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讓天賦自由》學校教育扼殺創意嗎?

這部影片是《讓天賦自由》一書作者肯.羅賓森(Ken Robinson2006年所作的19分鐘演講,雖然時間很短,但也把《讓天賦自由》裡的思想精華表述出來了。肯.羅賓森(Ken Robinson以幽默詼諧的演講風格提出對學校教育以及個人創造力發展的主張,值得一看!

偉晉本身是教育大學體系出身的知識工作者,感於傳統學校教育過度偏重基礎學科的邏輯概念養成,卻忽略多元術科的能力關注與培育;最重要的是,人生許多重要的事情(例如:創造力、理財、閱讀……等等),學校一律不教,一般人也無法學習。這導致我們從學校畢業之後,依循父母只是從事自己不熱愛的工作、做著自己不適合的事情;或甚至喪失了追求終身學習以及勇敢探索職涯的動力。誠如《讓天賦自由》一書中所說,教育系統灌輸給學生非常狹隘的「智力」與「能力」,同時又高估了特定的資質與才能,因此造成學校漠視其它能力的重要性,也忽略了這些能力對於維繫個人與社群生命的影響力。在這種階級導向、一體適用的教育方式之下,天性不適合這種學習方式的人將逐漸遭到邊緣化。接受肯.羅賓森(Ken Robinson)訪談的許多人物都表示,他們過去在走完了整個教育過程後,卻不曾發現自己真正的天賦;直到離開學校、並且從所受的教育中「康復」後,才終於發現自己真正的能力所在。正因如此,肯.羅賓森(Ken Robinson認為,我們的教育體系需要的並不是「改革」,而是「轉型」。轉型的關鍵並不是追求「一致性」,而是適應個體的需求,並引導他們發現個人的天賦。我們營造的教學環境必須讓孩子產生學習慾望,並自然的發現自己真正的熱情。

以上內容部分摘自《讓天賦自由》一書,天下文化出版。並加入偉晉個人見解

筆者在碩士修業年間就不斷反省正規體系中學校教育的問題,也意識到社會與經濟環境的轉變已經不是學校裡所培養的知識能力能夠應付的;另一方面,不論環境如何變,但可以確定的是,學校疏於引導個別學生發現自己的天賦以及潛能,制式的文化框架讓我們無法發現自己其實是有創造力的。因此,我也早在前幾年就投身於社區教育的工作中,主要的目的不外乎提供給呈人們過去在學校沒學到的事,引導每個學員發現自己的天賦,不論是職涯發展或是投資理財,皆可透過自我認識的過程中,去自我引導並持續學習;當然,我認為宣揚並貫徹「終身學習」的理念是目前社會所需要的,我也秉持「捨我其誰」的精神去追隨個人專業能力與天賦領域走。

根據《讓天賦自由》一書的主張,談到「創造力」,其實就如同「智力」一樣,多數人的看法其實非常狹隘,他們將智力視為學術能力,引此導致很多人誤以為自己不夠聰明。事實上,每個人只是聰明之處有所不同而已。至於創造力,也有幾項迷思

迷思一:只有才情特殊的人才有創造力

事實上,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豐富的創造能量,重點在於你是否開發這些能量。認為自己沒有創造力的人,其實是你不知道究竟何謂「創造力」,或不瞭解創造力的實際操作方式。

迷思二:創造力只屬於特殊領域

事實上,創造力都存在於「創意範疇」,舉凡任何生活領域中的大大小小事情,只要可以用得到智力的領域,都可發揮創意,展現創造力。

迷思三:某些人就是沒有創造力

事實上,不論在工作或生活中,你絕對可以有更多的創意。關鍵第一步就是瞭解創造力與智力之間的密切關係,而路途的前方就可能是你的天命。

另外,《讓天賦自由》一書有個概念並未加以區別或強調,偉晉特此向各位讀者作補充。「創意」其實並不等同「創造力」,猶如與正向心理學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認知的一樣,「創意」只是日常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模式或習慣的改變;但所謂的「創造力」是足以改變社會文化與個人人生觀的意志能力與行動。舉例來說,有些人平常在假日休閒的時候經常嘗試不同的極限運動(如:穿越薩哈拉沙漠、高空彈跳、騎自行車環島……等等),但如果他長年忍受工作不快樂、倚賴在安定的工作環境中,不去探尋真正屬於自己天命的樂趣或工作,這樣的人只能稱為「有創意」的人,但絕不是「有創造力」的人。

因此,發展個人天賦需要的是「創造力」的展現,當你發現到屬於自己天命的工作,你所投注的熱忱就會自然而然的不間斷,而達到「神馳狀態」,也就是「心流經驗」。怎樣培養創造力呢?唯一務實的方法就是持續上課、閱讀或學習,並且接觸高層次的文化社群中的人、事、物,你才能轉變態度。在從事教學與演講幾年工作中,我很少具體給予任何人具體的細項建議,原因是,我再多的建議並不一定適用在他人身上;職涯發展只能透過自我的認識,不斷的問自己的內在,才能檢視自己不適合做什麼工作,再來研究自己適合嘗試何種領域的工作。

最後,我們任何人都不能夠清楚預知自己未來5年與10年的境遇,就像明天或後天的股價一樣,以人的理性是無法精準預測因此,就像管理大師杜拉克所說:「預測未來最好的方式就是創造未來!」所以,時時刻刻傾聽並追隨內在的聲音,並且暴露在正面的機會中,才能增加所謂的「幸運力」;而不是參加各種不合乎科學邏輯的的算命課程、信奉「秘密」、「吸引力法則」空泛論調的潛能開發課程;不但無助於長期的職涯發展,還可能耽誤解決重要事情的處理時機

註:《讓天賦自由》一書,天下文化出版,2009/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