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晉-投資與管理心理學部落格
本部落格為國內極少數「非營利性質」的知識專業平台,以重塑「投資心理」為目的,以提昇「個人經濟力」、「情緒幸福感」與「投資決策力」為創設宗旨,為每位參與知識交流的讀者而生,歡迎您的加入!如有專訪、授課或演講邀約,請洽wageiverson@gmail.com
2013年7月31日 星期三
股票投資的過度自信與預防
為什麼人們會有過度自信傾向,其實是人類爬蟲腦(蜥蜴腦)演化而來;文明的進步讓我們可以運用各種工具有效率的完成大大小小的事情,但我們的人腦依然保留原始物性,我們的腦擁有保護我們趨吉避凶的保護機制,會根據環境中任何預示的線索加以判斷,並做出反應。想像一下,當人類還是原始的山頂洞人時,是如何與天災和猛獸對抗,還是用我們的眼睛和耳朵來看東西與聽聲音,據以察覺環境中產生變化的蛛絲馬跡;尤其是男人天生以狩獵為主,習慣獵殺與逃命這樣的生存模式,來保護自己以及洞穴中的家人,所以早就練就一身憑直覺與經驗來逃避危難的本領了。久而久之,我們知道看到什麼東西或聽到什麼聲音就要避開,屢試不爽,因而也會在各種生活行為中進行經驗的移轉的學習遷移;無奈的是,這樣的保護與行動機制模式在投資理財上往往不能保護我們,還讓我們因為情緒的共伴效應,而追高殺低或是過度交易。
在股票投資上,過度自信的產生,就是因我們以為對股市環境能夠有效掌握,以為我們能夠駕馭整個市場,因而產生控制錯覺。雖然有些人都自己自己只是散戶,很難跟主力群或作手對抗,但我們還是執意進場買賣,這是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賦予自己投資人的角色認同,投資人的義務就是要投資股票;因為要投資,所以我們必須告訴自己,一定有方法可以讓自己在市場趨吉避凶,並且賺到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有下列各種行為傾向:
(一)迷信技術線型與各種技術指標
我們都以為憑藉某種可靠的技術指標或線圖,就能有效預測股市的漲跌,作為交易的判斷;但事實上,許多指標都是對股市行情的穿鑿附會,許多有意義的趨勢也都是事後才會成立。德國股神科斯托蘭尼說過,技術線型可能讓你賺錢,但肯定讓你賠錢,以他縱橫股市長達80年的經驗,對於股市線型作為投資判斷的依據,都存有質疑了,更何況是我們?但我們還是認為,只要學好某套系統或指標工具,就能讓我們賺到錢。根據完形心理學的研究,有項規則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曾有人做過實驗,當我們看到一張線圖且在不告知該檔股票為何、以及線圖的顯示期間時,我們就會直接用我們的直覺、舊有經驗來判斷未來走勢,腦海就會浮現過去曾有類似的飆股走勢就是這樣……於是在心裡面就會自動幫他預設未來的走勢模樣,如走abc或一二三四五波,在此情況下,我們就會強化自己的控制錯覺,堅信未來的走勢一定是這樣;弔詭的是,當研究人員公布下一張線圖,該圖為上一張圖的後勢漲跌情況時,幾乎有80%的人都判斷錯了,在那曾經為多頭架構的線型,卻在下幾個交易日出現瞬間反轉。因此,假若今天是真實的交易情況,恐怕那80%的人難逃賠錢命運了。我常說,如果你覺得技術線型是可靠的,會不會有主力利用你這個弱點,故意營造出突破向上的趨勢,把貨倒給你呢?
