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落格為國內極少數「非營利性質」的知識專業平台,以重塑「投資心理」為目的,以提昇「個人經濟力」、「情緒幸福感」與「投資決策力」為創設宗旨,為每位參與知識交流的讀者而生,歡迎您的加入!如有專訪、授課或演講邀約,請洽wageiverson@gmail.com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善用工作和生活中的高峰和低谷
2009年12月25日 星期五
2009年12月22日 星期二
《這輩子,只能這樣嗎》書評與心得
2009年12月19日 星期六
99年寒假暨春季班最新課表
感謝各位學員的參與,這學期的社大課程即將於3週後圓滿結束。目前偉晉於中山社大確定開設99年寒假課程。此外,鑒於許多學員以及朋友無法於平日晚上前往上課,故偉晉特別在99年春季開設2門週末班課程,以嘉勉有心向學的學員,歡迎各位選讀!(社大學員亦可加報週末班課程)
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環境重於個性,引爆自己的趨勢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聰明投資新十誡
2009年12月10日 星期四
你拿什麼衡量成功?
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別再迷信各種心理或智力測驗
2009年12月4日 星期五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丟掉你的心靈假幣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鐘偉晉對投資心理學的基本理念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別把「穩定」當成工作的價值!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儘可能遠離抱怨或工作不快樂的人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現代社會需要的「推力式」教育概念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財務學與精神醫學的邂逅
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成就的甜蜜點 VS. 失敗的致命點
2009年11月9日 星期一
天底下沒有神準的選股魔法師
2009年11月6日 星期五
11/5公民講座----投資心法與潛能開發
演講日期:98/11/5
演講地點:台北市中山社區大學(稻江護校)
演講專題:投資心法與潛能開發
根據社大行政人員以及招待人員的統計, 當天有將近70人次報名與出席, 除了我的社大學生還有社會各界人士以及部落格忠實讀者喔, 也有粉絲遠從上海搭機抵台來捧我場子唷 !
平常在演講場合是很少拍照的, 這次感謝 Vincent, Wendy, 以及惠婷的協助與幫忙, 也很高興宋豐雄副校長以及社大行政團隊的支援與贊助, 讓講座活動圓滿落幕
請注意!針對11/5文章作補充
2009年11月5日 星期四
瞭解成本就脫離理財輸家了!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恐慌、偏執與機率誤用
2009年10月30日 星期五
職涯規劃無須平衡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鐘老師免費公眾巡迴演講 歡迎共襄盛舉
各位朋友、先進:
偉晉平時在企業團體以及民間學校從事教育訓練演講服務,此次難得有機會舉辦免費的公眾巡迴演講,敬請您參考附件資訊,或上我個人部落格追蹤即時資訊,謝謝!期待您的加入與參與,將會使這次活動倍感榮耀與圓滿!
可參考個人部落格 http://wageiverson.blogspot.com/
鐘偉晉 敬邀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請勿受騙上短期潛能開發課程
2009年10月20日 星期二
改變參照標準,就能改善認知失調
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遠離金融創新與財務工程
2009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善用路徑依賴,才能掌握機運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金融教育家的經濟思維-寫在2008金融海嘯一週年
2009年10月8日 星期四
讓天賦大於自我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每位投資者的市場指南
2009年10月1日 星期四
真正的保本之道貴在「自覺」
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對價關係與自我剝削的謬誤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販賣「恐懼」的非理性效應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精神上的苦練成就天才
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
限制職場生涯的三大謊言
請遵守上課注意事項
中山社區大學982「投資與潛能開發」課程如期開課,在此感謝所有同學的熱情參與。也請所有參與課程的學員共同遵守上課規定:
一、為維護所有同學上課品質,手機一律關機或轉振動、靜音狀態。上課過程中禁止使用手機或接聽手機(含離座接聽),無法配合者請勿選讀本課程。
二、選讀本課程後,請繳交班費(講義影印費)共400元,無法繳交者也請勿選讀本課程。
三、每位同學皆須自備本學期上課用書《一位投機者的告白》,商智文化出版。
四、請欲旁聽課程的學員儘早於上課前或中間下課繳交旁聽費(約300至350元)給社大行政人員,並自備上課用書《一位投機者的告白》,商智文化出版,方可入內旁聽。
五、如有缺課欲領講義或上課錄音mp3者,請於補領日2天前以電子信件或手機簡訊告知,以方便作業。
手機:0961225853
六、因授課教師非「第4台老師」,也無法預測股市(包含匯率、股價……等等)故本課程不提供投資具體操作建議,亦不提供具體理財規劃方案。
謝謝您的參與,本課程尚有座位,歡迎讀者與其他學員的加入,一同來交流與學習,啟發你的投資與理財潛能!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謹慎過濾任何的預測資訊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無知所建立的財富並不可靠
2009年9月9日 星期三
信用資產決定了貧富差距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免費心理」的力量與代價
2009年9月3日 星期四
鐘偉晉對所有投資人的十個忠告
- 坊間常有一些無科學心理學根據且有詐騙之虞的課程,應避免接觸或參考,例如:短期成功致富速成班、大腦皮紋檢測、幼童基因分解、星座血型與算命……等等。
- 授課內容應有嚴謹之學理依據,而非宗教或靈修、激動吶喊的方式來進行課程;如鐘偉晉以其9年心理學專業背景,透過實地觀察與學習,以正統科學取向的正向心理學為基礎,結合財務與投資領域,建構一套財金心理學。
- M型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是在於資產多寡,而是在「心智學習」程度上的差別。誠如巴菲特的合夥人孟格(Munger)所言:「我在有生之年所知道的成功而有智慧的人,無不時時刻刻在閱讀的!」
- 無知所付出的代價超乎你的想像,擁有財金智慧才能讓你達到實質財富的最大槓桿效果。參見《川普清崎讓你賺大錢》一書,商周出版。
- 《槓桿閱讀術》一書提到,我們不是沒有時間閱讀,而是因為沒有閱讀,所以才會沒有時間;因為沒有提昇智慧,才會每日疲於應付瑣事,當然就沒有時間專注在學習上。
- 想要成功投資的一個原則是:三分之二靠不犯錯,三分之一靠做對的事。醫學之父西波克拉底有句名言:「首先,不要犯錯。」那是一條很好的投資法則,因為唯有先知道什麼事物是錯誤的,才能進一步談論如何成功致富。
- 過去你所相信的事情很可能是錯誤的,要勇於質疑大家所認同的東西(如:貨幣匯率與股價表現的關聯、油價與股價的連動);並且,要去掌握別人所不知道的事情,才能真正讓你投資致富。參見《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一書。
- 不要輕易相信「技術分析」,也不要過度迷信「基本分析」。德國已故投機之父科斯托蘭尼在其《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中有云:「技術線圖可能讓你賺錢,但一定會讓你賠錢」。基本分析也不可靠,根據「效率市場理論」的結果,你所知道的情報或訊息早已瞬間反映在股價上了!
