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日本這兩個國家是外商保險公司進駐的集中站,一般民眾參與壽險的投保也相當踴躍,但很少人知道「壽險」商品的黑暗機制,也不明白自己繳交的保費究竟合理比例多大。大體來說,你很難找到像「壽險」這般對投資人最不利的金融商品了!
日本金融投資專家山崎元在其著作《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中一開始就提到:「面對投資商品時,買方必須確實掌握賣方收取多少手續費與賺取多少錢,此為首要原則。」從此一觀點來看,壽險大概是手續費最不透明的商品了!
以每月定期繳納的壽險費來說,保險費用大致可分成「純保險費」與「附加保險費」兩部分,純保險費是用於儲蓄與保險的保險費,但是附加保險費就非支付真正的保險費了,而是作為保險公司各種行銷、人事酬傭與廣告的營運費用。而且,附加保險費也不會公開讓客戶知道,更不可能轉入你所領的保險金;更驚人的是,此一部分主要是壽險公司每月所扣除的手續費,竟佔了你保費額度的30~40%,相對於一般共同基金(皆有明確公開手續費與管理費),壽險屬於難以判斷損益且極端複雜的東西,在未公開賣方毛利的情況下就開始販賣,可謂「不合理」且「隱藏」的暴利商品!
以上取編自《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商周出版,2008。
許多投保人都以為保險具有「強迫儲蓄」的功能,尤其是業務員經常對客戶宣稱:「年輕時投保壽險比較有利!」或是「您是家庭的經濟支柱,萬一有天您倒下了,且家人有人被裁員,你的本錢怎麼夠生活?」,抑或還有其它說辭:「萬一有天發生意外長期住院,醫療費用將是一筆巨額開銷,若是有了壽險保障,將可以應付將來的變故!」生病住院會消耗存款固然沒錯,但如果為了這理由加入壽險可謂「不智之舉」,且本末倒置,忘記壽險的附加保費也等同於每個月的存款消耗;甚至萬一住院了,也不見得可以得到理賠金,投資人都不知道這樣做會導致「毀滅性」的結果!
因此,「保險可以取代儲蓄」觀念已落伍。事實上,保險歸保險,儲蓄歸儲蓄,不論是以前高利率5~6%的年代或是現今1%低利率的時代,保險毫無儲蓄性功能,其一,保險宣稱的「預定利率」不等同銀行的「實質利率」;其二,保險公司所謂的「儲蓄」,只是在獲取暴利後分給散戶與保戶的殘骸碎屑而已!聰明的你,計算一下,就會發現,所繳保費與實質拿到的錢不成比例!
基於上述,最好的保險在於拿自己的錢保障自己,而不假於他人之手(包括父母、理專、投資顧問),具體方法除了定期儲蓄把錢存放銀行外,還可以做一些合理投資,例如自己定期定額購買ETF(被動型管理基金,不需透過營業員和理專,只需上網或語音成交),尤其趁現在股市投資人躊躇害怕之時,更是值得長期投資之時,你所享有的複利結果將是正面且有意義的!
本部落格為國內極少數「非營利性質」的知識專業平台,以重塑「投資心理」為目的,以提昇「個人經濟力」、「情緒幸福感」與「投資決策力」為創設宗旨,為每位參與知識交流的讀者而生,歡迎您的加入!如有專訪、授課或演講邀約,請洽wageiverson@gmail.com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自我成長就是違逆人性
世紀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 Drucker)主張:「成長方針的第一步,並不是決定從何處或如何成長,而是決定該放棄什麼。」今日賴以維生的工具很可能形成明日成長的障礙;一個人本來就該拋棄昨日的生財工具,即便他尚未有如此的念頭,更別說是到了非得如此做的地步才去捨棄! 按我繼續讀取(字體有放大)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防老的謬誤
「保險」是台灣人最常用的理財管道。舉凡「年金險」、「儲蓄險」、「還本險」、「投資型保單」……等,都標榜著「錢可領回」的特性,不僅可每隔幾年領回固定金額,還能活愈久領愈多。然而,這其中充滿了一些陷阱與迷思。