(二)短進短出而過度交易
主張短進短出的投資人經常認為在股市很難賺大錢,這也是事實,他們說得也沒錯;但錯是錯在選擇短進短出的行為理由,無怪乎是懼怕股票漲了之後跌下來就沒得賺了,或是如果跌深就很容易套牢,因此寧願賺一點就跑。事實上,每個人的投資習慣與風格無關對錯,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就好;但關鍵在於,你能不能清楚你的投資邏輯。我常看到很多人把一些價值股或成長股拿來作為短線操作的對象,這樣很可能讓你賺錢沒有錯,但說實在的也浪費了價值投資的藝術運用;當然,最致命的在於,許多人無法真正對所持股票有充分認識,就進場投資了,第一次短進短出賺了錢,第二次以及第三次的累積經驗就能駕輕就熟,但不保證這種漲跌模式能永遠持續下去,結果是很多人在前幾次賺了小錢,但在最後一次因為突發性大跌而套牢其中,出場後把前幾次的錢都賠掉了。在我身邊的人如果有主張短進短出的,我都會問他們說,你能確保每一次賣出後再下一次買回嗎,且能確保讓自己不賠錢喔?但截至目前為止,有太多的例子告訴我,這些人很多都沒有賺到大錢,反而因過度交易而增加周轉風險。
(三)非理性的孤注一擲
第三種過度自信經常是我們在我們身逢絕境,抱著最後一口氣與環境對抗的非理性行為,例如我們常看到在股票套牢後,於下跌過程中不斷向下攤平,甚至使用融資槓桿,企圖期待股價產生反轉格局,扭轉自己目前的賠錢情勢。會產生這種致命的投機行為,往往是我們對目前劣勢存有反抗的抵抗心理,於是在腎下腺素作用下,以及在腦島的中介活動下,追求報酬系統凌駕了大腦皮質的理性監督效力,使得我們不惜一切代價,企圖以僅剩的籌碼畢其功於一役。這種現象在股市投資很常見,我們常會看到在股票大跌過程中融資不斷增加,就是因為我們相信自己還有最後的翻盤機會。各位看看這一路下跌的宏達電,是否如此?
我們都自以為不是普通人,這種過度自信行為在金融專家或各種技術員更常顯現,因此才會有此一說「專家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要完全克服過度自信的認知偏誤,絕非一時可成,需要長期且持續的努力,才有辦法去降低大腦天性對我們投資決策的干擾。因此,除非你有經過後天的自我教育或訓練,來鍛練你的腦,否則的話很難克除演化腦的作祟。我們的人腦有兩層認知系統,第一層是第一認知系統,讓我們在第一時間憑情緒、直覺與感覺來判斷事物,第二層認知系統是經過大腦前額葉皮質的活動,來對行動決策做出判斷,或是檢討與反省我們的計畫。是故,我們要讓自己不讓過度自信產生的控制錯覺所愚弄,就必須讓我們第二認知系統發生有效的箝制力。我認為可以透過下列方法來加以預防:
(一)少看電視與雜誌
電視與雜誌的各種投顧分析師對產業或股價趨勢的預測,都可能與投資人的利益與立場相互衝突,或是即使他們出於專業的認知與判斷,都還是有可能出錯,尤其財經名人或電視明星更是如此,所說的話代表整個市場,會讓人產生崇拜與盲信的聲望效應。因此,少看電視與雜誌絕對是降低過度自信的預防之道。
(二)書寫投資日記
過度自信會產生其他的認知偏誤,例如我們對自己能力表現的事後歸因,我們認為自己賺了錢是自己眼光獨到,這種過度自信如果不加以釐清與透視,可能會讓自己下次踢到鐵板。因此,要檢核自己投資當下的心理判斷是否正確時,書寫日記是個好方法。在我們決定買進某檔股票時,就可在成交後立即寫上自己買進的理由,例如這檔股票未來有和價值發酵的地方,以及為何選擇這個時間點買進……等主要問題。這樣等我們事隔幾天、幾個月或幾年來看,就能清楚檢驗那時候的投資判斷理由是否正確,也能看出自己的投資是眼光精準或是狗屎運。
(三)持續閱讀書籍
有關投資理財的書籍,我都會在演講或講課場合跟學員推薦,舉凡漫步華爾街、窮查理的普通常識、買對基金賺大錢……等書,在此很難把所有書目列舉,只能簡單講一下判斷購買的原則:第一,該書的內容排版必須字體密實,無穿插有推銷或宣傳之虞的照片或圖片;第二,不能有空泛且無理論或科學依據的言論,例如以陰陽五行來預測股市;第三,作者最好與你無直接的利益衝突,不能以打書為名來進行推銷金融商品之實。我相信市面上每年出版的好書絕對讓你三年也看不完;重點是,有誰長期且有紀律的持續閱讀,且有誰真正相信閱讀的力量能幫助自己投資成功?