- 「瞭解自己」比「如何投資理財」更為重要;唯有在理解自己從何投資後,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投資紀律與哲學,克服心理偏誤與人性的弱點,讓「時間」與「複利」兩項因子站在你的致富陣線上,形成最大的槓桿效應!
- 穩健理財的首要前提是「開除你的投資顧問」,包含與金融界相關利益結合的講師或分析師,他們往往以「財務健檢」之名行「保險詐騙」之實!參見《散戶流浪記》一書。
2009年8月30日 星期日
十項成為新富族的關鍵秘密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你是新富族嗎?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透視自己理財障礙的病源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鐘偉晉對「完全失敗」的主張與專業見解
人生在世,我相信誰都不願一開始就自願當個輸家,不論在生活、工作、婚姻與家庭皆然如此,我們渴望事情可以如己所願、生活美滿。也因此,國人對於「正向」與「成功」的知識崇拜已到達一個過度樂觀的極限。.......按此繼續閱讀
2009年8月15日 星期六
投資應保持高度流動性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重視自己的「真我友誼圈」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投資是否必須「分散」以及「多元」?
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
你喜歡做白日夢嗎?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拒當「第三類文盲」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影響範圍」與「關切範圍」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多數人鄙視的異端邪說才是事實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人性總會相信「這次真的不一樣」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投資理財避免信託管理的理由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職場識人12術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示弱」的信任力量
2009年7月12日 星期日
時間是無法管理的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現代人的工作偏見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想做的事」與「該做的事」
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
五個讓你幸運的秘方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投資決策的順境狀態與過度自信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推測偏誤與同理心落差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多數人都想不勞而獲
2009年6月18日 星期四
不要相信洞察人心的心理技術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信義社大開課資訊更正
煩請您參見信義社大「投資致富的潛能開發」課程大綱 (可直接點選)
委託報名預約信箱:wageiverson@yahoo.com.tw 註明姓名、前來報名時間
另外,也請提早準備上課用書《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商智文化出版,以免上課前臨時到書店購買發生缺貨情形。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學習遲緩」就是發揮個人創造力的關鍵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幸運是一連串計畫性的巧合
2009年6月5日 星期五
2009年6月2日 星期二
投資黃金與收藏品的關鍵問題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從缺點無法學到最多東西
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你的安全感來自何方?
2009年5月24日 星期日
坊間激勵課程的謬誤
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
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
「配息」的迷思與謬誤
2009年5月12日 星期二
長期成效的信任哲學
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
進行正確的自我評估
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
專家權威與聲望效應
2009年5月3日 星期日
「知識複利」與成功的必要性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恐慌心理學的現實應用(案例教學)
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目標設定與快樂的決勝點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心理上的「含糊」與「不確定」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提昇個人聲望的關鍵
2009年4月15日 星期三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成長不是必要的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致富之道在於「精明」
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證券交易勝負之關鍵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萬一投保了,怎麼辦?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自我實現的工作真義
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全天下散戶都會犯的錯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敗部求生的創造力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自我發展的啟示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愈具體的東西愈危險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三大非理性的心理暗流
雖然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自己非常理性,但事實上我們卻遠比自己想像中更容易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我們的行為和決策過程深受一些「心理暗流」所影響,而這些心理暗流的影響力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中來得強烈、廣泛,主要的心理暗流......按我繼續讀取(字體有放大)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不可不知的保險陷阱
日本金融投資專家山崎元在其著作《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中一開始就提到:「面對投資商品時,買方必須確實掌握賣方收取多少手續費與賺取多少錢,此為首要原則。」從此一觀點來看,壽險大概是手續費最不透明的商品了!
以每月定期繳納的壽險費來說,保險費用大致可分成「純保險費」與「附加保險費」兩部分,純保險費是用於儲蓄與保險的保險費,但是附加保險費就非支付真正的保險費了,而是作為保險公司各種行銷、人事酬傭與廣告的營運費用。而且,附加保險費也不會公開讓客戶知道,更不可能轉入你所領的保險金;更驚人的是,此一部分主要是壽險公司每月所扣除的手續費,竟佔了你保費額度的30~40%,相對於一般共同基金(皆有明確公開手續費與管理費),壽險屬於難以判斷損益且極端複雜的東西,在未公開賣方毛利的情況下就開始販賣,可謂「不合理」且「隱藏」的暴利商品!
