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鐘偉晉購書經驗談-教您如何挑選好書

看了這麼多篇我寫的文章,有讀者問過我,可否介紹一些一生受用的好書,對此我當然相當樂意;畢竟我平常也在社區大學以及民間機構、企業團體推展閱讀的理念與運動。而對於有心學習的讀者或學員,我都會盡一切能力去引導他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式。有句老話說:「與其給對方魚吃,不如教會他如何釣魚!」我雖然在每篇文章幾乎都有提過一些書籍,加加起來也有幾百本了,這些書籍我都有翻閱過,所以值得閱讀的我就會去推薦給讀者;不過,我希望我可以提供一些挑選書籍的判斷指標,讓各位可以真正獲得有價值的知識與智慧。順道一提,以我過來人的經驗,挑選好書與閱讀同樣都是非常專業的事,需要經驗的磨練。也就是說,從一開始的接觸品質就會決定你之後的發展層次。所以,「買錯書」遠比「不看書」的負面影響還要大!其實,好書看多了,心中自然就會有個專業的直覺,知道書店內有哪些是好書或壞書了。以下提供幾個要點供大家作判斷:

一、廉價資訊代價最大

書店內都會有99元、120元、150元的週刊或雜誌,包含資訊類、理財投資類、運動類以及娛樂類;甚至也有理財週刊附上「教你如何用k線看股價」之類為名稱的光碟,一本書只要100元左右。屏除一些運動類或資訊類的專業雜誌外,這些雜誌不是充滿許多廉價資訊就是夾雜很多業者的置入性行銷,市面上大家耳熟能詳的幾個商業雜誌多半如此。但這些資訊其實都只是「雜訊」,書中免費分享的操盤技巧、實用工具或相關消息其實都有其營利目的;以現在來說,幾乎每個星期的雜誌都有股票或基金、房地產為封面的標題介紹,目的就是要吸引更多的人去注意;你如果平常沒在學習,就會受其影響而作出不當的決策。世界上有智慧的大師如:大前研一、勝間和代以及《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柏都一致指出,看電視新聞、報章雜誌以及大眾媒體的資訊對我們都是毫無幫助的,只會讓我們賠掉時間和金錢!以「機會成本」的觀點來看,花費在上述活動的時間應該拿來接觸一些系統性的知識,如:閱讀一本經典作品(莊子、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也因此,像我平常逛書店,那些廉價雜誌我頂多翻一下,會讓我想要買的書絕不是這種降低自己IQ的東西。

二、人生重要的課題有「秘密」嗎?

這幾年常在書店佔據前幾名排行榜的書籍,「秘密」、「吸引力法則」、「向宇宙下訂單」等等,而且翻閱且購買的人不在少數。然而,仔細一看,這些書的作者雖然都是國外的某些領域專業人士,但其使用的潛能開發方式都是以傳統NLP為主軸,教導大家「想像自己的未來,讓自己具有力量,就能成功!」在民間許多機構,不論是公司或是傳銷、保險組織,給員工的教育訓練也常以這樣的方式去激勵士氣。但殊不知,站在正統科學心理學的專業角度來看,這樣的激勵方式或技巧只是「短多長空」,你可能一時深受那種正向的所影響而變得亢奮、樂觀,可是這種感覺經常走出會場後,甚至回到第一線業務時就恢復原狀,原本的問題或麻煩仍是困擾著你。所以,狹義來看,這些具體的事物都需要實際的方法來解決,而不是光靠「思想意識」甚至「口號」的激動吶喊就能見效,何況是廣義的人生課題?筆者也看過不少在準備國家考試或是加盟創業的人,也都閱讀過《秘密》等書,但後來的結果可想而知,高度不實的期望帶來極深的絕望。否則,如果大家都看過《秘密》,為何100個人只有1個人成功?但媒體或業者就會找這些百分之一的人不斷打廣告,讓無知的人受騙而採取非理性的樂觀態度。因此,人生最大的秘密就是「沒有秘密」,要自己問自己、自己學習,而不是一味問別人或依靠一些怪力亂神的媒介來激勵你。