以上是我對過度自信行為的一些基本分析,並講述自己認為可以避免過度自信的一些方法,在買進股票時是如此,賣出股票時亦然。每個人都有過去,你的過去我來不及參與,但願我們一起克服過度自信的認知偏誤與投資行為,以共創美好的未來!
2012年7月2日 星期一
《我該學什麼,金錢地位能不請自來》培養自己「不可取代」的品牌力
2012年6月28日 星期四
《未來工作在哪裡》用三種有意義的轉變,走出自己的路
■轉變一:從淺薄的通才到跨領域專才
在高度連結的全球化和科技化世界,有數以千計或甚至數以百萬計的人和你具備相同的知識背景,他們拿比你低的薪水,卻能以更快的速度,運用相同的知識,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你必須更懂得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色,加強自己的專業深度,投入時間和資源建立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換言之,你必須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和高手。
然而,只專精單一領域是很危險的,你的位置和專業領域有可能某天會被他人取代;一旦遇到經濟不景氣、大家一起放無薪假的時候,你很可能就是被列入資遣的人選之一。因此,你必須先在一個領域深度紮根,之後再跨越到相關領域,讓自己真正具備「不可取代性」的優勢。例如,同樣是電子工程師,每個員工們都是生產線上的「機器」,每天固定用同樣的模式組裝同樣的東西,大家看起來都是平凡且規格一致的小螺絲釘;但假如你擁有比別人多一項的優勢技能,具備「管理」或是「策略開發」的能力,就樹立了自己在公司的品牌定位。在這跨領域的發展過程中,你必須積極開發和運用自己的知識資本,這也就是偉晉平時所說的,藉由上課、閱讀、學習以及深度對談等方式,去累積自己多元廣博的知識,才能淬鍊自己的智慧。如果你過度侷限自己原來的領域或在你的岡位上疲於奔命,就會無形中喪失瞭解自己潛能或持續學習的機會。
未來十年,除了一向深具價值的職業生涯外,包括微型創業、開創社會企業及推動草根運動在內的職涯發展方向將變得很重要,愈來愈多企業將重要工作外包給獨立作業的個體戶。個體戶的工作模式是提供你運用與結合領域專才以及建立個人品牌的機會,比如媒體應對訓練師、創意顧問、家庭教育顧問……等等。
也因此,你可以把你熱愛從事的事情當成是你工作,在結合你的技術,就可以是這塊市場領域的賣點。而追求自己的志趣對於未來工作生涯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找到自己愛做的事,就比較可能堅持下去,而且把它當作有意義的經驗;到了此種境界後,工作背後的驅動力不再是獲取高報酬和滿足消費慾望,而是創造性的體驗和意義。在傳統官僚體制或公司中,我們習慣根據別人付我們多少報酬,而不是自己生產了多少,來定義自我價值和工作的價值,這使得我們對於自己越來越疏離,在找不到自己熱情或興趣的時候,你的工作就不可能展現明顯的創意結果。偉晉自己也是微型創業者出身的,所以在此較能愷切的將我的看法說出來。
對於如何成為贏家,我們必須有不同的思考。你渴望在人群中脫穎而出,群眾智慧有助你出人頭地。這正是未來你要成功的第二個重大轉變:從孤立的競爭者變成創新的連結者。
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發現,求職的主要資源來自朋友的朋友,或不太熟的泛泛之交。這些人往來的圈子和你不一樣,反而能提供不同的資訊。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只和熟人、鄰居、同事在一起,他們的生活圈子和你差不多,他們不太可能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因此,維持一個龐大鬆散的泛泛之交的網絡有個好處,你的資訊來源會變得更寬廣,因為你認識的人背景愈多樣,你的資訊來源就愈廣泛。你就可以利用這樣的關係連結來交換彼此經驗、知識並結合人脈社群之中共有的資源,求取創新的機會。