以上取編自《精明投資人的18項武器》商周出版,2008。
許多投保人都以為保險具有「強迫儲蓄」的功能,尤其是業務員經常對客戶宣稱:「年輕時投保壽險比較有利!」或是「您是家庭的經濟支柱,萬一有天您倒下了,且家人有人被裁員,你的本錢怎麼夠生活?」,抑或還有其它說辭:「萬一有天發生意外長期住院,醫療費用將是一筆巨額開銷,若是有了壽險保障,將可以應付將來的變故!」生病住院會消耗存款固然沒錯,但如果為了這理由加入壽險可謂「不智之舉」,且本末倒置,忘記壽險的附加保費也等同於每個月的存款消耗;甚至萬一住院了,也不見得可以得到理賠金,投資人都不知道這樣做會導致「毀滅性」的結果!
因此,「保險可以取代儲蓄」觀念已落伍。事實上,保險歸保險,儲蓄歸儲蓄,不論是以前高利率5~6%的年代或是現今1%低利率的時代,保險毫無儲蓄性功能,其一,保險宣稱的「預定利率」不等同銀行的「實質利率」;其二,保險公司所謂的「儲蓄」,只是在獲取暴利後分給散戶與保戶的殘骸碎屑而已!聰明的你,計算一下,就會發現,所繳保費與實質拿到的錢不成比例!
基於上述,最好的保險在於拿自己的錢保障自己,而不假於他人之手(包括父母、理專、投資顧問),具體方法除了定期儲蓄把錢存放銀行外,還可以做一些合理投資,例如自己定期定額購買ETF(被動型管理基金,不需透過營業員和理專,只需上網或語音成交),尤其趁現在股市投資人躊躇害怕之時,更是值得長期投資之時,你所享有的複利結果將是正面且有意義的!
2009年2月20日 星期五
自我成長就是違逆人性
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防老的謬誤
人人都「怕老」,為了養老而儲蓄固然沒錯,但若說儲蓄的目的僅僅為了「防老」,不免有些失當。尤其人在20、30歲的時候,身體狀況最好,多數人都不會懷疑自己可以順利活到70、80歲,也因此,替自己半生後的日子作打算可說是無可厚非了!依目前來看,高齡化的社會似乎來臨;雖然老當益壯者大有人在,然而,你最好別天真以為真能活到80歲以上,靠保險公司的「還本金」就可輕鬆過退休生活。這絕非在唱衰你們,乃因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唯有活在當下,為自己最近幾年的財務與人生作穩健規劃,冀望自己數十年後的事情可謂「不切實際」。
《蟋蟀比螞蟻更有錢》作者丸田潔也提到,年輕人不該成天盡想著為以後存老本,你應該把眼光放在五年、十年後;年輕時要學習的事情還很多,不要只想著三、四十年後的事,這是非常可笑的!我們也常看到或聽到保險業者慣用的推銷話術:「人要長命百歲是有風險的,政府的年金政策又不可靠,想要為養老作準備,愈早愈好……」,此種行銷策略更激發起人的一種天真想法:「我現在有了一筆錢,放著也是放著,倒不如買個儲蓄險或年金險以保障退休所得,免得自己現在把錢花光!」
事實上,這只是金融與保險業者的推銷術,目的就是賺取你二、三十年的保險相關手續費與管理費;社會上不太可能有人會真正關心你的退休金,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定有人想從你身上分到錢。況且,保險業宣稱可領回的錢,並非真的划算,在你把時間拉長到80、90歲,換算成每年的年報酬率,大概不到4%,這比你長期投資ETF(如台灣50、中100)的報酬率少了一大截,相去甚遠!