三、書籍的內容要與作者學經歷「名實相符」

坊間的書最直接的分類就是「台灣人」作者與「外國人」作者。一般我去書店購書,如果是投資理財類、企管類、職涯發展類或心理學類都會先看看外國作者寫的書籍,反而不是看台灣人作者寫的。我並非崇洋媚外,而是就閱讀的專業來作客觀評判,外國學者或大師寫的書籍內容較公正客觀且較無多餘的置入性行銷(除了富爸爸系列外),而且內容亦較精實。書籍的價格必須反映出它的價值,而不是像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台灣作者,自稱自己是「××講師」、「××理事主席」或擁有「國外××大學的學歷」而寫成一本毫無科學立論的書籍。所以,買書的重要守則就是先看作者學經歷是否與該書籍主題有關;其次,作者學經歷例如醫師、心理師必須經過國家合格考試且正式認可的。任何一項專業絕非只靠單一項經歷或是因緣際會的接觸就會產生突發性的專業結果,一個人的專業成熟度都是長期累積的。例如鐘偉晉從18歲就進入教育學系接受正統科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專業的訓練,才能依此學歷專業背景去累積經驗以及授課,至今也已10年以上了!

四、書籍聳動的標題要注意

書店開店就是要銷售書籍,因此不論是國外或國內引進上市的書,書名的取捨都會以實際的銷售利益為考量。例如國際激勵大師史蒂芬.柯維出版的《與成功有約》按照其原文書籍名稱,應該是「高效能的七個習慣」才符合原本意思,但出版商為求銷售考量,都會以較引人注意的標題作為書名。而通常這類書籍非常兩極化,有些書是真的可以買回收藏,一看再看,雖然標題聳動,但其內容相當精實,此類書籍如《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不看盤,我才能賺大錢》……等書都是。至於有些台灣人或日本人出的書籍,常常只是標題聳動,但內容充斥著與心理學無關的東西,看多了只會被誤導而深受其害。

五、書籍的內容必須與讀者無利益衝突

許多書籍的作者出書經常都有其另外目的,而不是單純分享人生成功的理念或廣結善緣、散播智慧的!例如,我經常看到不少金融業者,包含保險業、傳直銷業、銀行業等等出書,書名名稱都類似「如何挑選飆股」、「如何挑對基金」、「房地產如何賺很大」……等等,裡面雖然寫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細節內容,但全部都是為了要吸引你去購買基金、各種金融商品,他才有好處可以賺取。因此,「學習」雖是我們一生重要的課題,但如果跟錯人、看錯書或是接觸錯誤的資訊,其結果反而會影響你一輩子的理財觀或累積不正確的職涯抱負。所以,挑好書的方法必須是該書作者跟你完全沒有利益衝突,例如有一位醫師暱稱「綠角」,成立了《綠角的財經筆記》部落格網站,在坊間造成轟動,其內容經過筆著的賞閱,與個人理念非常相符,而且也都有不少科學心理學、大腦神經科學為基礎的內容作為支持,像這樣的書籍,其作者不可能同時在金融機構賣基金或推銷保險,與你就無侵犯性的利益衝突;況且,以我的專業分析,也大力推薦其書,值得大家去看看。我在此並非特意為他打廣告,而是以一個大家熟悉的例子作為引證,教大家以經驗法則去挑好書。

以上提供五項要點,供各位在閱讀以及挑書時可參照的原則。我們平常的時間相當有限,每天也很容易因為一些瑣事浪費掉自己的寶貴時間,因此,我才說,閱讀或學習是相當專業的人生課題,但每個人都可以經由系統性以及長期逐步的改變,去轉化你的負面思想,改造你的大腦結構,促進大腦與心性的緊密調和,這也是我成立一個「非營利性質」部落格網站,藉以助人成長的重要目的之一!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樂當「鷹業家」:每個人都有創業的基因

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創辦葛拉敏銀行的故事,成為了話題,也形成一個我們仿效的楷模。我還記得「鄉村銀行」成立後,尤努斯的理念與制度的精神被應用於全世界40幾個國家。而鄉村銀行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收擔保品,呆帳率卻遠比一般金融機構低;沒有就業訓練,收取年息20%,卻能讓全球一億人口脫離貧窮生活。

尤努斯的偉大雖在於他創立「窮人銀行」,但其給我們的啟示在於他說過的一句話:「每個人其實都有創業的基因!」在這幾年不景氣的年代,多數人對於工作與經濟的前途相對較為保守且擔憂,怎有心思或多餘的資本去開創事業;其實,也有不少人不甘於現狀而想有所突破,只是找不到適當的方法或途徑而自以為自己沒有天份。其實,創業並非我們傳統觀念中想像中那樣難,也不是像20、30年前必須要有一筆大量的資金或土地才能開廠房或辦公司。在網路世代裡,很多創意或市場的開發經常僅憑電腦網路與帶得走的能力就可能讓你完成想做的事,但重點是你必須知道如何去學習!