人人都「怕老」,為了養老而儲蓄固然沒錯,但若說儲蓄的目的僅僅為了「防老」,不免有些失當。尤其人在20、30歲的時候,身體狀況最好,多數人都不會懷疑自己可以順利活到70、80歲,也因此,替自己半生後的日子作打算可說是無可厚非了!依目前來看,高齡化的社會似乎來臨;雖然老當益壯者大有人在,然而,你最好別天真以為真能活到80歲以上,靠保險公司的「還本金」就可輕鬆過退休生活。這絕非在唱衰你們,乃因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唯有活在當下,為自己最近幾年的財務與人生作穩健規劃,冀望自己數十年後的事情可謂「不切實際」。
《蟋蟀比螞蟻更有錢》作者丸田潔也提到,年輕人不該成天盡想著為以後存老本,你應該把眼光放在五年、十年後;年輕時要學習的事情還很多,不要只想著三、四十年後的事,這是非常可笑的!我們也常看到或聽到保險業者慣用的推銷話術:「人要長命百歲是有風險的,政府的年金政策又不可靠,想要為養老作準備,愈早愈好……」,此種行銷策略更激發起人的一種天真想法:「我現在有了一筆錢,放著也是放著,倒不如買個儲蓄險或年金險以保障退休所得,免得自己現在把錢花光!」
事實上,這只是金融與保險業者的推銷術,目的就是賺取你二、三十年的保險相關手續費與管理費;社會上不太可能有人會真正關心你的退休金,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有人想從你身上分到錢。況且,保險業宣稱可領回的錢,並非真的划算,在你把時間拉長到80、90歲,換算成每年的年報酬率,大概不到4%,這比你長期投資ETF(如台灣50、中100)的報酬率少了一大截,相去甚遠!
人們買保險的目的是保障每一刻,但弔詭的是,人往往花一大筆錢,動輒兩三百萬去保障一個長遠、連自己也無法確定的未來。畢竟,人不可能為了一個既沒有夢想又沒有希望、純粹只為了「養老」的目的,而一味地存錢。若真的想要擁有一筆穩健的錢財,就必須設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存錢目標」;但如果終日擔憂著不確定等不等得到的老年生活,而犧牲了原本多采多姿的「現在」,降低了生活品質與快樂生活,那就太愚蠢了!
人人都「怕老」,為了養老而儲蓄固然沒錯,但若說儲蓄的目的僅僅為了「防老」,不免有些失當。尤其人在20、30歲的時候,身體狀況最好,多數人都不會懷疑自己可以順利活到70、80歲,也因此,替自己半生後的日子作打算可說是無可厚非了!依目前來看,高齡化的社會似乎來臨;雖然老當益壯者大有人在,然而,你最好別天真以為真能活到80歲以上,靠保險公司的「還本金」就可輕鬆過退休生活。這絕非在唱衰你們,乃因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唯有活在當下,為自己最近幾年的財務與人生作穩健規劃,冀望自己數十年後的事情可謂「不切實際」。
《蟋蟀比螞蟻更有錢》作者丸田潔也提到,年輕人不該成天盡想著為以後存老本,你應該把眼光放在五年、十年後;年輕時要學習的事情還很多,不要只想著三、四十年後的事,這是非常可笑的!我們也常看到或聽到保險業者慣用的推銷話術:「人要長命百歲是有風險的,政府的年金政策又不可靠,想要為養老作準備,愈早愈好……」,此種行銷策略更激發起人的一種天真想法:「我現在有了一筆錢,放著也是放著,倒不如買個儲蓄險或年金險以保障退休所得,免得自己現在把錢花光!」
事實上,這只是金融與保險業者的推銷術,目的就是賺取你二、三十年的保險相關手續費與管理費;社會上不太可能有人會真正關心你的退休金,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有人想從你身上分到錢。況且,保險業宣稱可領回的錢,並非真的划算,在你把時間拉長到80、90歲,換算成每年的年報酬率,大概不到4%,這比你長期投資ETF(如台灣50、中100)的報酬率少了一大截,相去甚遠!
