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達密經濟」至上的年代來臨了

已故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 Drucker曾說過:「如果你想要得到跟別人不一樣的結果,卻還跟著別人做一樣的事,抱持一樣的想法,無異是精神錯亂!」 然而,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人仍然將過去工業革命時代的「大組織」觀念套用到自己的職涯發展上;就連許多傳統大企業也是一貫使用「棒子與胡蘿蔔」的獎懲方式來治理公司員工,更糟的是,大家為了薪水的安定,於是每天逆來順受,做著許多無法發揮熱情的工作,導致內在充滿了挫折與憂悶感。

事實上,多數人本來就認為工作只是為求生活的安定,於是一致的「向錢看」,這原本無可厚非;但到了後來,很多人發現穩定的收入與薪水並不一定帶來生活的滿足與心靈的快樂。從2008年之後的「後海嘯年代」,我們正從「知識經濟」時代逐漸跨越到「體驗經濟」時代,展開一場情感經濟模式的啟蒙運動。大家於是發現,賺再多的錢、在公司得到再高的職位,都有可能在經濟崩解的時候瞬間喪失自己所擁有的外在物質。「穩定的外在」只是一種假象,你在組織裡所代表的地位或權力,其實「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沒有任何的象徵意義。況且,這些東西並不具有代表「個人品牌」與「個體自主性」的實質貢獻。所謂的「體驗經濟」或「情感經濟」,是指個人運用自己的天賦、興趣與熱忱帶給個人與社會核心貢獻的價值,猶如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C. Handy所說的「跳蚤經濟」「組合式生活」,順便建議讀者可參閱其相關著作《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在現在這個社會已經不能適用過去的思維來經營自己的工作與安排我們的生活模式了,唯有身擁別人無法取代的「個人能力」,才是真正帶來穩定的實質報酬,尤其是「內在」更甚於「外在」的滿足;也就是說「漂泊」反而形成一種優勢。所謂的「正職」工作,並不是非得要固定每天在同一個組織有固定的工時和同樣的薪水,任何可以發揮天賦與貢獻社會價值的事情都能成為你的工作。 當我們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沒有任何人能夠開除我們、否決我們

若要為「體驗經濟」年代做準備,我們就應了解到一個事實:「達密經濟」至上的年代已經來臨了。筆者在翻閱《達密經濟學》一書後,心有所感的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此書的一小片段,並加入一些個人見解:

簡單來說,「達密經濟」可由字義上來理解,「達密」就是「.me也就是在這數位資訊的年代,任何人都可在網路上創造自己的個人網站、部落格,例如facebookgoogleyahoo都是你可以塑造「個人品牌」的地方。《發現我的經濟天才》的作者泰勒.科文(T. Cowen《達密經濟學》一書中加入了「神經多元性」(neurodiversity的討論,他認為每個人的天生神經組織結構都不盡相同,這是唯一能夠確立每個人「主體性」的元素;神經組織結構體現在人們不同的認知方式上,尤其是我們如何處理資訊(包括網路的資訊,還有音樂、文字、繪畫以及與人互動……等等)。他所做成的結論是:人們處理資訊的方式不同,或是專精於某個領域,這就是「達蜜世代」的競爭優勢。向內看(從網路、從我們的心智),現代文化越來越豐富,我們比過去更能夠塑造自己的生活,來達到最深層的滿足,從而對周遭事物做出貢獻。人們使用文化的方式,將會創造出自己的經濟未來,走出自己的路。

人們常在討論過去與現在有何不一樣,偉晉認為,未來的年代「經濟」與「政治」會更加動盪不安,產業也會不斷的崩解與革新,因此造成許多人,尤其是組織裡的員工徨徨不安。但這是一種歷練的契機,因為在過去,所有的人要建立事業必須擁有土地和器具才能開工廠、聘請員工做事,從沒有網路能夠以虛擬方式、小本經營的模式擁有我們的事業;反觀現在,有了網路的便利,讓我們能夠以「體驗經濟」的模式來實踐我們的理想,並且設法從「不穩定」中尋求穩定,兼顧我們的興趣與外在報酬。《達密經濟學》一書裡也提到,每個人必須利用自己編排資訊的能力,不論是組織自己的樂趣、工作或生活,皆然如此。你對任何一項領域的事物十分熱衷且專注,你就能自然而然知道如何呈現你的本能、專業與生存的方法

筆者本身也是不斷組合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實踐「組合式生活」的「達密經濟」模式,平時在工商企業團體、社區大學與大學院校從事演講外,也指導一些EMBA在職人士撰寫碩士論文;因為我了解到,不斷的利用與創造自己的天賦能力,才能開展更好的經濟未來空間。最後我想用一句話來勸勉各位:「你的天賦熱情所在,就是你成功致富的所在!」同時,也要謹慎過濾身旁的親友給你的建議縱使他們的人生有多成功,經驗不見得適用在你身上。不要讓別人來牽制或影響你發展達密經濟的理念與志向!

註:《達密經濟學》一書,經濟新潮社出版,2010/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