《不用再上班了》作者丹.米勒在書中與我們分享「鷹業家」的概念,他認為許多想自行創業的人,常因為創業初期得處理那些看似無止盡的證照、稅務和商業型態等問題,進而打消念頭。接下來,還得面對租約協商、營業登記、聘請員工、銀行借貸或資金籌措等問題。這些事情絕不是妳當初創業時想面對的問題,但你又非常希望擁有自由的工作時間以及個人的自由,並且有依個人努力及工作績效而變動的收入。然而,現在有許多的專業人士是平面設計師、會計師、作家、發明家、公關、銷售人員、郵寄廣告服務、酒席籌辦人員以及設計師等。個人服務業方面,多是提供寵物照護、老人安養、景觀設計、傢俱清潔等服務。這些專業人士不想經營傳統企業,不願把時間或精力耗費在租賃契約、辦公室、貸款還有聘請員工等事情上。如果你正好有這些才能或專門技術為主的新興行業企業家,其實你就是個鷹業家。「鷹業家」的涵義就好比一隻老鷹自由自在在天空飛翔;而簡單來說,個人覺得「鷹業家」和「傳統企業家」的差別主要是:

1.「企業家」發現需求、滿足需求;「鷹業家」則是創造需求。

2.「企業家」需投入資本額與租賃成本;「鷹業家」不須資本,但要投入時

間、精力與創意。

3.「企業家」以提供產品為主;「鷹業家」以提供服務或資訊為主。

4.「企業家」對經營事業有興趣;「鷹業家」對發展事業有興趣。

5.「企業家」希望做大事業;「鷹業家」專注維持小事業。

6.「企業家」在創業後立即開拓事業;「鷹業家」創業後維持原本規模。

7.「企業家」以「利益」為創業動機;「鷹業家」以「目的」為創業動機。

8.「企業家」以公司銷售額衡量成敗;「鷹業家」以人際關係好壞衡量成敗。

9.「企業家」以打敗競爭者為目標;「鷹業家」以尋求組織合作為途徑。

10.「企業家」以獲利為導向;「鷹業家」以付出為導向,知道提供給客戶的價值在何處。

11.「企業家」花時間管理公司人事;「鷹業家」花時間累積與精練創意。

以上摘自《不用再上班了》一書,高寶出版,並適當加入個人意見。

「鷹業家」的概念其實就像我以前所提倡的「自由工作者」的觀念,而這個主張早在管理大師查爾斯.韓弟《大象與跳蚤》《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兩本書中即可看到相關的職涯發展理念。尤努斯提到每個人都有創業的因子,也在提醒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興趣、熱情與能力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找出自己的獨特發展領域。所謂「別人家的後院就是你的門面」,如果我們有經過學習或充分的認識自己,是有可能發展出自己的職趣,而興趣與熱情是可以變成黃金的!就算是當個小型創業家或鷹業家,也須經過一番學習,而不是空有理念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平常不斷引導學員一定要重視「閱讀」或上課以及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因為這樣做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以及認識你自己;更何況,多數人想要突破現狀卻因不得要領而退縮。但許多問題都不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心智層面」的問題,不論是職涯發展或是個人自修或學習,最好要有好的老師或教練來引導你前進,而且你學習的對象必須要是該領域或是某項學術技能有深厚基礎的人,而不是隨便找一個過去無相關學歷背景或專業認可的恩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任何事業不論大小,都是一步步長年累積下來的,而且每段發展都有其因果以及連結性。很多人之所以創業失敗,是因只看到商業利益或是講求技術,但忽略自己本身潛力發展的長遠思考,說穿了,你所認識的自己只是「假象」

之所以會特別強調學習的重要,我是希望以我「科學心理學」背景知識的基礎來叮嚀大家,千萬不要誤信任何「速成」且「帶來劇變」的課程或事業。坊間許多記憶、算命、皮紋檢測或潛能開發課程很多都以傳銷方式來吸引你去瞭解,他們表面上有一套深厚的組織系統以及創業模式;但問題是,你真的相信你去上一個月的課程就可以擁有神奇的記憶術或是成為潛能開發專家?姑且不論是何種性質的加盟創業組織,裡面的人員多半皆非具有正統專業認可的學經歷背景,裡面夾雜很多以前是從事餐飲業、服飾業、保險業或是與現在工作毫不相干的出身背景,請問怎有可能上了幾次課程就能變成「老師」,而複製上線的模式再去吸引別人加盟或拉人頭。