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認為,想建立創意智囊團,不能只有「推力」,只是一味地想多接觸一些人、多記幾個名字、廣結人脈;也必須有「拉力」,讓不同的人都對你產生興趣,把他們吸引過來。偉晉個人認為,人脈的締結主要不是靠路上或社交場合不斷發名片,不斷推銷自己;最好的方式是不斷提升自己的層次與外在修養,自然會吸引一些與你同頻率以及有共鳴層次的人過來。
情感資本對我們職涯發展過程中也是很重要的心靈力量,情感資本關係著我們自我暸解的程度,以及夠不夠勇敢採取行動。你必須認真思考你想過什麼樣的工作與生活。偉晉平時常在說,我們必須夠瞭解自己、同理自己,才能找到我們真心想要過的生活,並且努力實踐。
過去幾十年來,如何讓工作與生活變得更平衡,一直是備受重視的議題。許多人漸漸領悟到,工作最重要的是累積經驗,而非賺取更多的金錢與物質。未來我們將逐漸揚棄金錢與消費至上的心態。傳統工作觀追求的是高薪酬和高消費,過去二十年來,已開發國家中許多人愈來愈貪得無厭,拚命花錢和消費。這種工作觀帶來的後果愈來愈明顯;拚命工作賺錢,把賺來的錢拿來消費,從中得到滿足與快樂,這樣的傳統工作觀已不合時宜。
傳統工作觀的核心概念是:工作是為了賺錢,但當我們前瞻工作的未來時,我們必須問:工作真的只是為了賺錢嗎?當然無庸置疑,金錢在工作中扮演關鍵角色。如果我們從工作中獲得的報酬根本不敷所需,工作可能帶來的其他體驗就變得毫無意義。然而我們開始明白,更多的金錢根本買不到更多的快樂。那些受傳統工作觀影響的人會高估金錢和地位的重要,低估豐富的體驗帶來的快樂,但實際上工作和生活中的許多樂趣都無法用價錢來衡量。工作生活中能帶給你最大樂趣的部分往往是非賣品,幾乎都無法在市場上用金錢買到。
沒有人強迫我們非得每個週末加班不可,或只花很少的時間陪小孩,正如同其他人也不是被迫買豪宅和名車一樣。如果我們想行使自由意志,就必須做出選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總是找得到替代方案。因此,在思考工作的未來時,我們必須深思熟慮後審慎抉擇,而不是在不自覺或被動度日的情況下,遵照老闆的指示或遷就他人的期望而讓選擇自然發生,卻始終不肯好好自己承擔責任,如此只會導致在我們需要勇氣的時候表現怯懦,在應該自我克制的時候卻有勇無謀。
我們已經看到愈來愈多Y世代年輕人希望工作的目標不只是為了賺錢和消費。反而當選擇增多,選擇的後果也愈來愈清楚之後,許多人將選擇既能實現個人抱負、又能保有平衡生活的工作方式。未來我們將不再拚命追求大量消費,取而代之的是其他的志向與熱望,例如家庭生活品質、對朋友的深度關愛,或開創既有趣又有意義的工作生涯,或重新聚焦於創意和藝術。
而正向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如果從事自己熱愛且有意義的工作,就會較能享受工作的歷程,才能產生忘我的「心流」(flow)效應。偉晉認為,一旦真心投入自己的工作,就會提高工作的創造力,也會不斷有成就自己與突破自己的經驗發生。
以上三種有意義的轉變是由林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在《未來的工作在哪裡》一書所提出,內容加入偉晉個人見解,希望可以讓各位從中獲得一些啟示。在「達密經濟」時代來臨之際,每個人都能力利用自己本身「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來組織自己的樂趣、工作或生活。你對任何一項領域的事物越能熱衷且專注,你就越能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呈現你的本能、專業與生存的方法。讀者可參閱筆者在2011/6所發表的文章《達密至上的年代來臨了》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為什麼你無法致富》投資心理學教你洞悉10項心理偏誤
