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買對基金賺大錢》書摘與心得


出版社:商周
作者:John Bogle

「基金」或「股票」幾乎是現代人金融理財的主要工具,我們每日所接觸的電視媒體、財經雜誌或其它置入性行銷版面,都告訴大家選購XX熱門基金,或逢低買進被低估的「金雞母」股票。這些投資標的中不乏債券型基金、新興市場基金、期貨基金、不動產信託基金、避險基金、綠能基金……等等種類,不勝枚舉。然而,基金的投資人(即一般的民眾)在金融市場中往往都是投資管理公司獲取仲介佣金的犧牲品;甚至,在資訊不對稱的狀況下,多數人也無從得知其購買的投資標的價位漲跌的風險與市場的特性。

《買對基金賺大錢》一書的作者John Bogle在1974年創立先鋒公司,又於隔年創立全球第一檔指數型基金,其追蹤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即大家熟悉的S & P 500),長期觀察與比較其他市場上經理人操作的基金的結果,確立了指數型基金的獲利與實用價值。在這本書中,作者開宗明義談到:「改變思維,才能成為投資贏家!」投資成功與否,完全跟你擁有的常識有關。簡單的算術規則與歷史資料亦證實,投資的贏家策略就是以極低的成本,擁有一國所有公開上市的公司,就幾乎保證能獲得由股利與盈餘成長構成的所有報酬率;實現這種投資策略的方法其實相當容易,就是買一檔持有整個大盤投資組合的「指數型基金」,並永遠緊抱下去。指數型基金就是一個裝有很多支股票的投資組合拼盤,目的就是要模仿整個大盤或類股的整體表現。按其定義,指數型基金基本上代表整體股市,卻不以隨便幾種股票為代表;指數型基金消除了個股與類股的風險外,亦排除了選擇基金經理人的風險,剩下的風險僅是股市波動的風險(這種風險已相當大)。一般而言,基金大致分為兩類,一是被動型基金,也就是本文談到的指數型基金,不需要金融銷售員的代操與仲介成本;二是積極管理型(主動型)基金,就是指一般市場上經由理專與業者主動販售的基金商品,須由投資人負擔相當的交易成本。

股神巴菲特說:「投資人最大的敵人是『費用』和『情緒』」。在費用方面,成本是決定投資成敗的關鍵。在扣除投資成本前,投資人賺到的報酬率正好與市場報酬率完全相同,打敗大盤也是零合遊戲,我們當中每個人賺到的額外報酬率,另一個投資人相對就會少賺到同樣幅度的報酬率,投資的成本不但會降低贏家的獲利,亦會提高輸家的損失;在扣除投資成本後,也就是包含所有管理費、券商手續費、銷售手續費、基金行政管理費、所有廣告與營運成本後,整體投資人的報酬率一定不如市場報酬率,且報酬的差距恰好等於這些成本的總額,不論我們的報酬率是正抑或負,都得付錢給這些基金經理人以及金融機構。因此,考慮進去所有負擔的成本後,打敗大盤根本是遙不可及的事情。除了成本外,稅負也成為啃噬報酬率的殺手,吾人由90年代高科技股飆漲時期不難發現,大部分管理型共同基金或一般股票型基金的經理人十分重視短期績效,狂熱的交易投資組合中的熱門股票的結果就是週轉率過高,徒增了投資人的交易成本。只要股價持續上漲,積極管理型經理人(主動型基金銷售者)繼續維持現有過動的短期交易方式,在稅負上頻繁無效率的情形就會持續下去;等到股市泡沫化後,雖積極管理型基金的報酬率下降,卻仍將極為昂貴且惡劣的租稅效率強加在基金投資人身上,再加上「通貨膨脹」成了真正壓垮駱駝最後的一根稻草,致使我們實現資本利得稅負是用現行的幣值,而累積的資產卻是以實質幣值計算。把這些費用與成本加總下來,約莫吃掉了投資人股利所得的80%,基金投資人在共同基金食物鏈中永遠屈居最底層。