每當筆者看到報章雜誌或媒體的一些創業加盟或類似傳銷模式的廣告,就更加確定每天一定有人會被騙,誠如勝間和代所說:「這是一個愚者不斷被智者榨乾的年代」,創業是好事,但有多少真正瞭解自己並且知道自己的天賦才能?有時候,我們經過素昧平生的人開導或交談而去從事某項事業,並不見得對你是好事,很多事情都是「短多長空」的,別人跟你講的福音或資訊是建立在對他有利的基礎上,而不是真正為你設想。在這世界上,不論是找什麼工作或想成為哪種行業的鷹業家,都要靠自己苦學或是找到值得長期信賴的老師去陪伴你以及引導你。但前提是,你必須要先透過學習或閱讀來提升自己的涵養以及層次,讓他人信任你的誠意以及潛力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雖然鐘偉晉不是什麼偉大的教育家,但我平時教學的理念都是秉持「引導學生思考」的精神,讓他們去找到內在的本質以及潛能,透過反省、學習的過程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天賦熱情與事業發展的交融處。「鷹業家」的理念並非要搞得轟轟烈烈,而是可以在你原本的職位或工作上逐步去建立自己的品牌以及定為成某方面的「專家」,鷹業家是用創造力去擴展創意和結果,每個人都可以用其學經歷背景來找到出路以及實現夢想的途徑

2010年10月7日 星期四

《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文章標題修改 + 內容補充

感謝本站部落格讀者的回應,提醒我想到一些事情。由於確實有同學對於「麻煩心理學」一詞有所好奇以及疑問,為免在學術專業以及知識理解上有所混淆或誤會,故在此特別提出澄清以及對上一篇部落格文章標題略作修改,敬請讀者們海涵。參見《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投資心理學家的叮嚀與告白》一文。

「麻煩心理學」其實在正式的科學心理學界目前是無定義以及相關專有名詞的,乃為筆者自行發明的,我必須先對此提出重要解答。該篇文章是我閱讀本田直之《怕麻煩背後有金礦》一書後有感而發的,並結合偉晉個人學習與教學經驗分享給讀者;「麻煩心理學」談論的東西其實是科學心理學應用的一種範疇,這亦與「投資心理學」是有絕大關係的,更是「神經心理學」的延伸活用。基於此,我將上一篇文章標題從「麻煩心理學」改為「投資心理學」,也較符合本人的專業理念與部落格的中心思想。

至於「麻煩心理學」如何與「投資心理學」扯上關係?我們可先從「投資心理學」來一步步瞭解它們的關聯。投資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顯示,人演化下來的原始腦在未經後天深入學習與訓練的情況下,容易隨著原始本能在市場氣氛樂觀時過度亢奮;在市場氣氛低迷且一片恐慌時也會過度焦慮。只因我們的行動很多時後是受制於周遭氛圍情境與非理性情緒所支配,導致常對於事情風險的評估出現嚴重的認知偏誤。同樣的道理,我們平常在生活中也容易被行銷資訊或一些專業人士語言所誤導,他們有些是販賣夢想、有些則是販賣「恐懼」我們會對片面的資訊使用第一本能去反應它;但事實上這些都是未經理性思統(也就是第二認知系統)處裡的我們會不自覺受他人引導進入恐慌情境中而被騙買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很多保險商品就是利用負面恐嚇來加深你對未來麻煩的防範。但有趣的是,這些防範都是過度反應的。我也順便舉例來講,在2001年美國911事件發生後,全球對於恐部份子的戒備與提防提升至國際安全防護的最高層級,各國不只在內政或外交以及軍事上都提出一些對應措施;明顯的是,在那一年當中,飛航安全受到了眾人的高度關注,並且大家對此戒慎恐懼。對突發事件的「害怕」心理是人之常情,但這時保險業也特別提醒乘客與接受運輸服務消費者加保「兵險」以及「航空險」……等等,以避免類似事件造成自身以及家人的損失或遺憾。由於大家普遍的恐慌與害怕,不僅在股市投資上作出「賣低停損」以及「恐慌殺盤」的行為,更對於風險認知擴大了恐慌情緒的感受程度,紛而接受業者的建議,能盡量加保多少保險就保加多少。事實上,雖然國際情勢有種族、軍事與宗教的對立導致增加戰亂的可能性,黑天鵝事件也會更加頻繁;但仔細一想,在危機爆發後的那一刻,其實在政府以及犯罪防治組織的戒護下其實是最安全的。人由於害怕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就會用現在的氛圍情緒去過度揣摩未來的情勢,殊不知這是一種幻覺以及認知偏誤;在你擴大對風險認知的警覺性時,同時你也很容易陷入更多、更大的麻煩當中,就像在2006年買連動債、新興市場基金或相關投資型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人根本沒料到自己雖然提防到「高油價、高通膨」的危機,但卻步入2008年金融海嘯的「雷曼事件」的浩劫當中

