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不可不知的保險陷阱

台灣與日本這兩個國家是外商保險公司進駐的集中站,一般民眾參與壽險的投保也相當踴躍,但很少人知道「壽險」商品的黑暗機制,也不明白自己繳交的保費究竟合理比例多大。大體來說,你很難找到像「壽險」這般對投資人最不利的金融商品了!

日本金融投資專家山崎元在其著作《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中一開始就提到:「面對投資商品時,買方必須確實掌握賣方收取多少手續費與賺取多少錢,此為首要原則。」從此一觀點來看,壽險大概是手續費最不透明的商品了!

以每月定期繳納的壽險費來說,保險費用大致可分成「純保險費」與「附加保險費」兩部分,純保險費是用於儲蓄與保險的保險費,但是附加保險費就非支付真正的保險費了,而是作為保險公司各種行銷、人事酬傭與廣告的營運費用。而且,附加保險費也不會公開讓客戶知道,更不可能轉入你所領的保險金;更驚人的是,此一部分主要是壽險公司每月所扣除的手續費,竟佔了你保費額度的30~40%,相對於一般共同基金(皆有明確公開手續費與管理費),壽險屬於難以判斷損益且極端複雜的東西,在未公開賣方毛利的情況下就開始販賣,可謂「不合理」且「隱藏」的暴利商品!

以上取編自《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商周出版,2008

許多投保人都以為保險具有「強迫儲蓄」的功能,尤其是業務員經常對客戶宣稱:「年輕時投保壽險比較有利!」或是「您是家庭的經濟支柱,萬一有天您倒下了,且家人有人被裁員,你的本錢怎麼夠生活?」,抑或還有其它說辭:「萬一有天發生意外長期住院,醫療費用將是一筆巨額開銷,若是有了壽險保障,將可以應付將來的變故!」生病住院會消耗存款固然沒錯,但如果為了這理由加入壽險可謂「不智之舉」,且本末倒置,忘記壽險的附加保費也等同於每個月的存款消耗;甚至萬一住院了,也不見得可以得到理賠金,投資人都不知道這樣做會導致「毀滅性」的結果!

因此「保險可以取代儲蓄」觀念已落伍。事實上,保險歸保險,儲蓄歸儲蓄,不論是以前高利率5~6%的年代或是現今1%低利率的時代,保險毫無儲蓄性功能,其一,保險宣稱的「預定利率」不等同銀行的「實質利率」;其二,保險公司所謂的「儲蓄」,只是在獲取暴利後分給散戶與保戶的殘骸碎屑而已!聰明的你,計算一下,就會發現,所繳保費與實質拿到的錢不成比例!

基於上述,最好的保險在於拿自己的錢保障自己,而不假於他人之手(包括父母、理專、投資顧問),具體方法除了定期儲蓄把錢存放銀行外,還可以做一些合理投資,例如自己定期定額購買ETF(被動型管理基金,不需透過營業員和理專,只需上網或語音成交),尤其趁現在股市投資人躊躇害怕之時,更是值得長期投資之時,你所享有的複利結果將是正面且有意義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