另外,「情緒」因素也是影響投資報酬另一個殺手。一般而言,股市報酬率分為兩部分,一是投資報酬率,即資產的預期殖利率,由期初的股利率加上後續的盈餘成長率所構成,兩者結合後所代表的是「真正價值」的基礎;二是投機報酬率,即本益比變化對股價造成的影響(本益比指的是:投資人願意付多少錢來購買每一元的盈餘,隨著投資人的信心增強或削弱,本益比會隨之起伏)。股市的漲跌起伏反映出,我們買進股票的價格經常與實際的企業價值脫節,當我們只注意當前股市短期變化而忽略長期趨勢時,殊不知股票報酬率大幅悖離長期標準時,很少是投資的經濟因素(即企業的股利率與盈餘成長率)造成的,股票年報酬率激烈波動的原因大多是投資情緒造成的,我們可以用本益比去衡量這種情緒。投資人往往在直覺上相信過去一定可以預測未來的觀念,但過去的股票報酬率因包括了高度投機性的股票報酬率,如此一來,過去推估未來的想法是不可靠的。長期而言,實際的企業價值終將主導一切,反映在投機報酬率上的投資情緒根本毫不重要,影響長期股票報酬率的主因是經濟基本面,那些在短期間作用的情緒面,長期下來會煙湮灰滅,結果仍會回到平均報酬水平之間。由此觀之,預期市場與投機息息相關,不僅在股市中人們喜歡追隨群眾共識來減少投資的不安與焦慮感,在基金投資上亦喜好追蹤評等優良的投資標的,或隨著基金經理人追逐過去績效良好的基金;然而,長期來看,要找到長期超越整體股市的共同基金猶如大海撈針,一些表現突出的基金隨著時間的拉長,存活的數目也會漸次遞減。平均而言,高達95~99%的積極管理型股票基金無法打敗大盤;基金經理人一直企圖打敗市場的操作策略簡直愚不可及!

而指數型基金有別於一般的主動管理型基金,包含了兩個好處:其一是指數化策略讓你分散投資風險,其二是你不須負擔過多的交易成本,尤其是基金管理費用以及相關手續費,不但壓低了成本,而且節省股票週轉率與租稅率。誠如《投資金律》一書作者William Bernstein所言,投資人承受市場風險已經夠慘了,只有傻瓜才會負擔額外的風險,不能正確的分散投資風險,將會蒙受更多損害,我們應該避開這個麻煩,買進並持有績效良好的指數型基金,擁有整個大盤。本文所指的指數型基金屬於古典指數型基金,而現今市場出現新型指數股票型基金(亦即我們所指的ETF),保留了跟隨大盤漲跌的特色外,還賦予傳統指數型基金買賣與交易的功能,雖然特定類股的指數股票型基金投資相當分散,但是仍僅限於自己狹隘的範疇中分散投資,甚至有些產業型指數股票基金不但要負擔仲介與交易成本,經常被人當成積極管理型基金投資組合去販售,無形中因為打敗市場報酬的想法又致使週轉率提升,種種跡象顯示,費率與成本違背了指數化策略的原意。


投資人應該了解指數化中的黑暗面,在指數股票型基金中,指數化產品愈趨專業化,投資人可能受到的傷害亦隨之增加。然而,以目前來說,ETF相較於一般的積極管理型基金,仍是理想的投資對象,因其已免除了許多不必要的交易成本與租稅;但重點在於精準的工具落在適合的人還是不適合的人手中。要獲得滿意的投資成果比大多數人想像中還容易,而獲得優異的成果比表面上看起來還難。若要長期獲利,指數化策略是你最務實、穩健的投資方法,選擇買進代表整體大盤的組合型指數基金,並且長期抱持,將為你帶來相對可觀的報酬。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