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什麼才是「正直的生活」?

從小到大,我們所接受的教育給我們的觀念是,要表現出正直,即對他人誠實,對自己負責。這樣的認知與定義,完全符合我們的道德生活;可惜的是,還不夠正確,因為我們都被教導要對他人完全付出、盡一些「該盡的義務」。這些事情多是由他人的角度或利益出發,但卻是要犧牲掉自己的時間或生命的品質;這樣的代價與結果並不能讓我們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而什麼才是「正直的生活」?筆者認為,「正直」不只是誠懇對待他人、不做傷害他人的事以外,還必須勇敢活出自我。舉例來說,有許多人雖然把每天大部分的時間貢獻給服務的地方或一些民間團體,也幫助許多人解決生活的困難,或達成公司的目標與任務;但可能在他的家庭生活或私人生活中是茫然空虛或抑鬱寡歡的,經常對每天與他共同生活的家人或親友不斷抱怨或是施予表情暴力。這些人平常的所作所為就是去迎合一群並未真正關心他的同事、上司或陌生人,但對真正關心他的人卻表現出苛刻的態度,甚至一直隱忍下負向的情緒,繼續在自己不喜歡的地方或工作領域茫然前進。對心理學家來說,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正直」的生活,如果只是達成他人的目標或期望,而對於自己的工作不能盡情揮灑熱情,就是「不敬業」;如果不能忠於自己,也怎能稱為「正直」?以下摘自《多少才夠》,天下雜誌出版,並加進個人見解,供各位參考:

過去15年來,「正向心理學」強調個人掌管自己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此領域領先群倫的學者包括賓州大學馬丁.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哈佛大學的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以及最後皈依佛門的法國科學家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hard)等人,這些人延伸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研究,認為自我實現就是心理健康的頂峰;達到此一境界的人,動機在於追求個人成長、生命的意涵以及美麗的人生,而不適擔憂他人的看法或是滿足別人的期望。對Martin Seligman而言,幸福人生就是結合許多不同且適度節制的愉快以及豐富的喜悅。我們應該盡量發揮自己的特長,特別是運用在重大生活領域的時候,例如工作、愛情及養育兒女。在幸福美好人生之上的,是有意義的人生;賽利格曼建議,應該將自己的特長運用在超越個人服務的範圍。

真正的快樂與生活的滿足來自「長處」和「美德」的發揮。如果只是貪圖優渥的薪資或物質生活,而去做一件毫無自主性的工作或任務,那麼所得到的滿足感只是帳面上數字增加的喜悅,這並無法延續與維持正向的感受,最後可能落得「窮的只剩下錢」的結局。

以上兩段摘自《多少才夠》一書,天下雜誌出版,2010/1,並加入個人見解

正直的生活不同於「瞎忙族」的生活,只把生命的核心放在許多不重要且繁瑣的事物上,將他人的請求或期望擺在滿足內在自我之上。而「時間」是一種反映個人決策與自我管理能力的東西,也是預測個人能否幸福的重要因子;事實上,「沒有時間」去學習探索自我這種事並不存在,難就難在很少人體會出在微利不景氣的年代,「快樂」才是個人自我實現的「終極貨幣」如果你要過著正直的生活,就應時時刻刻傾聽自己、追尋自己的內在聲音、勇敢活出自我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