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ictor A. Canto
「經濟學」在一般人眼中常認定為一門艱深廣博的學科,牽扯到許多經濟變數、環境成因與複雜的分析模式;然而,事實上,它可以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深具實用性、簡單且靈活的思考工具,尤在投資理財上,吾人的投資目的無非是獲利,並減低風險與虧損,此書的作者認為,人人都可以掌握經濟情勢與產業特性,根據事實與判斷將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效益極大化;成功的投資策略最重要的是經濟分析的品質和結果,這與雞尾酒的調配哲學相似,一樣需要正確的過濾資訊,分配資產類別的投資標的與成分,適當轉換投資策略。
本書不同於許多華爾街或投資界著名學者(如:《漫步華爾街》作者莫基爾、《買對基金賺大錢》作者約翰·柏格……等等)所主張:人是理性的,而市場也是極具效率的,所有的基本面與消息面資訊都會瞬間反應在股價上,投資人被動的擁抱與大盤指數同步變動的指數型基金才是穩健獲取平均報酬率的絕佳方式;反而提出一套雞尾酒哲學的投資論點,透過景氣週期性的循環,積極轉換投資組合與策略,將可帶來超越平均報酬的結果。「長期持有」不見得是最佳策略,事實上持有時間愈短,從保守策略轉向中間策略再到積極策略時,平均報酬亦會隨之提高。真正成功的長期投資之道,絕對少不了「由上而下」對總體經濟的瞭解,譬如稅賦、法規、利率、通膨、政治、貿易與軍事等種種因素對投資工具的影響。在邏輯上,強調總體經濟與產業經濟的分析,而不論及個別公司的營運面,更不牽扯複雜的技術線型分析,景氣循環的輪動與政府政策(例如調降資本稅率)的引導,構成了分析的基礎,「何種產業因此受益,何者將受害」永遠是考量的首要問題。而這種週期性資產配置的操作模式應用在一般的股市或基金投資上,我們必須瞭解到,雖然無法去預測股市的漲跌幅度,但整體市場週期的變化的確存在,且可掌握。股債市的消長、經濟成長的方向、正面與負面衝擊的出現與消失,皆會相互影響,「市場週期」即是在多種力量的交互作用下出現的,有些資產類別表現較佳、有些較差;經濟衝擊是可預見的,尤其是在政府政策面的部分,可由過去經驗判斷各種衝擊對資產類別及經濟整體的影響,投資人有充分時間去評估與辨別資訊,以作出判斷,適時調整投資組合。
雞尾酒投資哲學主要以「市場的供需情況」和「企業、產業及消費者的應變彈性」兩項法則作為投資架構。市場訊號(尤其是價格訊號)都是判斷經濟衝擊發生時,供需法則變化的起點;而企業、產業及消費者的彈性,則是判斷經濟衝擊影響力道的準則。首先,從供需情況觀察價格的變化,才能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重要的是,在實際操作上,則要判斷價格漲跌與市場前景的關係。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商品價格上揚是因需求增加,因而廠商獲利提高,這即代表景氣好轉的市場訊號。然而,我們應謹慎解讀新聞媒體報導的資訊,有些片面的市場價格報導過於武斷且偏狹,投資人必須從價格變動背後的原因去掌握市場供需現象,才能獲致真正的訊息,而利於行動。
上述供需法則說明經濟衝擊的本質,但要正確運用這些市場力量,實有必要了解經濟衝擊對市場的影響彈性為何。經濟體系內到處都有彈性,有彈性的企業能夠選擇面對或避開經濟衝擊,沒有彈性的企業卻只能枯坐愁城;有彈性的消費者能夠秉持合理買進價位而調整購買計劃,沒有彈性的消費者則無選擇,非買不可。有彈性的股票不一定受市場波動影響,無彈性的股票則受市場波動的限制,其股價漲跌幅度往往超過大盤。因此,投資人應瞭解「彈性」對企業獲利的影響,才能買對股票賺對錢。提到「彈性」則涉及β係數的觀念(指股票變動相對大盤走勢的波動程度),不具彈性的股票β係數高,對市場敏感度亦高,大盤漲時則會隨之超漲,大盤跌時亦隨之超跌。反之,有彈性的股票β係數低,波動性也較大盤低。在景氣大好時,其實所有的股票、公司和產業表現都很亮眼,只是當此時市場供需的力量有利於沒有彈性的公司股票時,其投資報酬將會更大。這就如同在1960年代航空業的黃金時期,當時美國政府對航空業經營的管制造成航空業者無法因大眾需求增加而彈性提高供給量,就只能調漲價格,甚至高出經濟成長幅度,致使企業獲利與股價沾露其利;同時,亦應降低富有彈性類股的比重,因它們相對落後於沒有彈性產業的投資績效。彈性的觀念也牽涉到消費者購買的商品及服務,這也即是為何在經濟榮景持續時期去投資生產標準化、大量化的與有彈性的商品反而對投資組合的報酬率沒太多幫助的原因。反之,當景氣衰壞之時,市場需求減少而造成價格下跌時,就應避免投資沒有彈性的產業,而應選擇買進並持有較有彈性調整成本營運的產業類股,以求打敗大盤的機會。
此外,經濟衝擊的本質,以及各地經濟體系的組成,都會影響該地資產的價格變化。即便同在一個地理區域,每家公司的地域彈性不同,就會造成成敗結果。地域效應對企業的影響在於「移動能力」,也就是發生經濟衝擊時,離開受影響地區的能力。例如,有多間廠房、移動力高的企業,就可把生產線從發生負面衝擊的區域移至正面衝擊的區域,再利用地區之間的價差作為套利。你也可利用企業相對規模的大小特性去調整投資組合的配置,當某地發生負面衝擊(如加州因氣候暖化供電停滯)時,應避免選擇小型公司的股票,因其移動能力之限制會完全承受負面衝擊的力道而落後大型股;可是,相反的,當發生正面衝擊時(如降低營利稅率、寬鬆法令規範),就會造就移動力較差的小型企業投資報酬的能力。它們往往可以吸收正面經濟衝擊的力道而提高成本效益比重,推高股價,例如麥香堡的食品加工亟需材料運送方便且固定地點量產的小型廠商來降低成本,提高單位盈餘。若由其它大環境因素來檢視,我們通常可看到,全國經濟發生衝擊時,政府賦稅、法規與通膨率造成經濟前景不確定性提高,致使大公司營利所得稅級距提高,法規也限制其相關營運政策,這時價值型股票或小型公司相對於成長型股票或大型公司,往往享有較高報酬。
然而,不論投資者採用的是「保守型」或「積極型」的投資策略,無關對錯。擁抱大盤連動性高的指數型基金(現普稱ETF)或隨著經濟景氣循環轉換不同的投資標的,都有其獲利的機會與價值。但平心而論,個人認為不必截然區分二元式的投資風格,因為投資的目的即是要獲利,並且降低系統風險與股價波動之威脅,採用「中間型」的操作策略其實能時時刻刻掌握潛在的報酬,以「市場供需」與「產業、消費者彈性」為基礎架構,同時解讀政策面的衝擊性質與效應,冷靜利用智慧作出判斷,創造超過市場平均的報酬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