人們買保險的目的是保障每一刻,但弔詭的是,人往往花一大筆錢,動輒兩三百萬去保障一個長遠、連自己也無法確定的未來。畢竟,人不可能為了一個既沒有夢想又沒有希望、純粹只為了「養老」的目的,而一味地存錢。若真的想要擁有一筆穩健的錢財,就必須設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存錢目標」;但如果終日擔憂著不確定等不等得到的老年生活,而犧牲了原本多采多姿的「現在」,降低了生活品質與快樂生活,那就太愚蠢了!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自律」程度決定了你的財富
自律的根本在於情緒管理,此與情緒控制不同。情緒的管理著重知覺與改變方向,而非對抗或壓抑情緒;對抗或壓抑厭惡的感覺所造成的內部緊繃,反而會消耗認知資源。對沒有紀律的人來說,任何投資「規則」都沒有用。事實上,沒有紀律的人就該遠離任何策略導向的積極投資。自律並不是嚴守投資策略,而是以專注與有條理的心境檢視你的投資行為。許多投資人常因經驗不足,對市場的知識不深,所以不瞭解合適的範圍,也不知靈活變通。
馬克.庫克(Mark D. Cook)之類的股市大師便學會善用「情緒覺察」與「自律」來幫助交易;當他本身的恐懼情緒變得極端而無以復加時,紀律告訴他買進。紀律必須勝出,反則你將註定失敗。
以上引自《投資人的大腦革命》財信出版,p389~390。
成功的投資者往往是情緒穩定且堅守紀律的人。然而,並不表示,他們能夠免除負面情緒的干擾。事實上,根據演化心理學的研究指出,人的原始大腦仍停留在石器時代階段,根據環境的刺激與變動的覺察而作出以利生存的反應,但這種「刺激-反應」模式並不適用於財務管理上,乃因人的投資行為很容易受恐慌或躁動情緒所支配,作出不當的決策。
因此,投資輸贏的關鍵經常是自律的習慣程度。若當自己深受股市大跌的恐慌情緒影響,就應覺察自己的情緒,記錄下自己的想法與策略,接受並分析你的情緒反應,避免在第一時刻作出「恐慌性殺盤」的動作,才不致於殺在最低點;反觀,在自己情緒大受群眾樂觀氣氛鼓動時,也應戒慎恐懼。當你能駕馭情緒並冷靜作出判斷時,就已具備成功投資人的條件;當你瞭解極端情緒足以作為「反市場」操作的指標,即可能掌握了投資成功的重要習性。
成功不難,習慣而已!難是難在你是否瞭解投資獲利的關鍵所在,若要減少犯錯並克服先天原始大腦愚蠢的擺佈,唯有積極學習重要的財金知識,具備財務素養與良好的紀律,才能為你帶來正面的效果!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塑造個人A+品牌的10堂課》
出版社:麥格羅希爾
在職場上,我們每個人每天的穿著、舉止、言語與人際互動的情形都在受人評判,你的上司、老闆、朋友與客戶都是從這些細節與過程來瞭解你的為人與人格特質。因此,「個人品牌」的建立攸關著你本身的信用與能力;並且,無時無刻你都是在形塑你的品牌,而好的個人品牌需要我們辛苦維護,透過每天努力才能打造起來!
《塑造個人A+品牌的10堂課》作者提出了十個告誡供各位參考:
一、別只想到自己
社會心理學研究顯示,一般人都存有「基本歸因誤差」,總認為自己一點不光彩的行為並不會損害我們的人格;但事實上,你的任何所作所為都會被周遭人拿來定義「你是如何的人」之證據,別人從不會根據你的意圖或慾望對你下判斷,而是根據你的外在行為做決定。所以,別往臉上貼金!如果你不能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將永遠無法打造出好的個人品牌。
二、不管你喜不喜歡,老闆都是你打造品牌的親密戰友
在職場生涯裡,組織裡的老闆經常是主導你個人發展的重要他人。你的個人品牌通常不是建立在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客觀證據上,而是要看老闆對你的主觀評述為何。你的工作除了使老闆感覺你對他有高度忠誠外,還要了解到,他非常希望你能替他擦亮他的品牌;在他們的眼中,你其實主要是個幫助他們成就更高事業的工具,任何人如果認為「我的工作是讓我自己成功,才不是讓老闆光彩」,那麼此人肯定無法長存於業界。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你能否反過來利用他們來建立自己的名聲。事實上,你期盼從老闆身上得到的東西不外乎是「信任」與「公平的交易」,想要博取深度信任,最有價值的貢獻莫過於補足老闆的弱點,讓他能夠交付給你更重大的任務以改變你的人生;而你的業績或對公司的奉獻最重要的回報並非獎勵金或職位,而是「能讓你用來另謀高就的經驗」,這是一種你用其它方式無法取得的交易。
三、好好認識你的老闆
任何時刻,你得當個業餘的心理醫生,仔細觀察你老闆的作為,就能判斷他對你的個人品牌有何優勢或危險。雖然與其相較,你的影響力較小,但若能聰明利用手中權力,你仍有力可回天,打造出好的個人品牌。例如,在評估一個工作機會時,多數人在踏進面談室時,只想著自己會被評估,卻沒想到自己也要評估別人。你應考慮這個職位與上司能否替你的品牌加分,抑或替他們工作只是虛擲你的才華、智慧與努力;或是說,在你得到工作後,長期下來若不能從老闆或自我經驗中學到東西,而你的名聲也停滯不前,你就得明智離開,別把二、三十歲月都鎖在這個組織裡。
四、彬彬有禮不等於裝模作樣