人們買保險的目的是保障每一刻,但弔詭的是,人往往花一大筆錢,動輒兩三百萬去保障一個長遠、連自己也無法確定的未來。畢竟,人不可能為了一個既沒有夢想又沒有希望、純粹只為了「養老」的目的,而一味地存錢。若真的想要擁有一筆穩健的錢財,就必須設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存錢目標」;但如果終日擔憂著不確定等不等得到的老年生活,而犧牲了原本多采多姿的「現在」,降低了生活品質與快樂生活,那就太愚蠢了!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自律」程度決定了你的財富
「自律」是每個人各異的人格特質,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自律程度和財富水準有關。一般而言,追求即時享樂有損績效。自律是執行任何自助訓練的先決條件。開始改造自我以前,一定得擁有啟動的動力、探索的好奇心、遇到挑戰時堅持下去的紀律;一旦動搖,必須重頭開始。
自律的根本在於情緒管理,此與情緒控制不同。情緒的管理著重知覺與改變方向,而非對抗或壓抑情緒;對抗或壓抑厭惡的感覺所造成的內部緊繃,反而會消耗認知資源。對沒有紀律的人來說,任何投資「規則」都沒有用。事實上,沒有紀律的人就該遠離任何策略導向的積極投資。自律並不是嚴守投資策略,而是以專注與有條理的心境檢視你的投資行為。許多投資人常因經驗不足,對市場的知識不深,所以不瞭解合適的範圍,也不知靈活變通。
馬克.庫克(Mark D. Cook)之類的股市大師便學會善用「情緒覺察」與「自律」來幫助交易;當他本身的恐懼情緒變得極端而無以復加時,紀律告訴他買進。紀律必須勝出,反則你將註定失敗。
以上引自《投資人的大腦革命》財信出版,p389~390。
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是情緒穩定且堅守紀律的人。然而,並不表示,他們能夠免除負面情緒的干擾。事實上,根據演化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的原始大腦仍停留在石器時代階段,根據環境的刺激與變動的覺察而作出以利生存的反應,但這種「刺激-反應」模式並不適用於財務管理上,乃因人的投資行為很容易受恐慌或躁動情緒所支配,作出不當的決策。
自律的根本在於情緒管理,此與情緒控制不同。情緒的管理著重知覺與改變方向,而非對抗或壓抑情緒;對抗或壓抑厭惡的感覺所造成的內部緊繃,反而會消耗認知資源。對沒有紀律的人來說,任何投資「規則」都沒有用。事實上,沒有紀律的人就該遠離任何策略導向的積極投資。自律並不是嚴守投資策略,而是以專注與有條理的心境檢視你的投資行為。許多投資人常因經驗不足,對市場的知識不深,所以不瞭解合適的範圍,也不知靈活變通。
馬克.庫克(Mark D. Cook)之類的股市大師便學會善用「情緒覺察」與「自律」來幫助交易;當他本身的恐懼情緒變得極端而無以復加時,紀律告訴他買進。紀律必須勝出,反則你將註定失敗。
以上引自《投資人的大腦革命》財信出版,p389~390。
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是情緒穩定且堅守紀律的人。然而,並不表示,他們能夠免除負面情緒的干擾。事實上,根據演化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的原始大腦仍停留在石器時代階段,根據環境的刺激與變動的覺察而作出以利生存的反應,但這種「刺激-反應」模式並不適用於財務管理上,乃因人的投資行為很容易受恐慌或躁動情緒所支配,作出不當的決策。
因此,投資輸贏的關鍵經常是自律的習慣程度。若當自己深受股市大跌的恐慌情緒影響,就應覺察自己的情緒,記錄下自己的想法與策略,接受並分析你的情緒反應,避免在第一時刻作出「恐慌性殺盤」的動作,才不致於殺在最低點;反觀,在自己情緒大受群眾樂觀氣氛鼓動時,也應戒慎恐懼。當你能駕馭情緒並冷靜作出判斷時,就已具備成功投資人的條件;當你瞭解極端情緒足以作為「反市場」操作的指標,即可能掌握了投資成功的重要習性。
成功不難,習慣而已!難是難在你是否瞭解投資獲利的關鍵所在,若要減少犯錯並克服先天原始大腦愚蠢的擺佈,唯有積極學習重要的財金知識,具備財務素養與良好的紀律,才能為你帶來正面的效果!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塑造個人A+品牌的10堂課》
作者:David F.D'Allessandro
出版社:麥格羅希爾
在職場上,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穿著、舉止、言語與人際互動的情形都在受人評判,你的上司、老闆、朋友與客戶都是從這些細節與過程來瞭解你的為人與人格特質。因此,「個人品牌」的建立攸關著你本身的信用與能力;並且,無時無刻你都是在形塑你的品牌,而好的個人品牌需要我們辛苦維護,透過每天努力才能打造起來!