斷的調升目標價位或加大投資部位。
們只會想到自己的朋友也成功了,或是看到檯面上所有樂觀
的資訊(例如:未來趨勢)來支持你。
次只是淡淡帶過,大家也沒聽說過。
2012年6月6日 星期三
鐘偉晉線上免費課程公告
下週一我接受RICHTOWN智富堂的線上課程主講邀請,6/11晚間19:30網路上live播出,題目是"透視自己理財障礙的病源",歡迎各位朋友們屆時收聽,給予小弟指教,該線上公司說課程可免費試聽,只須上網註冊即可。進去註冊之後系統會確認資格,之後登入課程頁面點選"L課程" 就可以看到我的講題。註冊網址如下 http://www.richtown.com.tw/reg
2011年7月3日 星期日
《黑天鵝語錄》箴言摘錄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在2008年有名著作《黑天鵝效應》中警告世人:我們是怎樣欺騙自己,以為自己知道的比實際上知道的還多。我們總是只看到無足輕重的事情,而大的事件卻繼續在你我的驚嘆聲中出現,並形塑著這個世界。而所謂的「黑天鵝」事件具有三種特性,其一是「不可預測性」,其二是「衝擊力強大」,其三則是,一旦發生以後,我們會編造出某種解釋,使它看起來不如實際上那麼隨機,而且更易於預測。《黑天鵝效應》此書是鐘偉晉此生最喜愛的書籍之一,其內容包含了科學、哲學、社會學與投資學;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慣以譬喻方式來闡述一些人生哲理,足以讓我們反覆深思與自省。塔雷伯在最近新著《黑天鵝語錄》中更表示,身為知識有限的人類,我們在面對沒有觀察到、不可見也未可知的事物時,會把生活和世界硬生生擠進界定分明的商業化觀念、簡化的分類、特別打造的辭彙和經過包裝的敘事文章裡,藉以消除內心的緊張。這種種行徑,有時會造成爆炸性的後果;更有甚者,我們對這種削足適履的倒退行徑似乎渾然不覺,就彷彿裁縫師因為交出了完全合身的西裝而洋洋得意,殊不知自己以手術改掉了顧客的手足長短。舉例來說,很少人意識到我們正在透過藥物改變學童的腦袋-我們要他們去順應學科制度,而不是為他們量身打造學科制度。
在閱覽完《黑天鵝語錄》後,摘錄裡面警語,在此加上個人心得如下:
一、要讓一個傻瓜破產,給他資訊就能得逞:
資訊時代的不幸是:資訊的毒害比益處增加的速度快很多。但沉迷於資訊、網路、媒體、報章的人多半都吞嚥不下這個概念:要把垃圾從人的大腦中移除,「知識」才可能進駐。偉晉說過,「資訊」不等於「知識」,更不等於「智慧」;在知識管理的年代,這些「資訊」多半是「雜訊」,電視更是播放給國中程度的人看的。況且筆者認為,花這些時間去看這麼多充斥「置入性廣告」的新聞或電視節目以及雜誌,不如挑選一本經典好書好好閱讀,其收穫絕對比看了100本X業週刊或財經節目還要多上很多。但可惜的是,許多成人、甚至年過半百的人卻過分倚賴某些「專業人士」以及這些人所提供給你的參考資訊,殊不知這些資訊早就是經過包裝或根本就是以「賣方」思維不斷鼓勵你如何「聰明消費」或「理財」;但這些資訊根本問題是與我們「買方」有嚴重的利益衝突,無法給我們客觀中立且受用的知識,其結果就是我們不斷讓自己的投資帳戶或退休金一點一滴被榨乾。請看看那些年收入動輒幾百萬的經理人以及投資顧問,他們的錢怎麼產生,以及你的錢怎麼不見的;大概就能體會傻瓜為什麼會破產,而且反覆當傻瓜。在此建議讀者也可參考《我的錢怎麼不見了》一書。
