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魔球投資學》摘要與心得

作者:Michael J. Mauboussin
出版社:時報

這本書的作者以哲學、心理學、社會學以及物理學的觀點來詮釋「投資」這個領域。當然,這本書如同我以前所介紹的其它書,並非學校的教科書(學校是無法傳授投資的街頭智慧!),而是一本譬喻巧妙的理論書籍。


事實上,要加深對事情運作道理的瞭解,你必須跨越不同學門思考,而不是一直偏執於你原本狹隘的知識觀裡,導致自己愈專精卻愈受其害!巴菲特的恩師兼合夥人-孟格(Charlie Munger)即是最好的範例,對他來說,心智模式是一種工具,能夠協助人們瞭解所面對問題的架構;他主張建構一種由模式組成的框架,以便有效解決實務問題。在這邏輯上,我們是以「模式」去適應「問題」,而非「扭曲事實」去適應你的模式(例如:小賠不認錯而繼續套牢)。而人的一生中,培養一些人格特質有助於你的新制模式發揚光大,這些特質是可以經過學習得到的,也是自己選擇的,例如:誠實、耐心、求知慾以及自我質疑…等

以哲學角度去思考,投資哲學的建立是一生中重要的課題。投資哲學主導你作決定的方式,而粗略的哲學必然導致差勁的長期績效。但擁有投資哲學還不夠,你還必須以「紀律」與「耐心」持續輔助它並專注在學習與思考上。優質的投資哲學通常有一些共同特徵。首先,在任何機率領域中,不論是投資、21點的判定差點還是賭博,注重決策過程往往比短期結果更有利基,但這種說法其實是違反人的心理慣性的,投資結果是客觀的,但過程總是較主觀,短期結果無法預測,人們卻容易受短期波動行情的影響。太多投資人只注意到結果,並沒有適當考慮過程。好的決定有時會帶來不好的結果,壞的決定有時也會產生好的結果,如同玩21點時,你拿到17點還要拿牌的道理一樣。再從全壘打王貝比魯斯的打擊率來看,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正確的頻率不重要,正確的程度才重要;應用到投資方面,假設你有四檔持股,其中三檔股價略為下跌,但剩下的那一檔股票卻大幅上漲,即使你的大部分持股都不盡理想,但你的投資組合績效仍是優異的。因此,短期的結果並沒有那麼重要,對錯亦然,即使錯了就立即停損;長期整體來看,深思熟慮的投資過程要同時考量機率與報酬,以期望值來思考你的投資報酬,不要因避免虧損卻忽略掉了上漲機率可能低落但期望值很有吸引力的狀況

行為財務學之父-卡尼曼,說明了人類在投資行為上是相當不理性的,例如大眾在股市高點熱絡之際,經常競相加碼;而在股市低迷時卻不敢冒相同的風險與賭注去購買股票。談及投資心理時,一般而言,人類有三種現象,第一是:人一旦購買股票,會不斷自我強化,即使是錯誤的決策也會找理由;第二是社會認同效應,也就是由「群眾心理學」觀點論之,投機泡沫的行情或是恐慌殺盤的現象就是因大家喜歡從眾,偏好保持確定性與安全感,尤其在股市不明確之時,卻沒料到這是一種非理性的集體行動。第三則是「稀少性」的尊榮感作祟,你會容易認為自己所接觸到的資訊或金融商品是多數人不能得到或享有的,例如黃金期貨、連動債…等,會讓散戶自我信念過度偏頗而種下日後的惡果。

因此,當你應付市場時,除有自己的想法外,也要考慮群眾的想法。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人的邏輯推理不太能應付複雜的情況,此推翻了古典經濟學「人是理性的」假設;人類互動中背離理性的行為會促使我們去猜測大眾的想法,如同很多投資人未將重點放在長期的投資報酬率上,而去專注在「投機」上,也就是預測市場的心理。但問題在於,股市是由一群不理性的人所組成,你難以預測每日股市的波動與群眾的心理;但是,當所有人都一致作出同樣的操作策略或走向同一條路時,市場會暫失理性,你就可以利用多數人不理性的機會反向而行。另一方面,人們除了喜好「推論」,也容易「歸納」,對市場的行情作出見解與詮釋。事實上,人的大腦會欺騙我們,讓我們容易發生「事後諸葛」的認知謬誤,我們總是在事情發生後,都會認為自己事前對結果的掌握,比實際還清楚。要避免這種「後見之明」,可以要求自己每日寫下投資日記與操作的看法,以及當下判斷行情的理由,供日後逐一檢視。

依此而論,事實上,很多事物的發明或誕生是無法預見的,如同30年前我們也不知道30年後的奇異公司與通用公司的榮景。從過去到現在,我們可以更加肯定幾件事,第一,凡是針對未來所作的任何預測,都可能偏離事實。第二,我們值得依靠的是「創新」,它是出於不斷結合現有構想與構成因素的結果,但這些東西也會隨著時代演進而有所變化(如:30年後可能台塑石化產業可能消失一樣);可悲的是,人類不善於應付變化,投資人往往過分倚賴推斷。公司股價的表現反映投資人對未來的期望,他們假設好的公司會一直永垂不朽,壞的公司會繼續遭受冷落,但後續情況不見得如此。因此,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很多東西、資訊不必因一時新潮或熱門而急著去追求,他們會隨著時間而消失或淘汰,例如:1998年LTCM事件,起初「資本資產定價模式」身受大家擁戴,但公司倒閉、股價崩跌後,群眾才領悟到原來當初的假定與方法是錯誤的。在企業競爭的生態中,原創公司因競爭者競相模仿或不斷創新,無法創造突破性的報酬率,且一些大型公司都會因成功的制度性常規根深蒂固,形同科層,喪失了創新優勢;何況在股價上,市場對於這些老字號的穩定企業,都會精確反映大眾期望,企業與投資人同樣面臨未來的機會與風險的考驗。
產業集中化的結果就是「藍海」不復在;因此,長期來說,股票並無績優股,派動速度加速的年代使得投資報酬延續的週期縮短,投資人保持優勢的時間亦隨之減短,在投資決策中,我們應設法延續進化的優勢,而不要輕易採信大眾皆知或瞬間反映股價的訊息,如:財報、本益比、股價盈餘比…等無益投資的事物。而延續進化優勢的方法,就是提高適應能力,它可說是創造價值的潛力;但我們並非要加強力量或智慧,而是變得更能適應環境。對企業來說,適應能力是制定與執行能夠創造價值的策略,目標是創造長期的最大報酬率;對於個人來說,必須讓期望值作用在長期報酬率上,如同老虎伍茲所說:「贏球並非是改善球技的指標」,過程中有無遵守紀律、執行策略遠比結果的輸贏重要。

股市時時充滿著風險,我們從來都無法預知未來的情況。但《魔球投資學》一書給我們的啟發在於,個人投資哲學必須先於一切技術,唯有如此,紀律才能有所依歸。此外,你必須去思考,如何讓自己擴大股市報酬率或維持投資優勢,成功之道在於堅持與學習。「堅持」自己的投資邏輯與紀律,當然也要適度地質疑自己;「學習」別人沒有的知識或智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