就像我之前所說,人性都很害怕麻煩,但有時愈怕麻煩愈容易招惹很大麻煩。我也總是不厭其煩的套用管理大師杜拉克的名言:「處理麻煩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開始避免它!真正有長期學習或投入自我投資的讀者或學員,就會較能辨識真正的危機或麻煩並不在那些銷售人員所建構的話術或描繪的夢想與情景當中,而是自己非理性且盲目的一再接受他人的建議或將自己的時間、金錢、婚姻、健康以及人生所有重要事情的決策權交給外在或他人,甚至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手裡。不看書或不學習的結果,會讓我們永遠看不見真正的麻煩在哪裡。人生付出的代價往往到年老那一刻才會憣然悔悟;無奈的是,當我們驚醒時已是浪費掉許多時間、金錢和機會成本了!

其實,誰也不能保證能夠避開人生中所有的麻煩或災難,有時候危機是突發且不可預料的。但人對於事件危機的覺察和處理以及停損的行動,可以充分反映那個人的智慧。平時有規律從事學習或深刻反省的人較能有膽識以及經驗在一開始遭遇麻煩時會懂得處理它,而不會讓事情愈陷入更嚴重的情況當中,就很難去作停損或損失更多機會成本了。而我也知道,人是慣性的動物,「忍受痛苦」永遠比「改變」容易,有不少人在警覺買了不該買的金融商品後,只知道後悔卻很難去作停損;或是從事一項不喜歡作的工作經過好幾年,縱使說過要轉換工作,也只能麻木以對,對自己催眠說:「在忍個幾年,我即將退休,就可以擺脫工作憂鬱的情緒了!」但其結果可想而知,不但我們選擇被動的讓時間流逝,期間的有形或無形的成本也很難衡量。而窮人或有錢人的差別在於,窮人只看到「有形」的成本損失,如:金錢、房子、車子;但有錢人看到的是「無形」的成本損失,如:知識、智慧或時間對成功智富的人來說,最不能忍受的是把時間長期浪費在不喜愛的事務上,白白損失從事其它可以帶來更多無形報酬的機會成本上

「改變」其實是很難的,但在學習、上課或閱讀後是可以幫助自己循序漸進的成長。偉晉最後作出評論:「人生最大的麻煩不是那些有形的資產損失,而是一個人沒有自覺、喪失自我,不知道自己損失的是無形的智慧!」對於長期支持我的理念以及定期觀看我部落格的讀者,深表佩服。也希望大家共同維持學習的習慣,秉持這樣的學習精神,來共創自己美好的未來!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投資心理學家的叮嚀與告白

你怕麻煩嗎?我想,大多數的人都非常怕麻煩。我們總希望在做每件事情的時候可以用最小的力氣、最少的時間或最少的資源成本來達到最好的效果;並且,也希望竭盡所能的避掉過程中許多變數和風險。但根據我們的觀察,人的心理非常奇怪,有時候我們愈是害怕麻煩,愈是躲不開麻煩;如果我們努力的方法錯誤,或是對於「麻煩的事」過於無理的恐懼與擔憂,就會容易落於思考的陷阱之中。在這個市場上處處都有商人以「節省大家的麻煩」為名義,去說服你採納他們的建議或是營造消費者使用他們產品的動機。當然,很多事情不盡然是買賣或消費的問題,這當中反映了我們自我管理的問題;有趣的是,每個人金錢消費的方式與態度反映了他的智慧,這無關金錢財力多寡問題,而是「品質」問題!所以,許多表面跟財務沒多大關係的事情,學問可大了!