二、真正的飽學鴻儒,滿腹學問但甚少顯露;新聞記者或諮詢顧問則反是。
在《黑天鵝效應》一書中,Taleb曾提到偉大的哲學大師、同時也是《倒退的年代》作者安伯托‧艾可,他擁有一座藏書三萬冊的大型圖書館,其一生不斷追求各種學問與知識,並認為「未讀的書」比「讀過的書」還重要很多。我們所擁有的私人圖書館應該在自己財力許可範圍內,盡量讓藏書包含「你所不知之事物」。隨著年紀愈長,你所累積的知識就會愈多;而書架上讓你感到害怕、沒有讀過的書也會愈多。因此,我們在致力於學習過程中,應當以「反圖書館」思維去看待自己的知識領域;就Taleb看來,有些寡言的人用沉沒來掩蓋自己的聰明才智;但大部分的人不說話多是為了掩蓋自己欠缺的聰明才智。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必須思考發表的言論究竟對自己或他人帶來多少效用,而有些時候我們必須讓自己保持緘默,珍惜自己的智慧,並讓這些知識或智慧用於值得交談的對象或場合中。反觀,我們卻常看到許多打著「顧問」或「諮詢師」名號的人到處宣傳他們自認的「福音」,以突顯他們的專業。但其實,這些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多現實的事是無法用人的理性去提供建議或預測的。況且,顧問行業如果不能以客戶本位或站在「買方」角度去人著想,就失去工作本身原有的意義,「顧問」兩個字恐怕也只是美化而已!
三、在傻瓜看來是「浪費時間」的事,往往才是最值得投資的。
「時間」是很公平的生存資源,不論你的財產多寡、身分高低以及資賦愚鈍,每個人都同樣擁有24小時。也因此,大家都認為「時間管理」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但其實,管理時間是無意義的,要管理你的時間,不如先管理好自己的「生命」。多數人在意的是,是否能在規定的期限或是時間內完成某些任務或差事,比如開會送公文、幾點幾分下捷運抵達補習班補習……等等,但這些事情的結果對你的人生影響十分有限;真正決定我們生命品質的不是這些瑣碎小事,而是許多個人的職涯決策或一些生活與學習習慣。偉晉常看到,那些汲汲營營趕著例行差事的人,縱使每次都能完成工作任務,但其實生活以及人生卻是平庸或甚至紊亂不堪,他們忽略許多「不緊急」但「重要」的事,例如:閱讀、深度談話、學習……等等。管理大師杜拉克說過,「做對的事」遠比「把事情做對」還來得重要。筆者以為,聰明人與傻瓜明顯的分野在於「智慧」,傻瓜認為「學習」不重要,於是放棄自我瞭解與自我學習的歷程,導致讓自己生活過得乏味平庸,甚至愈來愈窮。在《花錢致富》一書中也提醒我們,人生最重要的投資往往是一些「無形」的投資,而非「有形」的消費;偉晉則認為,要評斷一個人的未來成功與否,就看他把時間與金錢投注在何處。
四、我信任所有的人,只除了那些自稱值得信任的人。
在管理大師杜拉克有生之年就已說過:「評斷一個人是否可信,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是做了什麼!」並且,《信任的深度》一書也告訴我們,預測一個人未來的承諾達成與否,必須端看他過去的軌跡紀錄。以每個人的人格來說,「品德」經常是日積月累的;如果一個人過去「做的」永遠比「說的」還多,且言出必行,則他未來同樣也會像現在這樣令人可信。反觀,我們經常看到某些特定行業的人,經常宣稱「以客為尊」,但經常與人爽約或更改時間;甚至有些時候,銷售的產品出了問題,經常又是態度大轉變,極力迴避責任與藉口不履行承諾,站在消費者立場,與他們交易的成本過大,無形中損失的是我們的時間。弔軌的是,Taleb自己也觀察到,一些最無信用的人反而最常宣稱自己是可信的。我們從他們的一些言行中,就可以窺見他們的人生也是混亂無章的,特別是他們經常在銀行業、傳直銷業、房仲業之間不斷離職與轉職,損失的則是他們自己的品牌形象。
五、不知道騙子有沒有想過,老實人也可能比他們還精!