《塑造個人A+品牌的10堂課》作者提出了十個告誡供各位參考:
一、別只想到自己
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一般人都存有「基本歸因誤差」,總認為自己一點不光彩的行為並不會損害我們的人格;但事實上,你的任何所作所為都會被周遭人拿來定義「你是如何的人」之證據,別人從不會根據你的意圖或慾望對你下判斷,而是根據你的外在行為做決定。所以,別往臉上貼金!如果你不能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將永遠無法打造出好的個人品牌。
二、不管你喜不喜歡,老闆都是你打造品牌的親密戰友
在職場生涯裡,組織裡的老闆經常是主導你個人發展的重要他人。你的個人品牌通常不是建立在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客觀證據上,而是要看老闆對你的主觀評述為何。你的工作除了使老闆感覺你對他有高度忠誠外,還要了解到,他非常希望你能替他擦亮他的品牌;在他們的眼中,你其實主要是個幫助他們成就更高事業的工具,任何人如果認為「我的工作是讓我自己成功,才不是讓老闆光彩」,那麼此人肯定無法長存於業界。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能否反過來利用他們來建立自己的名聲。事實上,你期盼從老闆身上得到的東西不外乎是「信任」與「公平的交易」,想要博取深度信任,最有價值的貢獻莫過於補足老闆的弱點,讓他能夠交付給你更重大的任務以改變你的人生;而你的業績或對公司的奉獻最重要的回報並非獎勵金或職位,而是「能讓你用來另謀高就的經驗」,這是一種你用其它方式無法取得的交易。
三、好好認識你的老闆
任何時刻,你得當個業餘的心理醫生,仔細觀察你老闆的作為,就能判斷他對你的個人品牌有何優勢或危險。雖然與其相較,你的影響力較小,但若能聰明利用手中權力,你仍有力可回天,打造出好的個人品牌。例如,在評估一個工作機會時,多數人在踏進面談室時,只想著自己會被評估,卻沒想到自己也要評估別人。你應考慮這個職位與上司能否替你的品牌加分,抑或替他們工作只是虛擲你的才華、智慧與努力;或是說,在你得到工作後,長期下來若不能從老闆或自我經驗中學到東西,而你的名聲也停滯不前,你就得明智離開,別把二、三十歲月都鎖在這個組織裡。
四、彬彬有禮不等於裝模作樣
在現代職場中,一些基本的商業禮儀經常反映一個人的教養程度。禮儀代表你對周遭人的「熱情」與「尊重」,好的儀態能維繫個人品牌,展現出你是資深主管圈內的倚重對象。商業社會第一守則是:打扮要合宜,你盡可能利用穿著替自己添加優勢,定義你的品牌;大家會尊重你的個人風格,但不會接受你的無知。此外,即便是充滿歡樂氣氛的公司場合,你還是會受他人評判,你必須告誡自己不能沉浸於各種惡名昭彰的酒會,一有失態極可能破壞你的品牌形象。
五、及時揮揮衣袖離開,別當太久的菜鳥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你禁不起把歲月浪費在一個不論你表現如何,從根本上就抗拒你的權力架構中。尤其若在家族企業謀事,你很容易因升上高階存有登高一呼的幻覺,然而事實的結果經常事與願違。因此,最好的做法是,當你能獨當一面當上領導者時,要另覓戰場來實現你的事業目標。另外,類似法律事務所、建築師事務所等合夥人制度的工作也會經常讓年輕人掉入一個陷阱:渴望著享有合夥人等級的薪資,亦希望能具有合夥人的合法地位,被組織所接受。事實上,超時工作與大材小用的事形同剝削,你追逐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卻錯失利用這段經驗替你個人品牌加分的時機。
六、每天每刻,都是重要時刻
你的名聲通常並非來自於大場面,但往往毀於大場面。在多數情況中,別人對你的觀感並非來自於單一事件,而來自你所建立的模式,你長時間一磚一瓦打造出來的結果;尤其你在自覺不重要時刻裡的表現方式,卻很可能決定你的未來。一個人可能一整天下來有30次會面別人的場合,有可能這些會面長期以來不會對你的品牌構成任何意義,但也有可能其中任何一個人將替你的品牌帶來助益。沒有人能夠完美處理每次的會面,但你可選擇建立一個好的行為模式。
七、找對敵人
