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楔子

我相信每個人,尤其是即將踏出校園的菁菁學子,都會被周遭的人問到:「你以後畢業後要幹嘛?」以我自己為例,我也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然而,對照三年前與三年後的自己,同樣的問題在我心中卻有截然相異的答案。三年前的我,我很怕面對這樣的問題,每當有人問我,我總是直覺自己迴避去面對與思考未來的出路,總是回說:「不知道耶!看看吧!」現在回顧當時的心境,其實是躊躇、惴惴不安的,心裡面想說,也許去考個老師或公務員吧!但另一方面在惶恐中卻有一股微弱的聲音告訴我;「你要考慮改變自己了!」
於是,當時我踏進社區大學,接受Dewey老師的心理學課程,並且透過閱讀一些書籍,讓我從中獲得啟示,對於原本的想法有了破壞性的反動;逐漸能夠體會愛因斯坦所說的道理;「如果你每天都跟別人作一樣的事情,抱持一樣的想法,卻想冀望不同的結果,那麼,你就是精神錯亂!」這兩年我認為我過得很充實,也許很多朋友看不到事情演變的過程,也會質疑我的想法;但是,如果現在你問我兩年前那個問題,我會回答你:「我是自由工作者!」
很多親友反駁:「你唸教育的,不當老師,不考公務員,還能幹嘛?」然而,根據我的觀察與周遭人的經驗,國家考試的錄取率由百分之四到千分之五不等,很多人想當然爾地接受學校老師或父母建議,大學畢業後直接去考公務員或參加教甄。這些建議相當明確,但卻往往是渺茫不可預知的過程,且過去通行的生存模式並不適用於現在,何況是未來?更有甚者,參加各種考試的人耗費好幾年的光陰,卻沒有去考慮「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的問題,「如果我不是唸教育的,或我不去參加考試,我可以作什麼事?」事實上,你能作的事情可多了,你可以避免許多焦慮所引發的習得無助感。很多一心想求穩定的年輕人,他們採取的策略乃「走一步算一步」,把生活重心寄望在不切實際的未來,蜷縮在自己的思維世界中,致使消極頹志,貽害身心。
我有幸這幾年作了一些工作,認識一些事業有成人士,結交積極正向的朋友,從言談舉止的觀察中,發現成功致富是有一套心理學邏輯的。大多數的有錢人或成功人士,諸如:嚴長壽、李嘉誠、盛田昭夫、賈柏斯……等,他們都是低學歷卻有「高學力」的進取精神,從年輕顛沛流離之時,莫無致力於學習,出社會打工賺錢,殫精竭慮地走出自己的「藍海」。李嘉誠亦說:「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足見,內在是可以改變外在的,無形決定有形。依據神經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凡有不斷作心智鍛鍊、閱讀與學習的人,他們的大腦神經迴路組織的綿密程度遠甚於沒有學習的人。
而在此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在閱讀與工作或學習中已經福至心靈,得到暢流經驗的滿足。當然,最大的效益在於人生的職涯規劃上,已清楚自己不會去作什麼事了,並且勇敢去試煉自己。如果你有真正去思考自己的生命,持續不斷改變,自然而然會去明白一些「似是而非」的社會現象或人生道理。年輕的歲月不是只有考試,無法面對自己或害怕試探未來的人終會一無所獲!
依此而論,「投資心理學」或「財金智富心理學」不全然聚焦於金錢或股票、期貨買賣上,誠如《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一書中揭露:「心智是財富最大的槓桿」。一個人如果不去學習金融理財的知識,便無法轉化為智慧,遑論投資策略或紀律邏輯了!即便一個人如何腰纏萬貫,如果不具備正確且健全的財金智慧,是留不住錢財的。
以我本身教育心理學的背景,跨足「財經或企管」領域,的確不為很多人所理解;然而,從這兩個看似「絕對」的學域中,確實有一些相關聯的科學邏輯,例如:「展望理論」的論述讓我們知道投資人很容易賣掉小賺的股票,卻留下賠錢的股票。當然還有更多理論值得玩味、摸索。學習這些理論或財金心理學,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並讓自己避免一些麻煩,以及錯誤的理財方式,引領自己往成功、致富又快樂的境界前進。許多事情我們不需證明或解釋給任何人看,更何況沒有人能教導我們如何成功致富,自己的問題要自己克服,提升智慧的關鍵乃是自己!
小鐘 筆於 台股續挫322點歷經殺盤的下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