在現代職場中,一些基本的商業禮儀經常反映一個人的教養程度。禮儀代表你對周遭人的「熱情」與「尊重」,好的儀態能維繫個人品牌,展現出你是資深主管圈內的倚重對象。商業社會第一守則是:打扮要合宜,你盡可能利用穿著替自己添加優勢,定義你的品牌;大家會尊重你的個人風格,但不會接受你的無知。此外,即便是充滿歡樂氣氛的公司場合,你還是會受他人評判,你必須告誡自己不能沉浸於各種惡名昭彰的酒會,一有失態極可能破壞你的品牌形象。
五、及時揮揮衣袖離開,別當太久的菜鳥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你禁不起把歲月浪費在一個不論你表現如何,從根本上就抗拒你的權力架構中。尤其若在家族企業謀事,你很容易因升上高階存有登高一呼的幻覺,然而事實的結果經常事與願違。因此,最好的做法是,當你能獨當一面當上領導者時,要另覓戰場來實現你的事業目標。另外,類似法律事務所、建築師事務所等合夥人制度的工作也會經常讓年輕人掉入一個陷阱:渴望著享有合夥人等級的薪資,亦希望能具有合夥人的合法地位,被組織所接受。事實上,超時工作與大材小用的事形同剝削,你追逐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卻錯失利用這段經驗替你個人品牌加分的時機。
六、每天每刻,都是重要時刻
你的名聲通常並非來自於大場面,但往往毀於大場面。在多數情況中,別人對你的觀感並非來自於單一事件,而來自你所建立的模式,你長時間一磚一瓦打造出來的結果;尤其你在自覺不重要時刻裡的表現方式,卻很可能決定你的未來。一個人可能一整天下來有30次會面別人的場合,有可能這些會面長期以來不會對你的品牌構成任何意義,但也有可能其中任何一個人將替你的品牌帶來助益。沒有人能夠完美處理每次的會面,但你可選擇建立一個好的行為模式。
七、找對敵人
在現實社會中,許多人會因自己過得不好而去怨妒那些忠於自我、活出快樂的人。在職場上,你的成就與職位愈高,不免會遭受「敵人」的攻訐與詆毀,往往你必須選擇適當的回擊,才能維持你的自尊與名聲。雖然回擊的行動會影響你的品牌;但不作為的態度往往會讓你的品牌徹底遭受踐踏。在《大膽想,出狠招》一書中,唐納‧川普也提到,你必須對那些敵人勇敢痛擊,才能讓別人對你尊重。
八、別被泡沫吞噬
在邁入商業高層的貴族生活之際,你必須不讓自己掉進權力的泡沫中,扭曲自己的判斷力。如果想要長保成功與自我品牌的永續發展,你必須時時懷疑自己的天才,並且讓「敢說真話」的人留在你的周遭與你共事,並且培養不斷學習的習慣,最好的休閒就是閱讀。
九、愈是步步高昇,愈容易成為箭靶
當你在一個領域內達到相當程度的名氣,通常負面消息就會隨你的成就而來。一個人危機處理的態度經常透露出他的成就極限,選擇躲進象牙塔不予回應絕對不是明智之舉;輿論的批評固然難受,但它亦是個難得的機會讓你證明自己的韌性有多強。
十、戰勝中年危機
許多長期待在組織的人經常奉獻大半時間給公司卻庸碌一生。事實上,大部分的人對於成功沒有多大興趣,只認為自己的工作只要過得去即可。若你想得到老闆對你的賞識,就得勇敢提出要求,引導他們看待你是一個極具潛力的人才。你雖然無法控制那些公司升遷的事情,但你可以確保自己每次都成為最明顯的人選。有時為了繼續前進,你得為自己品牌賭上一賭,承諾完成某些困難的事,雖有風險,但卻值得一試。
請記住,未經檢驗的名聲不值得擁有!在職場上,「識人」的要訣也經常是「觀其行」,絕非「聽其言」,你得清楚知道你每天所作所為皆在定義你的品牌,打造你的公眾形象。你必須把自我品牌當成是你所有行動的樣本,設法讓自己的品牌有任何意義,與之共存,並相伴到最後!
2009年1月21日 星期三
不景氣更需要學習財金心理學
其實購買連動債或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人,多半不知道其商品的屬性與功能,遑論夾雜在其中的陷阱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是千古不變的守則,在投資理財方面,這些金融商品的投資失利也證明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然而,群眾的心裡總是喜歡追隨流行,或是嚮往高獲利的理財之道,於是乎,就有很多金融機構利用各種雜誌與傳媒的置入性行銷,吸引大家去買這種「穩賺不賠」又能「保本」的東西,殊不知這是商人反映群眾需求所設計的複雜產品,即便以後賺了錢,你的基金績效有一半都被銀行與投信的管銷費用吃掉了,而若賠錢了,則仍要按照規矩賺你的手續費與管理費;也就是說,不管賺或賠,金融人員與基金經理人都能賺取佣金與費用,而投資失利的人往往是你自己。
以下內容取編自《蟋蟀比螞蟻更有錢》麥田出版,2008,3初版
一旦我們的心思全被「賺錢」、「有利可圖」這些字眼吸引後,就會茫茫然掉入金錢陷阱中,即使你自己是孤家寡人一個,偶爾吃點虧不算什麼,實際上受騙後引發的麻煩卻是沒完沒了,因為根據瞭解,金融呆子在市場中價值最高的,只要一次拐騙成功,就可能被騙第二次、第三次…..。「高利」又「保本」對消費者似乎有利的宣傳字眼氾濫充斥著整個社會。誠如《蟋蟀比螞蟻更有錢》一書談到,當你碰到「高利」、「保本」這種宣傳術語後,務必得瞭解清楚它的理論依據。以「高利」來說,通常都有附帶條件,也就是約定存款的期間特別長(例如15年、20年),或是不容易中途解約。傳統的定期存款是可以允許客戶中途解約的,取回的本金也不會打折扣;可是那些以「高利定存」作為號召的金融商品,不是不容許解約,不然就是中途解約後只能拿回一小部分的本金(通常第二年贖回投資型保單,本金已經剩50%了)。