在現實社會中,許多人會因自己過得不好而去怨妒那些忠於自我、活出快樂的人。在職場上,你的成就與職位愈高,不免會遭受「敵人」的攻訐與詆毀,往往你必須選擇適當的回擊,才能維持你的自尊與名聲。雖然回擊的行動會影響你的品牌;但不作為的態度往往會讓你的品牌徹底遭受踐踏。在《大膽想,出狠招》一書中,唐納‧川普也提到,你必須對那些敵人勇敢痛擊,才能讓別人對你尊重。
八、別被泡沫吞噬
在邁入商業高層的貴族生活之際,你必須不讓自己掉進權力的泡沫中,扭曲自己的判斷力。如果想要長保成功與自我品牌的永續發展,你必須時時懷疑自己的天才,並且讓「敢說真話」的人留在你的周遭與你共事,並且培養不斷學習的習慣,最好的休閒就是閱讀。
九、愈是步步高昇,愈容易成為箭靶
當你在一個領域內達到相當程度的名氣,通常負面消息就會隨你的成就而來。一個人危機處理的態度經常透露出他的成就極限,選擇躲進象牙塔不予回應絕對不是明智之舉;輿論的批評固然難受,但它亦是個難得的機會讓你證明自己的韌性有多強。
十、戰勝中年危機
許多長期待在組織的人經常奉獻大半時間給公司卻庸碌一生。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對於成功沒有多大興趣,只認為自己的工作只要過得去即可。若你想得到老闆對你的賞識,就得勇敢提出要求,引導他們看待你是一個極具潛力的人才。你雖然無法控制那些公司升遷的事情,但你可以確保自己每次都成為最明顯的人選。有時為了繼續前進,你得為自己品牌賭上一賭,承諾完成某些困難的事,雖有風險,但卻值得一試。
請記住,未經檢驗的名聲不值得擁有!在職場上,「識人」的要訣也經常是「觀其行」,絕非「聽其言」,你得清楚知道你每天所作所為皆在定義你的品牌,打造你的公眾形象。你必須把自我品牌當成是你所有行動的樣本,設法讓自己的品牌有任何意義,與之共存,並相伴到最後!
出版社:麥格羅希爾
在職場上,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穿著、舉止、言語與人際互動的情形都在受人評判,你的上司、老闆、朋友與客戶都是從這些細節與過程來瞭解你的為人與人格特質。因此,「個人品牌」的建立攸關著你本身的信用與能力;並且,無時無刻你都是在形塑你的品牌,而好的個人品牌需要我們辛苦維護,透過每天努力才能打造起來!
《塑造個人A+品牌的10堂課》作者提出了十個告誡供各位參考:
一、別只想到自己
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一般人都存有「基本歸因誤差」,總認為自己一點不光彩的行為並不會損害我們的人格;但事實上,你的任何所作所為都會被周遭人拿來定義「你是如何的人」之證據,別人從不會根據你的意圖或慾望對你下判斷,而是根據你的外在行為做決定。所以,別往臉上貼金!如果你不能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將永遠無法打造出好的個人品牌。
二、不管你喜不喜歡,老闆都是你打造品牌的親密戰友
在職場生涯裡,組織裡的老闆經常是主導你個人發展的重要他人。你的個人品牌通常不是建立在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客觀證據上,而是要看老闆對你的主觀評述為何。你的工作除了使老闆感覺你對他有高度忠誠外,還要了解到,他非常希望你能替他擦亮他的品牌;在他們的眼中,你其實主要是個幫助他們成就更高事業的工具,任何人如果認為「我的工作是讓我自己成功,才不是讓老闆光彩」,那麼此人肯定無法長存於業界。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能否反過來利用他們來建立自己的名聲。事實上,你期盼從老闆身上得到的東西不外乎是「信任」與「公平的交易」,想要博取深度信任,最有價值的貢獻莫過於補足老闆的弱點,讓他能夠交付給你更重大的任務以改變你的人生;而你的業績或對公司的奉獻最重要的回報並非獎勵金或職位,而是「能讓你用來另謀高就的經驗」,這是一種你用其它方式無法取得的交易。
三、好好認識你的老闆
