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培生
作者:約翰•那夫辛格
作者:約翰•那夫辛格
過去傳統的經濟學假定人是理性的,對於未來的預測不會有偏誤。這種假設使得財務學能夠為投資人創造出強而有力的決策工具,例如:投資人可利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來獲取所能承受的風險水準下最好的期望報酬;另外,資產資產定價模式(CAPM)以及選擇權定價模式都有助於人們評價證券,了解風險與報酬的概念。然而,現實生活中此假設在近30年來逐漸被推翻,人們在財務決策上非但容易失去理性,甚至受到心裡偏誤的影響而犯下一些可預料的錯誤。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在處理資訊時,常會運用一些捷徑或情緒過濾機制,以縮短分析時間,提高效率。此等過濾機制與捷徑即稱為「心理偏誤」。心理偏誤於財務決策上最明顯的表現莫過於「過度自信」與「追求自尊」。過度自信的人往往會高估知識並低估風險,誇大控制事件的自我能力;例如創業的風險很大,每年將近三分之二的新公司都以失敗收場,然而根據實地訪問所有新公司創始人的看法,平均自認為成功的機率竟高達70%。而股市投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過度自信常使我們誤判資訊的準確度,同時高估自己的分析能力,造成不良的投資決策,不是過度交易就是過度承擔風險。
過度交易提高了股票的週轉率,與同樣毛報酬率績效的大盤或其它股票相較,非必要的交易成本與手續費往往降低了實際的淨報酬率。而且,除了交易頻繁外,還可以錯買股票而增加風險。一般而言,風險的衡量指標不外乎公司規模、α(投資組合的波動性,相當於標準差)、β(隨整體大盤波動的相對關聯程度);其中α值愈小愈好,而β值≦1為最佳,例如國內指數型基金台灣50是相對理想、安全的投資標的。過度自信的投資人低估了自己承擔的風險,他們傾向相信他們預測的準確度會隨資訊的增加而提高,此於心理學上稱作「知識幻覺」;但事實上,所謂的「基本面」或「消息面」資訊對我們的投資決策幫助不大,一方面依據效率市場理論顯示,你所知道的關於現在或未來的訊息瞬間已反映在股價上了;另一方面,報紙或平面媒體、股市分析師的意見充滿了資訊不對稱的現象,聽信小道消息根本愚不可及。最明顯例子如搶購未上市股票(IPO)或明星股(如友達、力晶……)。
避免後悔與追求自尊是人的天性,也會影響我們財務的決策。本來理想上,稅法的規定是,投資人賣出已經虧損的股票可以節省稅負,降低賠錢的額度,如果賣出賺錢的股票反而會因實現資本利得而讓稅負減少獲利;但實際上,人們由於心理後悔感以及自尊維持的防衛機轉而「賣贏守虧」,在心理學上稱作「處分效應」,此於個別交易的資料亦可發現,利得的股票成交量大過虧損的股票。投資人不理性的決策往往乃因損失帶來的痛苦感覺遠勝於獲利的快樂,因此常有股友在套牢過程中一路向下攤平,卻沒有適時停損,其所謂的「長期持有」原則已然變成「長期忍痛並祈禱」,在此次台股乖離波動歷程中可見一斑,致使一些股友最後恐慌殺盤而錯過反彈獲利的機會。
人們於投資過程中經常會考慮過去,股票過去的價格型態會影響投資人的決策制定。人的「記憶」與其說是事件的真實呈現,不如說是對身體以及情緒經驗的認知;它具有調適的功能,可以決定過去所經歷的各種狀況相對於現在來說,是我們期望擁有或想要避免的。因此,若對過去經驗存有認知的偏誤,會導致不良的決策。然而投資人對於過去的決策表現,記憶中的績效往往比實際情況還好,主要是受「認知失調」的影響,意即人們為了避免心理上的痛苦,會對那些與正面自我形象相衝突的資訊予以漠視或淡化處理,若無法否定眼前證據,就會改變自己的信念。另一種現象是「沉沒成本效應」,亦即人在對未來作決策時,經常會考慮那些無法回收的成本,一旦在金錢、時間或其它方面已作出投資時就會傾向持續下去,因而忽略了時間成本與機會成本。
根據行為財務學先驅卡尼曼與托佛斯基的研究顯示,人們在財務決策上經常會每一個投資事件放進每一個不同的心理帳戶,賦予個別意義。每一筆投資都會被個別對待,但各項投資標的彼此之間的互動關係卻不受重視,被投資人忽略了。最明顯例子就是股票買賣「稅負交換」的問題,所謂稅負交換就是賣出虧損的股票以節省稅負,也同時買進一檔非常類似的股票等待反彈;然而此種策略在實際上並不常見,主因是投資人往往將賣出虧損的股票視為一種心理帳戶的結清,而將買進的類似股票當作是開立一個心理帳戶,致使其忽略兩個帳戶彼此間關聯的牽動程度,而原本的心理後悔現象又誘使投資人不願認賠殺出虧錢股票,此兩種心理效應加強了不理性的行為反應,更削減了財富最大化的可能。心理帳戶會使投資人對風險產生錯誤的認知,誤以為將投資標的加進投資組合所造成的風險變化,就是該投資標的的個別風險(個股波動標準差衡量的風險),就其所獲得的平均報酬水準來說,承擔了太多的風險。
而在本書中所提及的其它心理偏誤,除了人們會受「代表性」影響而選擇持續獲利與營收創紀錄的明星公司股票,或是追逐過去到現在績效亮眼的共同基金外,還受「熟悉度」影響而在投資組合中置入太多自家公司或在地企業股票。股票市場中群眾經常是盲動的,追隨一窩蜂投資行為的結果,會導致情感凌駕理性而擴大心理偏誤,誠如股神巴菲特所云,股市獲利不二法門乃在於「恐懼時貪婪;貪婪時恐懼」十字訣裡。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成功的投資不是只要認識所有的股票知識即已足夠,事實上,了解自己比如何投資理財更為重要;唯有在理解自己從何投資後,才能建立投資紀律與哲學,克服心理偏誤與人性弱點,讓「時間」與「複利」兩項因子站在你的致富陣線上,形成最大的槓桿效應。此為吾人學習投資心理學重要意義所在!
小鐘筆於台股順勢反撲的下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