再以「保本」來說,如果是有加入中央存款保險制度,或是經政府背書後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約,基本上當然不會有風險;但若是例如公司債這類僅以發行公司為象徵性的保證者,則有相對的風險存在。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以連動債來說,雖然它表現亦稱作「債券」,理專也會告訴你債券連結大盤指數,相對穩定且獲利可觀;但其本質卻與債券南轅北轍,已經是高風險群的金融商品了。在合約期滿之前,一旦平均股價跌落至當初設定的履約價格時,客戶當初所投入的本金就會大幅縮水。儘管銀行保證支付你高額的利息,但期滿後所收到的本金將會大幅減少,如此一來,即便是「高利」,對你也無任何意義了!這個道理就與「選擇權」、「期貨」此般商品一樣,投資人隨時冒著高槓桿的投資風險。
因此,學習財金心理學的目的不在於瞭解所有的金融商品與操作方法,而在於瞭解自己,避免選擇不當的理財方式而貽害一生。正確的原則還是起先所說:「避免犯錯且絕不犯錯」,不景氣的年代,保本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錢放在自己的籃子裡作妥善的規劃與運用,例如自己定期定額買進指數型基金ETF(注意:不是透過理專或營業員的推銷而去買)。真正投資成功的有錢人,他們其實把重點放在「如何避免自己的資產縮水」,而非「如何增加自己的資產」,因此,有意義的投資致富來自於正確的學習,以上與大家共勉之!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嶄露頭角的成功法則》書摘與心得
嶄露頭角固然重要,但嶄露頭角的「方式」更重要。一旦成功的方式錯誤,即便一時之間大放異彩,反而容易招致重大的失敗,如同一夕致富的賽馬贏家或樂透彩得主,最後往往留不住錢財而債築高台。然而,傳播媒體最感興趣的通常都是「單憑一點點創意就成功的人」以及「偶然幸運而成功的人」,此類的報導常會誤導大家,以為成功的人很多。事實上,所謂「輕鬆賺取」的財富,其實會有很大的反效果,結局就是讓人在短時間失去所有得到的東西。當一個人欠缺成功所需要的智慧或能力時,即便擁有財富也是一時的。真正永續的成功很難得,貴在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應該是「正確的」成功,為了能夠正確的成功,我們必須掌握「什麼事情才是正確的?」誠如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所說:「做對的事情永遠比把事情做對重要!」
人生是條單行道,一條只能不斷往前而無法回頭的道路。缺乏人生目標的人,往往覺得生命空虛,難免抱憾而終。就如同許多成為「老闆奴隸」的上班族,凡是只遵照主管指示而工作,缺乏自我,只為他人而活,最後甚至丟了工作也賠了健康。所以,要擺脫「上班族情結」的未來成功者,必須重新關注自己,無論工作或人生,都是靠一步步的累積;即使目標在別人眼中看來微不足道,但只要訂立方向,並朝目標努力邁進,就能讓自己建立自信。
本書作者江口先生曾經跟隨於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身邊服務,觀察出松下先生長期成功的智慧哲學,正應證了我平常推廣的一個理念:「成功是一套嚴謹的心理學邏輯」。在本書中提到嶄露頭角的基本條件首先就是「擁有熱情」;如果擁有熱情,就能產生智慧。在獲得成功之前,實現夢想的原動力在於真正喜歡自己的工作,而非出於職員的責任或服從主管的命令而工作。如果你真的想要成功,許多知識都是必要的;假如某些知識正是自己喜歡的,自然而然你就會去主動學習並吸收起來,但如果不喜歡,就算幸運降臨,我們也會錯失它。
而在其它成功要件中,我認為「懂得反省」是第二重要的事情。心理學領域有個名詞稱為「自我歸因謬誤」,意思是說,一般人對於事情順利推展的反應都是認為自己有實力,而在失敗的時候卻認為是環境因素影響讓自己時運不佳。然而,諸如松下幸之助這類成功者,想法與行為卻相反,他們以為成功都是「受到他人幫助」或「自己運氣不錯」,對於失敗則歸因於自己的個人因素。因此,他們往往都能保持對企業經營的戒慎之心,就連小小的錯誤都會躬身自省,不會視而不見。
第三重要的事我認為是「自律」。相信大家若有關注財經新聞,就會發現經常有創投事業成功上市後不久卻落得「泡沫破滅」的結局。作者認為,這些創投事業的參與者只是創業者,離真正的經營者還有程度的差距;想成功經營創投事業,關鍵在於如何「提昇自我」,而人格不成熟的人是無法長期成功的。對一些名片上印有頭銜的人來說,有兩樣東西必須無愧於他的職銜,其一是工作表現,其二則是個人的成長。工作表現是可透過經驗累積而改善績效的;然而,個人的內心成長必須靠有恆的鍛鍊,人的心智成熟與身體成長不同,人若要更為成熟,必須管好自己的心,日復一日用心自律,否則難以精進。而鍛鍊自己內心不外乎兩個重點,第一是「養成思考的習慣」,第二是「保持一顆忍耐的心」;養成思考的習慣就可以培育自己的一套想法,有一顆忍耐與持之以恆的心就可以讓自己變得優雅。
幸福,並非建立在金錢、名譽、地位與職位等這些外在事物上,而在於是否百分之百發揮了自我潛能;即便無法百分之百,也是儘可能努力發揮。想要在職場上發光發熱並嶄露頭角,你必須不斷讓自己有所成長,不斷透過學習,才能獲知正確的知識,成為真正的「成幸者」!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書摘與心得