《槓桿閱讀術》《槓桿思考術》《槓桿時間術》等書之後,日本知名的企管經營顧問本田直之於今年又出版了《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一書,她主張,只要把「怕麻煩」當動力,就可以「用1分力氣得到10分收穫」,而麻煩事如果放任不管,就會像滾雪球般愈滾愈大。書中她把怕麻煩的人分成兩種:一種是「自甘墮落的怕麻煩者」,他們一直在逃避麻煩、閃躲麻煩,但是到後來,麻煩卻愈滾愈大;雖然是怕麻煩的人,也一直努力避掉麻煩,最後卻讓自己捲進大麻煩之中。另一種人則是「未雨綢繆的怕麻煩者」,他們會在第一時間把「小麻煩」解決掉。此時問題還算小,處理起來比較沒壓力,更重要的是日後不會再有大麻煩,可以大幅節省時間,提升工作的成果,過著令人欽羨的輕鬆生活。

以上摘自《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一書,但加入筆者許多的意見,尚請海涵!

照《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一書所說,鐘偉晉自己認為,「怕麻煩」的人通常有極端兩種類型一種就是害怕自己容易犯錯而處處聽取別人建議的人,另一種是對於「怕麻煩」這件事反向思考的人。第一種人的特性是:在財務管理上把自己帳戶交由銀行理專或投資顧問規劃與處理;在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上完全聽從醫生的指示與建議;在職涯發展上不是順從旁人的意見就是過度盲升學或就業補習班的落點或考情分析……等等。其實,生活中的例子不勝枚舉,但因為怕麻煩而一味將自己的金錢、健康、事業前途或是與個人生命攸關的事物管理權托付給他人,並不是件好事。這樣的做法也就造成了下列的結果:帳戶的錢越來越少,人理財,但財不理你;愈是繁複的檢查身體或是吃各種保健食品,反而造成心理的壓力,因一種病痛就憂心忡忡,在臨床醫學心理病症上有一種名稱叫「慮病症」,即是如此。或是越是相信或採用他人的成功經驗來複製自己的職涯發展,就疏忽去發掘自己潛能以及充分認識自己的機會,最後不但無法如願,也無法有效去看見問題的本質。否則為什麼,每年去補習或參加考試、加盟創業的人如此多卻只有極少數成功?而另一種可以反向思考的人,其實他們並未一定比其他人多成功,但一定真的比多數人避免很多失敗與麻煩。他們對於許多事情都盡量深入瞭解與學習,在去評斷他人意見值不值得參考或聽取;這樣做至少自己能夠掌控一些事情的主控權,也較有信心去應付各種麻煩的事情或危機。本田直之在書中強調:「因為我們怕麻煩,更要自己承擔責任!」人生重要的事都是不假外求或是輕易交給別人支配的。原本我常說:「什麼事情都可以交給專家幫你服務或處理,只有理財不行!」但目前我們所處的世界,除了金融服務業,在其它各行各業卻慢慢有一種趨勢,許多身為專家或顧問的人,憑藉幫別人解決問題或避免麻煩的名義販賣夢想甚至販賣「恐懼」,比如像消防安全協會組織去學校講解消防觀念的目的其實是行銷消防器材;或是環境危機防護小組分享環保觀念也順便推銷臭氧機、排毒器材之類的產品。在此,我不是要去批評或攻擊這些專業組織,主要的重點是:在我們要採取防護或避免麻煩的行動之前,我們是否對自己負責了?你以為你所做的事是在避免麻煩嗎?然而,多數人對自己的狀況未充分瞭解,就隨著他人起舞或做出武斷的決策,也難怪對這些商人或專業組織來說,真的是「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

仔細思考、靜心自省後,人類對危機處理或麻煩防範經常是本末倒置的,造成本來沒有麻煩卻找出一堆麻煩來。原本自己的帳戶和理財方式很安全卻誤信顧問的建議買了許多莫名其妙的金融商品;或是本來自己的健康狀況很穩定,平時都有在運動或充分的休息,卻因為一時的病痛去就醫後,心慌慌的接受各種核磁共振或切片檢查。健康檢查本身不是件壞事;只是,有時候我們會因為無理的恐懼讓我們過度採取防衛的態度而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每天都與我們共處,醫生只是提供片面現象的診療,並不見得比我們清楚自己身體的情況與特性;何況是有許多假借檢康檢查的傳銷商利用健康儀器來告訴我們「自由基太多」、「維他命攝取不足」、「身體防禦力過低」……等等,請問那些幫你測適身體機能的傳銷商本身有否經過專業的醫學訓練?就算他們講的道理成立,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自己對健康負責以及財務自主掌控,而不是因為怕麻煩就採信他人的建議