任何時刻,你得當個業餘的心理醫生,仔細觀察你老闆的作為,就能判斷他對你的個人品牌有何優勢或危險。雖然與其相較,你的影響力較小,但若能聰明利用手中權力,你仍有力可回天,打造出好的個人品牌。例如,在評估一個工作機會時,多數人在踏進面談室時,只想著自己會被評估,卻沒想到自己也要評估別人。你應考慮這個職位與上司能否替你的品牌加分,抑或替他們工作只是虛擲你的才華、智慧與努力;或是說,在你得到工作後,長期下來若不能從老闆或自我經驗中學到東西,而你的名聲也停滯不前,你就得明智離開,別把二、三十歲月都鎖在這個組織裡。
四、彬彬有禮不等於裝模作樣
在現代職場中,一些基本的商業禮儀經常反映一個人的教養程度。禮儀代表你對周遭人的「熱情」與「尊重」,好的儀態能維繫個人品牌,展現出你是資深主管圈內的倚重對象。商業社會第一守則是:打扮要合宜,你盡可能利用穿著替自己添加優勢,定義你的品牌;大家會尊重你的個人風格,但不會接受你的無知。此外,即便是充滿歡樂氣氛的公司場合,你還是會受他人評判,你必須告誡自己不能沉浸於各種惡名昭彰的酒會,一有失態極可能破壞你的品牌形象。
五、及時揮揮衣袖離開,別當太久的菜鳥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你禁不起把歲月浪費在一個不論你表現如何,從根本上就抗拒你的權力架構中。尤其若在家族企業謀事,你很容易因升上高階存有登高一呼的幻覺,然而事實的結果經常事與願違。因此,最好的做法是,當你能獨當一面當上領導者時,要另覓戰場來實現你的事業目標。另外,類似法律事務所、建築師事務所等合夥人制度的工作也會經常讓年輕人掉入一個陷阱:渴望著享有合夥人等級的薪資,亦希望能具有合夥人的合法地位,被組織所接受。事實上,超時工作與大材小用的事形同剝削,你追逐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卻錯失利用這段經驗替你個人品牌加分的時機。
六、每天每刻,都是重要時刻
你的名聲通常並非來自於大場面,但往往毀於大場面。在多數情況中,別人對你的觀感並非來自於單一事件,而來自你所建立的模式,你長時間一磚一瓦打造出來的結果;尤其你在自覺不重要時刻裡的表現方式,卻很可能決定你的未來。一個人可能一整天下來有30次會面別人的場合,有可能這些會面長期以來不會對你的品牌構成任何意義,但也有可能其中任何一個人將替你的品牌帶來助益。沒有人能夠完美處理每次的會面,但你可選擇建立一個好的行為模式。
七、找對敵人
在現實社會中,許多人會因自己過得不好而去怨妒那些忠於自我、活出快樂的人。在職場上,你的成就與職位愈高,不免會遭受「敵人」的攻訐與詆毀,往往你必須選擇適當的回擊,才能維持你的自尊與名聲。雖然回擊的行動會影響你的品牌;但不作為的態度往往會讓你的品牌徹底遭受踐踏。在《大膽想,出狠招》一書中,唐納‧川普也提到,你必須對那些敵人勇敢痛擊,才能讓別人對你尊重。
八、別被泡沫吞噬
在邁入商業高層的貴族生活之際,你必須不讓自己掉進權力的泡沫中,扭曲自己的判斷力。如果想要長保成功與自我品牌的永續發展,你必須時時懷疑自己的天才,並且讓「敢說真話」的人留在你的周遭與你共事,並且培養不斷學習的習慣,最好的休閒就是閱讀。
九、愈是步步高昇,愈容易成為箭靶
當你在一個領域內達到相當程度的名氣,通常負面消息就會隨你的成就而來。一個人危機處理的態度經常透露出他的成就極限,選擇躲進象牙塔不予回應絕對不是明智之舉;輿論的批評固然難受,但它亦是個難得的機會讓你證明自己的韌性有多強。
十、戰勝中年危機
許多長期待在組織的人經常奉獻大半時間給公司卻庸碌一生。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對於成功沒有多大興趣,只認為自己的工作只要過得去即可。若你想得到老闆對你的賞識,就得勇敢提出要求,引導他們看待你是一個極具潛力的人才。你雖然無法控制那些公司升遷的事情,但你可以確保自己每次都成為最明顯的人選。有時為了繼續前進,你得為自己品牌賭上一賭,承諾完成某些困難的事,雖有風險,但卻值得一試。
請記住,未經檢驗的名聲不值得擁有!在職場上,「識人」的要訣也經常是「觀其行」,絕非「聽其言」,你得清楚知道你每天所作所為皆在定義你的品牌,打造你的公眾形象。你必須把自我品牌當成是你所有行動的樣本,設法讓自己的品牌有任何意義,與之共存,並相伴到最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