出版社:財信
本書是作者累積漫長投資經驗的心得發表,Ken Fisher對於金融市場的看法亦是本於效率市場的前提假設,來提醒大家莫倚賴眾人已知的消息或新聞進行操作。在瞭解投資最重要的三個問題之前,你必須明白一件事:掌握別人不知道的事才能超越大盤。一般來說,多數投資人總是千方百計的找尋消息,殊不知其所知道的消息以反映在股價上了。不論你是投資專家或業餘者,要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你需要像個科學家去思考,不應用成套的規則來看待投資,而要以開放、好奇的心胸以及新鮮的想法來應付市場的變化。
我們知道許多行業的多數技藝是可以學習的,舉凡麵包師傅、查帳的會計員、電子工程師…..等等,都是投入時間充分受訓後,便可施展特定技藝。但就「投資」這個領域來說,卻是存在著相反現象;鮮少有人可以長期擊敗股市大盤的績效,就連擁有財務分析師(CFA)或理財規劃顧問(CFP)證照的專業員超越大盤的機率並不高於業餘人士,遑論經濟財務學博士或電視名嘴了!因此,學習一門技藝並不能讓你獲利,且證照或學歷並非投資必要條件,而是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才是決勝關鍵。當然,進一步追根究底問問自己最重要的三個問題更可幫助自己減少犯錯的機會。
首先,第一個問題,即是我們必須找出那些我們相信但其實是錯誤的事實。簡單而言,就是你所相信的事情其實是錯的。想要成功投資的一個秘訣是:三分之二靠不犯錯,三分之一靠做對的事,誠如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所云:「首先,不要犯錯!」為了避免犯錯,你必須思考往常所相信的事是否正確。如果謬誤的迷思與事實很容易分辨,就不會發生如此多謬誤的事了!雖然這並不容易,但也非不可能,其中最難的一點在於懷疑所有你先前相信的事;但事實上,多數人並不願質疑自我,他們寧可花時間去說服自己與別人,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大家擁抱迷思的原因,不外乎有兩點,其一是它們像是常識,而你通常不會質疑常識;其二,你周遭的人往往也認為這些事是真的,你也不會去質疑大家所認同的事。而且,人類總是過度自信,不理性的自認自己可以做好某件事;雖然自信可以幫助我們成功歷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世界,但在資本市場中,過度自信卻會造成你巨大的傷害。在此舉個簡單的錯誤常識來說明,例如多數人都相信高本益比(股價除以每股盈餘的數值)的股市風險高於低本益比的股市,乍看之下似乎很合理,因本益比的股票就盈餘來看確實股價偏高,容易反轉下跌;但事實上,「股價」不是「本益比」唯一的變數,在高本益比之後的年度裡,公司獲利往往增加得比股價快,且獲利往往超乎預期,大家不妨觀察1997年到1999年以及2003年高本益比股價變化的情形,便可知道這項說法根本無法成立;統計數據告訴我們,本益比不論在何種水準,都無法顯示股市的風險或報酬。
接著,第二個問題是,你要如何去測量別人難以掌握的事情,才能幫助你操作成功?投資本身其實就是「反直覺」,投資成功需要不斷的創新與測試新的觀點。在測量之前,必須瞭解一些大眾固有的迷思,就以「美元」貨幣強弱與美股大盤指數波動關係來看,此堪稱最為普遍的迷思。現在就以簡單的事實來推翻這項說法!如2008年六月以來台股開始明顯反轉下跌,台灣分析師認為,出現如此現象乃因於台幣貶值所致,然而,貨幣是全球經濟貿易相對連動關係的東西,如果台幣貶值,那麼,美元就會升值,可是事實上美股卻也出現慘跌現象,再將問題反推思考,這樣的認知偏誤也發生在美國,當地投資人也認為弱勢美元不利於美股表現,但事實上,美股約佔全球股市市值的一半,若這項弱勢美元導致美股下跌的說法成立,那麼其它非美元地區的貨幣升值,難道不該有利於其他股市?很顯然的,事實並非如此,但人們因為無知的偏誤加深了恐慌心態,對於負面的事實加諸太多相關的探測與解釋。因此,你可以從中瞭解到,貨幣與股市之間並無因果,甚至也無多大相關。你知道它們並無關係,貨幣如同股價只是反映現實的供需,這項資訊可說是一種別人不知道的寶貴資產,你就可以從中掌握機會去反向操作。誠如作者在書中談到:「當我發現某件事有用之後,我會不斷測試,確定市場上未加以反映,等我相信自己測試到一件新事物後,我會觀察別人是否也想或也能夠測試它;我測試的方法就是與別人分享,人們愈是覺得荒唐,他們就愈不會去試,我就更明白這個方法還是管用」。
最後,第三個問題是,你的大腦其實在誤導你、誘騙你作出糟糕的決策。以股市本身來說,它不啻為偉大的羞辱者,不管在熊市或牛市,它都想盡辦法讓你出錯。根據心理學的研究,人的大腦習慣找尋事物發生的成因,長期適應具體明確的策略,因此,人性表現在投資上,總是憑藉著過度的自信不斷推論與預測;但事實上,股市卻無法讓你成功預測,你只能專注在長期市場的走勢,而不是去預測短期的漲跌。Ken Fisher也有告訴你:「在你進行預測時,最重要的是猜對市場走勢,而不是幅度;在任何時候,股市永遠只有四種情況:小跌、大跌、小漲、大漲,你預期市場走勢上漲8﹪或88﹪都不重要,不論漲多少,你的資產配置決定都會是股票,雖然你選擇的類股多少會受漲勢幅度的影響,即便你猜錯了幅度,只要作出投入股市的正確決定,就可長期享受正確資產配置帶來的正面報酬。先前的行為財務學證實一項事實,人對於厭惡虧損的程度遠勝過獲利的快樂,因而常會因過度的自信,而讓自己的焦慮情緒影響了投資決策,在股市長期低迷時,你很容易因為一時的大跌波動而作出停損動作,但結局往往是不好的,停損未必達到投資人的預期,反而在最低點賣出股票,等你再次投入市場,手續費與交易成本又加高了,可能損失一部分的漲幅利潤。嚴格來說,股價是統計學家所說的「非序列相關」,亦即股價朝著一個方向波動時,它保持那個走向或反轉的機率各佔一半,股價現在下跌了多少金額與它的未來走勢毫無關係。