到底這世界上是先有「傻子」還是「騙子」?筆者認為,市場有個有趣的現象,往往先有「需求者」,才出現「滿足他人需求者」;尤其在金融業以及華爾街,全都是有了傻子才有騙子,肥羊飼養著肥貓!在我看來,所謂的金融專業人士或是惡質的傳直銷商業者,往往都是憑藉一些粗糙的「專業術語」或「行銷話術」不斷針對不同的客人編織同樣的「美夢」,企圖讓你不自覺的替自己畫了大餅,相信自己的投資以及決定是可以造就美好未來的。其實,大家經歷過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少人逐漸從「連動債」衝擊中醒了過來,也開始明白那些產品並非如專業人士或投資顧問所言「既保本又能獲利」般的理想,也開始會去思考自己犯了哪些錯誤,這是我們感到樂見並欣慰的。就算是任人剝削的傻子也是會有覺悟的一天,到頭來那些處處由金融投資商品抽佣牟利的人也會變成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對象。其實,偉晉認為,那些從業人員、分析師等專業人士極度藐視我們的智慧,有些人並不如想像中愚笨;一個不說話保持緘默的人「不代表」他什麼都不知道!
六、對古人來說,預測歷史事件是對上帝(或眾神)的侮辱;於今則是對人類的侮辱-對某些人來說,不啻就是對科學的侮辱!
在《黑天鵝效應》一書中在專章提到「預測之恥」,作者Taleb告誡我們:「永遠不要尋求建議,因為建議是很廉價的!」只有在華爾街以及金融機構,我們到處可看到很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理財顧問或金融分析師提供許多對於未來的股價或景氣預測。在Taleb早期的職涯中,也曾擔任過證券營業員,其對於自己的工作必須提供不確定的「預測」,只為了能夠不斷吸引客戶花錢投資各種金融或證券商品,感到相當恥辱。感於「預測之恥」,他自己也從來不跟客戶提供任何預測。偉晉認為,那些僅靠著技術指標或占星術就能預測每天股價漲跌變化的人,其實冒了很大的風險。誠如在《黑天鵝語錄》中所言,很多你認為是隨機的東西其實可以由你掌控,這毋寧是悲哀;更慘的是相反:很多你認為可以掌控的東西其實是很隨機的。但由於人的演化所致,我們常藉由不斷的預測以及尋求認同來消除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致於我們常被「隨機性」所愚弄以及羞辱!
以上簡單舉出鐘偉晉在《黑天鵝語錄》一書中所看到的最有感觸之警語。其實,《黑天鵝語錄》一書值得我們拿來作為人生的「箴言字典」,其書中揭露的道理皆須我們花一生時間去玩味、思考,並以行動去體驗我們的個人智慧與人生哲學。同時,也順便補充,《黑天鵝效應》一書今年已有再版,其內容比2008年的原版增訂了50頁內容,是我們一生中不能錯過的絕世好書,故在此強力推薦給讀者以及學員們。最後,也提醒各位,覺知「不確定性」是我們最大的優勢,對抗人生中的許多「黑天鵝」,我們必須以「反圖書館」來建構我們的智慧,避免許多被市場以及現實世界所愚弄!
註1:《黑天鵝效應》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08/4。增訂版於2011/6。
註2:《黑天鵝語錄》一書,大塊文化出版,2011/7。
註3:《我的錢怎麼不見啦》一書,博誌出版,2009/5。
註4:《倒退的年代》一書,皇冠出版,2011/3。
註5:《花錢致富》一書,時報出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