經濟學的基本守則告訴我們:「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有人輕易的提供你任何預測或建議,只有兩種可能,其一是他想賺取你的佣金或從你身上獲得利益;其二是他雖然沒有想要賺取佣金,但可能他不知道自己並非可以預測金融市場的走向或震盪的趨勢。況且,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許多「免費」或「廉價」的資訊,這些資訊由於容易取得,在同一時間不只有你知道而已,可能地球上很多有電視、有電腦或接觸同一項資訊管道的人都知道了,於是這就形同「垃圾資訊」了,也會第一時間反映在這個市場,就像股價一樣;所以看報紙或聽人預測來買股的人並沒有任何投資優勢,就如我之前不斷跟各位提的:「投資最重要的事,是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說穿了,如果提供預測的大師或老師如此神算,就不須隨便向很多人透露了,而且這樣做並沒有好處!所以,總結一句話:「金融從業人員或投顧老師只是想藉由預測來賺錢,而不是靠精準的買進賣出來賺錢的!」很多道理其實很簡單,無奈的是,我們自願被騙。

弔詭的是,金融市場有個神奇的現象,雖然那些從業人員都以專家自居,但並未見得比你懂理財或投資他們只是很會將銷售話術或產品觀念很熟練的演示給你看而已,但對於諸如「資產定價模式」以及「市場隨機定律」等等知識也搞不太清楚,很多財務工程或工具其實都是投顧公司的高層或研究員發明而交給他們這些銀行員工照做的。另外,就金融市場以外的社會來看,任何的專業雖然可以解決我們生活的問題,也可能有其存在的價值。但無論如何,你自己才是最認識自己的人;相對於那些只跟你有一面之緣或認識你一時的人卻能給你很多意見或建議,恐怕不見得客觀且正確。況且,在我們害怕惹麻煩而去尋求建議之時,必須搞清楚詢問的對象是否跟你有很大的「利益衝突」或是她可以輕易提供你建議的目的為何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我太過防衛他人,但很多事情的發生與結果經常都讓你意想不到;當我們回溯過去,卻也發現,我們並未曾深入了解自己的理財性格以及個性、潛能和生理狀況,卻也同時付出一些代價了。怕麻煩的背後有金礦的道理不只對那些販賣夢想或恐懼的商人來說很貼切;對我們本身來說,如果真正知道怕麻煩的道理,加上自己有學習以及反思的習慣,我相信你不太可能盲目花錢去尋求建議或接受他人的支配,反而可以逆勢增加我們的智慧資產,久而久之,無形的智慧資產也會帶來實質的金錢結果。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反退休運動》-鐘偉晉邀請您一同參與

別誤會,我不是要集合大家參與什麼特殊盛會或是活動,而是要藉由閱讀《反退休運動》的心得,與各位分享我的職涯發展理念。我想,「退休」這個觀念對多數人來說,就是在業界努力工作個2030年然後辭職過著下半餘生,靠著退休金領到進棺材為止。但其實,隨著時代的改變與醫療健康科技的進步,讓新世代的輕熟族以及四、五年級生有更多的時間、更健康的身體、更豐富的資源,去享受第二個人生。所以,從傳統崗位上退休的人勢必還有一半的人生時間要去經營,如果沒找出自己的生活重心或工作使命,可能會讓自己越老越退化。

《反退休運動》作者塔瑪拉‧艾瑞克森(Tamara Erickson透過嬰兒潮世代的職涯規畫,重新定義退休一詞,告訴我們「退休」這個概念是成為延續人生高峰與享受快樂的生活型態,是薪火相承的技能交接,彈性與多元的工作方式。這些現象對戰後嬰兒潮世代來說,可以延續職涯與累積工作的貢獻;不但是一種「被需要」的價值和使命,更是一種「我想要」的選擇和機會。這種可以真正結合興趣和專業的工作選擇,終於可讓嬰兒潮世代實現他們的職涯理想。但這絕對不是嬰兒潮世代的專利,而是任何人都能掌握的機會。換句話說,你不需要等到退休才來作規劃,而是現在就可開始你的「反退休運動」。

現在的雇主面臨了一個問題:如果嬰兒潮世代離開職場,將會沒有足夠的年輕人可以進到職場接班。而且出缺不只是職務數而已,當有人退休時,連技能和經驗也跟著離開組織。對這些嬰兒潮世代來說,本身的經驗、專業技能和心力可說一定會有市場需求,何況情勢正轉向對我們有利:人才短缺將會讓各位有空間重新和老闆協商自己的工作條件。在這本務實、樂觀的著作中,艾瑞克森闡述了們嬰兒潮世代的選項,包括要如何用突破傳統的方法來留在職場之中。