總之,在今日資本市場中,你必須勉勵自己成為一個「轉型者」,隨時質疑我們已知的東西,開闊我們的視野。股市是純正的資本主義,你所購買的股票不論是何種類股,完全由供需所決定,這是學習「投資心理學」的好處所在,你可以透過不斷的反思與學習,體會到股市是難以預測的,你也無法擁有某項技術而進行操作換得長期致富;然而,你卻可以去問問自己本文這三個問題,讓自己免於犯錯,並且減少你的石器大腦與情緒的干擾,甚至在群眾極端恐慌或樂觀時,掌握住別人所欠缺的優勢,甚至反向操作來獲利。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慢的教育》心得感言
出版:大塊文化
兩千年前,望子成龍太迫切的父母親被認為是古羅馬學堂裡的潛在職業災害。自從少年莫札特掀起十八世紀神童風潮,許多歐洲人都把小孩放進天才培育溫室,想再製造出另一個莫札特。如今,眾多父母唯恐埋沒了孩子的天份,除了供給孩子最好的資源,也要求孩子達成最好的結果;培育子女的態度已走到極端,構成了「過度親職行為」。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成就,原無可厚非;只要是人,對於我們週遭的親友與家人難免都會有著關係互動的需要與期待。然而,如果對於他人的期待是建立在不健康的基礎上時,尤其是父母為滿足自己父愛或母愛的慾望,而無止盡的「關注」小孩時,無疑的失去了家庭親職教育的原衷。在英文詞彙中有個字是「involve」,意指「干預、影響」,把自己的情緒或想法加諸於別人身上。事實上,現代許多父母所做的事情往往都是在「干預」孩童的成長,剝奪他們的行動自由。最近兩年流行一個名詞,我們稱那些過度關注自己小孩的父母是「直昇機父母」,在世界各國都存在如此現象,有些父母甚至要求學校在自己小孩上課的教室內裝置「GPS定位系統」,已讓其在家或辦公室隨時掌握小孩上課情況。
家長都希望自己小孩能夠「懂事聽話」外,也期待他們不能輸在起跑點上。這樣的心理正好被一些坊間教育業者所掌握,我們可以看到車站或都市鬧區以及學校林立的街道上都有補習班或補教機構的行銷與宣傳,其中最繁華的盛景莫過於「兒童英語班」。英語目前可說是國際流通的重要語言,我雖不反對學生上補習班學習英語;然而,「過早學習」的結果經過實驗證實並無太大效用,有位教育大學教授張香君女士曾於著作《我的小孩不會說中文》中以兒童心理學的實證結果為基礎,愷切暢談英語教學的問題與適切性,當中也反映了一個重點,國人實在對於一些「流行事物」過度嚮往與迷思。事實上,學習英語的適當年齡是在國小中年級後,若是在小孩處於四、五歲成長探索的階段時,施予「全日制」英語教學與生活常規式訓練,恐怕會適得其反,他將失去「人性本然」的適應與探索能力。無怪乎有良知的專業學者不禁大聲疾呼,幼兒全美語的存廢必須審慎評估、嚴格檢討。
類似的迷思還有「全腦開發」或「皮紋檢測」。這些教育業者無不打著「兒童關鍵決戰、不能輸在起跑點……」的名義去吸引家長們上門了解與求助。然而,他們卻不知道他們所相信的東西如「皮紋」或「腦紋」檢測與心理測驗,其實是極具爭議的,我認為那些東西形同「偽科學」。真正的心理測驗是要由專業的心理臨床師才能執行的;何況正統腦神經科學中並無發現「測量皮紋」可以得知「腦紋情況」,遑論藉由那些「外力」去改善一個人的智力了!我相信家長本於關心孩子的成長都是親情使然、立意良善的。然而,許多心態上的迷思可能致使我們對於自己的孩子造成不可避免的傷害。
誠如《第八個習慣》作者史蒂芬.科維所說:「高效能的人生必須以終為始」,這句話意義深遠,頗具啟發性。身為父母的你,必須隨時問你自己:「你希望你的孩子得到什麼?」答案不也是:你希望他們一生幸福快樂嗎?因此,以終為始的做法就是別將目的手段化,盡其可能的協助他們探索與瞭解這個世界的社會互動與自己的人格性質,絕非透過自己意念的加諸與干預即能確保孩子一生順遂不凡。《慢的教育》作者Carl Honore接續上一本著作《慢活》後,提出了對於兒童教育的哲學思考,「慢」絕不是為慢而慢,更不是主張極端的自由放任;而是一種尊重孩子自然成長的態度,這種態度才是人際互動中真正關注對方的「愛」。人生許多重要事情,我們不能代替別人經歷,更不能控制對方的生存意志;尤其在兒童的探索期階段,必須給予安全溫暖的環境,而非一套現成的制度或壟斷的親職行為。
要使孩子幸福快樂,並非提供他一切資源,而是增加他探索自我的機會。一個人若是終其一生順遂平安,沒有任何挫折或磨練,絕不是一件好事;事實的背後,可能是按照父母提供的地圖路線走,卻沒有探索自己的個性與興趣潛能。成功致富又快樂的人生,是你不能免除的與「憂慮」共存,不斷經歷必要的失敗與痛苦,在職涯摸索的過程中歷經那些磨練,對於人生的經驗與智慧絕對是正向的,縱使過程不順遂,然而從事的事情都是自己「熱愛的事」,如此人生何嘗不是「真正活過」嗎?