時候更加恐慌,或在歡樂的時候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讓我們更加亢奮以及增強自己的自信。

    我們常有說不出理由的投資偏好或禁忌,行為財務學大師史塔曼教授(Meir Statman《為什麼你無法致富》一書中指出投資人最常犯的十項錯誤,加入偉晉個人見解,供大家參考:

1.代表性偏誤:投資人常依賴自己的直覺尋找一再出現的模
   式,例如:我們認為現在績效排名第一的基金經理人,日後
   的操作績效也會比較好。但是,95%上的基金經理人都無
   法長期打敗大盤,甚至常會看到這些經理人或投信法人
 「散戶」還要「散戶」,在投資績效或基金漲幅飆升時,不
   斷的調升目標價位或加大投資部位。

2.框架偏誤:投資人總以為只要下功夫做好功課,就能擊敗市
   場,這就像把網球比賽當成對著練習牆打球,將難以招架球
   技更好的專業人士回擊。當我們準備進行交易時,總會預想
   另一頭的笨蛋是誰,但其實笨蛋就是自己!

3.可得性偏誤:投資人看到自己的朋友或鄰居賺錢,就會高估
   自己贏錢的機率。就像我們去Casino裡面,玩吃角子老虎賠
   錢時,機器總是悶不吭聲;一旦有人贏錢,硬幣就掉得震天
   價響,加上閃爍躍動的燈光,誇大了贏錢的可能性,讓你認
   為贏錢是常有的事,這正是許多金融商品慣用的行銷手法。
   相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其他方面,比如你去參加明星歌唱賽,
   看到很多排你前面的人都不斷挑戰過關,有人還贏得百萬獎
   金,加上現場歡騰的興奮氛圍,就會讓你陶醉在美夢中,告
   訴自己努力就會有所回報。

4.確認偏誤:投資人常漠視自己的賠錢紀錄,只記住賺錢的交
   易紀錄,以證實自己的選股能力高明。我們在準備投資當
   下,會去不斷尋找與我們想法相同的說法或資訊,但忽略反
   面例證或聲音,導致自己錯估了風險。日常生活中加盟別
   人生意或參加國家考試都是,縱使只有1%成功機率,但我
   們只會想到自己的朋友也成功了,或是看到檯面上所有樂觀
   的資訊(例如:未來趨勢)來支持你。

5.後見之明偏誤:若投資某支股票剛好有不錯的結果,我們會
   歸因於是自己的天份,以為自己早就看出該公司是個好標
   的。電視台的分析師或投顧老師也是利用這種手法來招收會
   員,不斷強調自己上次說某檔股票買進價位是多少,不斷
   :「老師在講,你們有沒有在聽?」而事實上,他可能上
   次只是淡淡帶過,大家也沒聽說過。

6.樂觀情緒和過度自信:不切實際的樂觀情緒和過度自信,會
   激勵投資人進場交易,誤以為自己可以擊敗市場。根據群眾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是群聚的動物,一旦看到或聽到大家往
   某個方向走,心裡會很安定,甚至被樂觀的氣氛所影響,最
   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家一起去證交所看盤,對著螢幕大牆喊叫
   與討論。

7.控制的錯覺:完形心理學研究顯示,「整體大於部分之
   和」,人看到不完整的事物時,會用自己的想像去建構或填
   補事情的整個面貌。在投資領域也是如此,投資人常常在缺
   乏控制感時,會去相信各種明牌或遵循各種技術指標,以
   股票線圖顯示多頭排列就會不斷漲下去,殊不知多頭排列後
   瞬間回檔的情形其實很常見。

8.恐懼心理:對虧損的恐懼,使得投資人無法做出理性的決
   定,很難在股價重挫後逢低承接股票。回想2008年台股,許
   多人套在50007000點,跌到4000 餘點了,累積的焦慮情
   緒讓你恐慌性出脫持股,甚至到了底部讓你連買都不敢
   進,因為你還沒從悲觀與傷痛情緒中恢復。

9.憤怒情緒:憤怒的情緒會誘發冒險行為並加快決策的速度,
   使投資人低估自己發生虧損和產生不良結果的可能性。根據
   大腦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人在憤怒時,大腦前額葉皮質作用
   會降低,由杏仁核和腦島主控你的信念與想法,讓你在受困
   或負面的感受當下,承擔更多的風險,讓自己遭受萬劫不復
   的局面。

10.群聚行為:就是偉晉平時說「從眾行為」,尤其在金融
     市場人的從眾習性更是如此。當我們周遭多數人買股票賺
     了錢,就會開始散佈這些消息,造成大家一窩蜂的買進股
     票。反之,在極端空頭市場也是,當身邊的人也是陸續
     賠或集體殺出持股時,我們也會受到影響,一窩蜂的逃
     離,造成主力所說的「恐慌殺盤就是買點」現象。


           以上10點是現代投資人最常犯的10種心理偏誤,偉晉平時在部落格或公開演講場合也有提到,但自己閱讀了《為什麼你無法致富》一書後,加上之前在《投資人的大腦革命》、《黑天鵝效應》、《投資人宣言》等書內容所看到的,發現史塔曼教授將普遍共同的心理偏誤現象一次列舉出來,故在此與各位讀者和學員分享偉晉的心得,也在此叮嚀各位,投資獲利最重要的不是「技術面」、「消息面」或「基本面」,而是投資人的「心理面」,90%的人往往在沒充分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就進場投資,甚至一生都不知道真正盲點,因為無法克除心理偏誤,就很難投資成功。

        在職涯發展上也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的「心理面」,你夠瞭解自己,才能知道自己不適合走哪些領域,避開不必要的錯誤,並且明白自己盲目的跟著大家考證照、參加熱門的考試都是本末倒置的。因此,我們應該先觀照並同理自己,才可能知道我們要的是什麼,才不會做了自己不適合或討厭的工作而浪費了自己的人生(筆者遇過許多中年危機個案皆是如此)。如果有長期觀看我文章的人一定會發現,我常把投資和職涯發展一起帶出討論,原因很簡單,因為成功的投資往往是成功人生的延伸,這點留待讀者細細體會之。以上共勉之。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鐘偉晉線上免費課程公告

下週一我接受RICHTOWN智富堂的線上課程主講邀請,6/11晚間19:30網路上live播出,題目是"透視自己理財障礙的病源",歡迎各位朋友們屆時收聽,給予小弟指教,該線上公司說課程可免費試聽,只須上網註冊即可。進去註冊之後系統會確認資格,之後登入課程頁面點選"L課程" 就可以看到我的講題。註冊網址如下  http://www.richtown.com.tw/r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