如果你想要留在目前已經在經營的領域,那麼跳脫常軌的工作條件也愈來愈常見;或者,你可能決定要展開新的職涯、去創業、擔任顧問,或是從事志工服務。無論如何,作者都鼓勵你在向前邁進的過程中,要去體驗、建立人脈,藉此建立起你個人的成就。

以上摘自《反退休運動》一書,商智文化出版。

對於《反退休運動》裡面講的內容與觀念,偉晉也深為認同。「年老」其實是一種優勢,代表你的智慧資產與工作見歷累積到可以再次開發與轉化的境界;就這好像我曾經參與過亞太教育訓練中心辦的講師研習活動,認識了其中某幾位企管顧問與講師組成的「5070」團隊組織,他們這個組織就是專門尋找50~70歲剛從企業組織高階主管退休或是一些企業主來重出江湖,貢獻自己的經驗與智慧。我相信這樣的活動或組織可謂不少,有這股熱情與動力的人大有人在。但其實,一個台灣存在著兩種社會;反觀,也有許多人從年輕時候就想著「退休」,每年總有滿山滿谷的人去考公務人員考試或進去大型組織,想要一輩子領著終身俸,過著極穩定的生活。這樣的人他們的想法就是為求穩定而穩定,只是為了物質條件而去支持他的工作動機;但殊不知,每年其實有不少醫院精神科案例顯示,這種人一到退休後沒事做,就會有突發的體化症、身心症甚至是中年危機。

筆者絕非排斥或反對大家去考試或當公務員,但如果只為了追求外在條件而選擇這樣的「鐵飯碗」職業,就很容易喪失自己內在動機的意識感與工作的價值。況且,景氣不好的情況下大家爭搶著要進去大型組織或公職部門,錄取機會可謂減少許多,花個幾年以上的時間去準備考試也算極為正常的現象了;一旦把風險投注在落榜率極高的考試上,就會喪失發展自我潛能的機會成本。當然,我在這裡強調的重點不在於考試或是不考試,而是不論你在什麼職位或從事什麼工作,都應把自己視為終身的工作家,前提是:你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真心認同且想要從事的,並且你會很享受經歷的過程而產生正向的心流經驗(flow,而不是只是為了它的穩定收入或是致富的商機。心理學研究顯示,多數只為追求外在動機而工作的人,最後只會「窮的只剩下錢」而損失人生的快樂感,或是賺到的錢最後也會留不住

筆者在學習與教授「投資心理學」的過程中常講:「內在智慧決定外在報酬」,就連股神巴菲特的老師孟格也認為,有極力投注內在學習的人往往都能累積財富與快樂的力量。大腦科學研究也指出,大腦就跟手腳肌肉一樣,用則進且廢則退。我也聽過有人講說:「我都活到50歲了,要我去上課、看書,都沒體力和精神了!」事實上,我也有認識某位75歲退休的企業主,他在退休後除了擔任企業協會的理事以及義工外,還經常打聽或找尋可供自修或閱讀的書籍以及課程活動,其好學精神贏過一票20歲以及30歲的年輕人,筆者也深感佩服。

巴菲特之前在其80歲生會慶宴上,宣示自己立志工作到100歲,他承認自己可能「不知老之將至」,希望到時候下台的時間到了,比爾蓋茲可以提醒他一下。除此之外,已故管理大師杜拉克也是一輩子投入研究、演講與著作的工作中,即便在95歲臨終前也是埋首於書桌上敘寫他的著作。舉這些例子並非要突顯他們的偉大,或是鼓勵大家一定要像他們那樣。而是希望讀者去思考,究竟自己的工作價值和人生使命在何處。就如同我之前也說過,不論是組織內部員工、派遣員或是創業族,都要明白且定位自己的「特性」和「角色」,在這個社會上要有其核心貢獻不能樂在工作的人或是察覺不到自己的角色意義的人,他在退休後的40年或50年的生命中,將是一場折磨,不論是回想或是遙望未來都覺得一片空白且單調

我在此建議大家一起參與「反退休運動」,目的是希望大家在透過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潛能興趣與優勢能力,逐步設計自己的人生;但不要一開始就想著退休後的規劃。每個職涯階段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挑戰的價值,只要是可以替你帶來成功智富又快樂的事物,都應勇敢去嘗試,到了年老的時候,你絕不會想要退休,反而會急迫的期待每一天的到來,以讓你繼續貢獻所長和發揮職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